从泛义视角看东北方言词“造”

2020-08-13 11:40张雨萌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摘  要:泛义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它可以替代很多动词来表达语义,和多义词的概念相类似但却各不相同。多义词是正常词义的演变,它的多个词义在语义、语法、语用上都是有限且固定的,而泛义动词的语义及用法不固定,可以结合情境而拥有很多语义。但泛义动词也不是万能动词,在表义上还是有选取性,即使可以有很多但不是全部的意义的。这一类泛义动词不仅存在于普通话中,在各地富有特色的方言中也存在着有着地域特色的泛义动词,很多学者、语言学爱好者对各地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纷纷展开研究,对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也不乏探究并带来很多理论与成果,本文将从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造”字出发,结合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东北方言;泛义动词;动词“造”

作者简介:张雨萌(1996-),女,汉族,黑龙江省黑河市人,吉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2

一、引言

泛义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特殊小类的动词。曾有很多学者对泛义动词进行过定义,早在1994年,刘瑞名先生就将泛义动词界定为“一个动词可以指称或替代许多具体的动词,远远超出它自身而使用范畴宽泛,因此它的表意就比较悬浮而游移,朦胧而存在。似乎有很多的意义,但每一种意义或不知与本义是扩大、缩小、引申何种关系,在每一次替代用法时或难确定究竟替代哪一个动词。又因为这种宽泛和浮泛的特点,我们称它为泛义动词,以区别表意准确具体而范围固定的一般动作动词。”

在刘老先生的界定中体现出了泛义动词的几个特点:1.表意宽泛:泛义动词意义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代替不同的动词,完成句子。2.模糊性:因为泛义动词的词义随语境改变而改变,所以很难明确界定泛義动词的语义,即泛义动词具有语义模糊性。3.适用范围广:根据其所具有的多个义项,泛义动词可以使用在不同的句法中,适用范围广。

针对于不同学者的研究与界定,笔者认为泛义动词是相对特殊又有独特性质与功能的一类词,它不是单纯的拥有义项较多的动词,也不是多义词,多义词拥有多个词义,这几个范围多的义在语义、语法、语用上都是有限且固定的,而泛义动词的语义及用法不固定,泛义动词可以结合不同情境而拥有很多语义而被使用。也不能因此而称泛义动词为万能动词,泛义动词虽可以有很多语义用在很多情境,但其在表义上还是有选取性的,即使可以有很多但不是全部的意义的。泛义动词是一类具有强大词义替代功能的、词义的确定依赖语境辨析的词。

在东北方言中,存在着一些泛义动词,“造”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泛义动词。“造”在东北方言中比在普通话中所表达的词义更多,词义之间的联系却不是很紧密,对于这些词义的关系和类别很难界定,所以它是一个体现在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所以本文从造字入手进行探析。

二、东北方言泛义动词“造”的词义特征

(一)“造”在普通话中的词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造”有几种释义:

1.制作,做:创造,制造,建造,造物,造反,造成等;例:这个工厂专门负责制造所对接的器械。

2.瞎编:伪造,仿造,捏造,胡编乱造等;例:这份材料是伪造的。

3.成就:造诣;例:他在科学领域的造诣很深。

4.培养:造就;例:好的环境能造就出好的人才。

5.到,去:造访;例:他们的突然造访让我们猝不及防。

6.农作物从播种到收割的次数:一年一造,一年两造:例:南方的水稻一般是一年两造,而北方的水稻则是一年一造。

7.时代,年末:末造;例:民国末造,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西洋物品。

“造”的词性也可以分为动词、名词、副词和量词几种。

(二)“造”在东北方言中的词义

1.相当于“吃”、“喝”义,包含能吃、能喝的意思,形容吃或喝得比较 猛烈或者很急时,用造来代替形容,这时候的表达有一定夸大程度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色彩体现:

(1)到了饭店他就不管不顾一顿造,一点儿素质都没有。(能吃,并且不注意姿态形象,有鄙视的态度)

(2)我存了好几年的酒,这几个小子一来给我造光了。(能喝,有抱怨的态度)

(3)给他饿急眼了,一口气造了五碗饭。(能吃,表示惊讶)

2.相当于“糟蹋”“祸害”“折磨”义,可以指钱、物,也可以指人,指被损害,或 被浪费,或者遭罪、折磨等,有时与给连用,构成“给~”的形式:

(1)我就走一上午,这屋里咋能让你造这样呢?(祸害,表示嫌弃和抱怨)

(2)这包可抗造了,都背十年了。(耐磨,耐用,表示夸赞)

(3)助学金发下来三天就让他都给造光了。(花费,祸害,表示震惊或生气或嫌弃)

(4)那两年她特别辛苦,把身体都给造完了。(消耗,祸害,表示惋惜)

3.相当于“去”、“跑”、“到”义,表示前往,这种时候,通常也表达了说话人震惊、惊讶、意想不到的情绪,这种情况主语一般是人,宾语一般是表达地点、处所的词语:

(1)这伙人一天工夫造北京去了!(离开得快,表示震惊,意想不到)

(2)我儿子刚才还在这呢,转眼就造没影了呢(没发觉就消失了,表示意料之外)

(3)那天后来怎么就找不着你了,你造哪去了?(意料之外的消失不了解情况)

4.相当于人“有能力”、“有本事”、“能折腾”义,这时候通常指人,而且感情色彩有褒义,夸奖,赞美的意思,这种时候通常与“能”连用:

(1)他们家孩子挺能耐的,啥场面都能造一造,(人有能力,能撑住场面,能独当一面表示夸奖,称赞)

(2)那孩子挺能造的,同龄人里他出息的最早。(年轻人有能力,有远见,表示赞扬、认可)

5.相当于“打击”、“惊吓”、“致使”义,这种情况与另外的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干”和“弄”意思相近,用法相似,通常与前句包含着因果关系,通常与“给”连用:

(1)那人进来就劈头盖脸喊一通,给我造一愣。(可以和“干”“弄”换用,表示一时没反应过来,因突发情况而愣住)

(2)老师一波理论分析,当时就给我造没电了。(与“干”“弄”可换用,表示没话说了,没有底气了,变成弱势方了)

(三)东北方言“造”的词义特点

根据以上总结的在东北方言中“造”的泛义词义,可以看出,“造”用于东北方言中时,通常含有隐含义,一个造字,可以表示速度高、频率快、动作夸张或者不合理等,同时也可以表示优秀,成绩惊人,所以在使用“造”时通常表达了对应的隐含义。也正因它表达出了不同的隐含义而使得它成为方言中的泛义动词。

同时也可以看出,“造”在不同语境中不仅可以表达不同语义,还可以表达不同情感色彩。如上文例子中,可以是贬义,表达对夸张的嫌弃、生气或抱怨;也可以是褒义,表达对优秀、惊人的肯定、赞扬;还可以是情感判断,表达对不预知情况的惊讶、意外等。

三、东北方言泛义动词“造”的语法分析

(一)副词/状态形容词+“造”

“造”作动词讲时,前面可以由副词、状态形容词修饰,组成偏正短语。但前面不能加程度副词,如“x很造”,因为造本身在这里已经具备了程度深的色彩,如此便造成杂糅,但是如果在程度副词后面再加上能愿动词再加造,短语又成立了,如“很能造”,因为“很”是用来修饰“能”的:

(1)猛造(表示程度很深的去吃、去喝,或者做别的事,通常含贬义)

(2)快造(下指令让去快吃、快喝或做别的事,有催促之意)

(3)痛痛快快的造(表示对做某件事状态的满意)

(二)“造”+补语

动词“造”后面加动词、形容词或其他短语,组成述补短语

1.“造”+结果补语,表示一种动作行为的结构:

(1)造光了

(2)造的不像样

2.“造”+处所补语,到……在……的形式:

(1)他们一下子造到北京去了

(2)他咔一口造在了蛋糕上

3.“造”+数量补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率和状态;

(1)他经常往北京跑,一个月得两三趟

(2)为了赶进度,他一口气造了一礼拜

(三)“造”+“着”、“了”、“过”

“造”在使用中多强调某种动作导致的某种状态、某种程度、某种数量等结果,因此“造”通常会被用在完成时态中,多强调结果而不是过程,

1.“造”+了明确表示动作的结果,“造”+着不能明确说明结果,用“造”表示某种情况正在进行的时候,也不用“造”+着的形式,而用“正……呢”的句式:

(1)造了一身泥

(2)他正造着呢

2.“造”也可以+过,表示一种经历:

(1)我以前特别能喝,一顿造过十瓶啤酒

(2)他去年才能吃呢,最佳纪录一顿饭吃了十碗米饭

四、总结

“造”是典型的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无论从语义上、语法上还是语用上都能充分体现。在语义上,远超过于普通话中的词义,而带有很多方言义和语境义;在语用上,多用于口语,通俗直白,且能根据不同语境表达不同的隐含义和情感色彩;在语法上,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后面也可以由“着”、“了”、“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进行。“造”虽一词,但也客观体现了丰富的东北方言中其他泛义动词的魅力所在。

泛义动词是一个非常独特又非常有魅力的小类动词,不只是在东北方言中,在其他方言中的魅力也更值得考究。笔者时间紧迫、学识尚浅,但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用处,未来若有机会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莫娇.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探析[J].四川文化产业学院学报.2016.04.

[2]徐祎.东北方言泛义动词“造”及其来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赵松涛.东北方言泛义动词研究——关于“整”和“造”[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4]杨春宇.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整”和“造”[J].大連大学学报.2013.04.

[5]崔蕾.小议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