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海拉明和消旋山莨菪碱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胃肠炎呕吐的疗效观察

2020-08-13 15:26黄波
健康之友 2020年5期

黄波

【关键词】苯海拉明;消旋山莨菪碱;急性胃肠炎;呕吐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013-02

急性胃肠炎典型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等,多由饮食不节而导致,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很容易引发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为消化内科常见、多发疾病。对于本病,临床多采用消旋山莨菪碱进行镇痛,并使用甲氧氯普胺片进行止吐,但在联合用药的情况下,可能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减弱,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故临床医师必须对此加以重视,积极探讨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1]。苯海拉明属于临床中常用的抗组胺药物,能够有效实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为提高对急性胃肠炎呕吐的治疗效果,研究以我院收治患者为对象,评价了采用苯海拉明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急性胃肠炎呕吐患者计114例,纳入时间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114例患者中男68例,女46例,年龄21-65(34.51±8.17)岁,病程2-7(3.44±0.84)h,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采用消旋山莨菪碱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对照组(n=57)与采用苯海拉明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治疗实验组(n=57),分组后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满足急性胃肠炎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范围内,精神正常,无严重并发症,排除合并导致呕吐原发性疾病患者、特殊生理时期者以及用药禁忌症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消旋山莨菪碱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其中消旋山莨菪用药方式为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剂量为10mg。甲氧氯普胺片肌肉注射给药,每日2次,每次剂量为10mg。实验组则采用苯海拉明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治疗,其中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剂量为20mg。消旋山莨菪碱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恶心呕吐完全消失,判定为完全缓解;伴随轻中度恶心与呕吐,每日次数1-2次,判定为部分缓解;伴随重度恶心呕吐,每日次数3-5次,判定为轻微缓解;未见显著改善,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以完全缓解率与部分缓解率之和计[2]。②对比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指标设定为呕吐缓解时间与腹痛缓解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处理,設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症状缓解时间

实验组呕吐、腹痛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对比(x±s)

3 讨论

急性胃肠炎以夏秋两季为高发时间段,发病后进展迅速,在未得到及时处理的情况下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3]。本病典型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临床多采用镇痛药物、止吐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消旋山莨菪碱与甲氧氯普胺属于临床中常用的药物[4]。其中甲氧氯普胺具有促胃肠动力以及拮抗中枢D受体的作用,能够通过对多巴胺受体的作用,起到中枢性镇痛作用,另外也能够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加快胃排空。但该药物可能导致胃部痉挛加重,引发椎体外系反应。消旋山莨菪碱则属于茄科植物中所提取的生物碱,可起到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但该两种药物联用,容易导致药效减弱。苯海拉明属于乙醇胺的衍生物,属于H1受体拮抗剂,可抑制患者的郭明反应,镇痛效果理想,有利于抑制中枢神经的活动,可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将该药物与消旋山莨菪碱联用,则能够发挥出协同作用,且苯海拉明具有药酶诱导作用,能够加快代谢,可加快患者症状的缓解。而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在采用苯海拉明和消旋山莨菪碱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呕吐、腹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方案效果理想。综上所述,对急性胃肠炎呕吐患者采用苯海拉明和消旋山莨菪碱治疗疗效理想,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

推广。

参考文献

焦明钊,黄维刚.苯海拉明和消旋山莨菪碱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胃肠炎呕吐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3):100-101.

赵振,李玲.针刺联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急性胃肠炎所致呕吐的临床疗效观察[J].

甘肃科技,2018,34(16):113-114+110.

郭彩红.诺氟沙星联合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4):118-119.

黄子床.浅谈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