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断层组合样式及其控砂机制

2020-08-14 08:44张昌民侯国伟冯文杰徐清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年4期
关键词:平湖砂体样式

陈 哲,张昌民,侯国伟,冯文杰,徐清海

[1.长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335]

构造-沉积耦合关系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盆地研究的热点,构造与沉积作用具有相互影响制约的作用,对构造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恢复沉积充填过程响应,而沉积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地貌构造[1-7]。目前,国内外对于构造-沉积耦合关系研究主要从沟谷、坡折带类型及断层特征与沉积作用相互关系开展,W.R.Normark和T.R.Nardin等人通过对海底沟谷的研究,发现其对沉积物成因类型及规模的影响[8-9]。孔凡仙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砂砾岩体的研究,认识到陡坡带上发育的沟梁对扇体发育的控制作用,提出的沟-扇理论有效指导了该区的勘探[10]。之后坡折带概念的提出,到坡折带控砂理论在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应用,在砂体及隐蔽油气藏预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1-17]。对沟谷与坡折带的研究无疑解决了沉积体系宏观分布特征,而在研究中也发现斜坡内发育的次级断层对砂体分布具有控制作用,控制砂体的局部沉积特征,相比沟谷、坡折带控砂具有预测更加精细的特点。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含油气区,前人在西湖凹陷平湖组构造与油藏关系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在构造-沉积耦合方面研究相对缺乏。蔡华、张建培等探讨了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成因及断层封闭性,根据断层演化特征将其分为张性、压性及张剪3套断裂系统,认为不同期次断裂对沉积地层控制作用差异性明显,断裂系统对油气的富集控制作用显著[18-20]。杨彩虹等根据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断层发育特征,将其划分为全盛型、早盛型及中盛型3种类型断层,并分析了断层活动性及封闭性对油气聚集、富集的控制作用[21]。张绍亮等根据西湖凹陷西斜坡断层几何学特征的差异,认为凹陷内部断裂样式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并提出了西部凹陷断裂样式南北差异的成因演化模式[22]。周祥林等通过对西湖凹陷平北地区三维地震的精细解释,明确该区断层时空发育特征,认为断层控制着烃源岩分布、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运移及油气富集程度[23]。刘晓晨、陆永潮等建立断裂带模式及斜坡带控砂预测模型,指明了不同相带在垂向上的砂体分布特征[24]。周心怀等总结了4种受断层控制的层序地层发育样式及岩性油气藏类型,从而明确了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方向[25]。随着西湖凹陷勘探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发现砂体展布在横向及垂向上变化频繁,尤其在断层附近砂体分布规律复杂多变,导致富砂区及储层展布难以预测,从而影响研究区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因此,砂体富集、分布规律已然成为研究重点,本文聚焦小型(三级)同沉积断层与砂体分布关系研究。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西湖凹陷三级同沉积断层组合样式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落实了三级同沉积断层控砂机制,据此指出有利富砂区分布样式,为研究区优势储层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特征,以新生代沉积为主。研究区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北部,呈北北东向展布的古近纪陆缘裂谷型盆地,西以虎皮礁隆起—海礁隆起—鱼山隆起为界,东以钓鱼岛隆褶带为界,北接福江凹陷、南抵钓北凹陷,面积约5.9×104km2(图1a)。西湖凹陷经历瓯江、玉泉、花港、龙井运动改造,形成断陷期、断-拗转换期及拗陷期3个构造发育阶段,沉积宝石组、平湖组、花港组等中新生代地层,研究目的层平湖组形成于瓯江运动中晚期,属于断-拗转换期构造发育阶段,同沉积断层发育[26-31]。

研究区西部斜坡由杭州斜坡、平湖斜坡及天台斜坡构成,目的层平湖组可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图1b),在三级层序内部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以三角洲沉积为主。研究区南北地层发育特征差异明显,由北部杭州斜坡向中部平湖斜坡、至南部天台斜坡地层厚度逐渐增厚,SQ1和SQ2在西湖凹陷发育程度高,而SQ3在北部杭州斜坡发育程度低,总体上平湖组具有断层发育数量多、地层结构复杂的特点(图2)。

图2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层序发育特征Fig.2 Sequenc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nghu Formation in Xihu Sag,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杭州斜坡地层剖面特征;b.平湖斜坡地层剖面特征;c.过平西断层地层剖面特征;d.剖面位置 MFS.最大海泛面;FFS.初始海泛面

图1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地质概况Fig.1 Geological overview of Xihu Sag,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西湖凹陷构造特征;b.西湖凹陷平湖组地层综合柱状图 Mu.泥岩;Si.粉砂质泥岩;Vf.粉砂岩;F.细砂岩;M.中砂岩

西湖凹陷斜坡区平湖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研究区砂岩类型以灰色、灰白色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发育少量含砾砂岩,可见少量动物遗迹、植物化石(图3a)及薄层黑色煤层。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主要发育暗色粉砂岩及泥岩,沉积构造发育块状层理及沙纹层理(图3b),自然伽马呈高值。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岩性以细砂岩(图3c)为主,有时可见含泥砾砂岩(图3d)及含砾砂岩(图3e),以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及脉状层理(图3f)为主要沉积特征,河道底部可见冲刷面,自然伽马曲线呈箱型或钟形,砂体厚度一般在1~30m。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洼地发育受生物扰动的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图3g)。前三角洲亚相发育暗色泥岩,沉积构造以块状层理为主,受生物扰动作用强烈(图3h)。研究区砂体主要分布于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区,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砂体平面上呈朵叶状分布于西部斜坡。

图3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典型沉积特征Fig.3 Typic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nghu Formation in Xihu Sag,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植物叶片化石,块状泥岩,N-1井,埋深4 204.17 m,分流间洼地;b.沙纹层理,粉砂岩,N-1井,埋深4 807.93 m,分流间湾;c.交错层理,细砂岩,N-1井,埋深4 196.17 m,分流河道;d.交错层理,含泥砾中砂岩,K-1井,埋深3 296.90 m,分流河道;e.交错层理,含砾中砂岩,N-1井,埋深4 193.97 m,分流河道;f.脉状层理,细砂岩,N-2井,埋深4 350.34 m,分流河道;g.生物扰动,粉砂质泥岩,W-1井,埋深3 494.87 m,分流间洼地;h.块状层理,生物扰动,粉砂质泥岩,T-1井,埋 深4 661.49 m,前三角洲;井位见图5

2 断层类型及其分布

西湖凹陷断-拗转换期平湖组断层发育程度高、分布复杂而密集,受构造应力控制以正断层发育为主。整体而言,研究区北部断层规模较大但数量较少,而南部断层发育数量多但规模较小。根据断层在斜坡内倾斜方向,可分为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正向断层发育范围广,反方向断层分布较局限,主要在平湖斜坡带和凹陷中部发育。

根据西湖凹陷断层发育规模的差异,可将平湖组断层分为3个级别(图4)。一级断层属于盆地凹陷主控型断裂,由发育数量稀少的深大断裂构成,其活动时间和分布特征决定了凹陷整体的构造格局,是控制西部斜坡沉积体系分布的重要主断裂。研究区内发现8条一级控凹断层,以NE向延伸为主,主要分布于凹陷外周缘,杭州斜坡、平湖斜坡及天台斜坡均有分布,平均延伸长度约50 km(图5)。其中平西断层是西湖凹陷内规模及影响范围最大的一级断层,延伸长度达100 km,切割了古近系及部分新近系,断层两盘落差大,并影响区内二级斜坡主控型断层走向。

图4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断层特征Fig.4 Faul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nghu Formation in Xihu Sag,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地震剖面位置;b.断层分级地震解释剖面

二级断层属于斜坡主控型断裂,控制了凹陷内斜坡样式的类型及坡度大小,断层活动时间处于在平湖组沉积时期,对斜坡的形成及演化具有控制作用,主要在凹陷内外环分布,断层规模中等、分布数量较多。其中平湖斜坡及天台斜坡二级断层发育较多,以断阶型斜坡为主;而杭州斜坡二级断层发育稀少,以沉积型斜坡为主。平西断层南北两侧断层延伸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北侧二级断层延伸方向以NE向为主,其南侧以NW向为主,整体平均延伸长度约20 km,远小于一级控凹断层延伸规模(图5)。

三级断层属于砂体主控型断裂,断层形成及活动处于平湖组沉积时期,其剖面及平面组合样式对砂体沉积分布具有控制及调节作用。三级控砂断层对斜坡的改造程度弱,其活动时间短、规模小,平均延伸长度约4 km。断层延伸方向以NE向为主,少量NW向延伸(图5)。该级断层在平湖斜坡及天台斜坡分布密集,杭州斜坡分布稀疏,为本次重点研究的断层级别。

图5 西湖凹陷平湖组三维地震闭合解释断层分布Fig.5 Fault distribution by 3D seismic closure interpretation in the Pinghu Formation,Xihu Sag

3 三级断层组合样式及其特征

断层通过在水平及纵向上的运动从而形成可容纳空间,进而影响盆地地貌、砂体搬运通道及砂体富集位置,断层组合加剧了构造因素对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32-38],研究区内发育有多种断层剖面及平面组合样式,其中断层剖面组合样式以阶梯式、多米诺式及“Y”型组合为主要发育类型,可见少量地堑及地垒组合样式;断层平面组合样式以平行式、近平行式排列,发育少量“之”字型、“八”字型及墙角型断层组合样式。结合所提取的反映砂泥岩特征的均方根振幅属性,采用古地貌和地震属性叠合精细砂体解释技术,对典型地区开展断层组合样式与砂体分布关系研究。根据断层平面和剖面上组合样式的不同,研究区可划分2类断层样式,正向断层主控型及反向断层主控型断层样式,进一步细分为6种断层组合类型。

3.1 正向断层主控型组合样式

正向断层主控型由顺斜坡方向分布的正断层构成,断层倾斜方向与斜坡方向一致,按照正断层剖面及平面展布样式可分为4种类型,正断层顺向阶梯式(图6Ⅰ)、正断层顺向掀斜式(图6Ⅱ)、正断层顺向叠覆式(图6Ⅲ)及正断层顺向墙角式(图6Ⅳ)。

正断层顺向阶梯式排列,该类型是研究区广泛发育的一种断层样式,常见于天台斜坡及平湖斜坡。以天台斜坡(图5a) 地区为例,其断层分布特征复杂,三级正断层以阶梯状形式排列,断层倾斜与斜坡方向一致,顺斜坡方向断块呈阶梯式下掉,可容纳空间逐渐增大(图6a)。目标层位于SQ2早期,断层F1,F2生长指数(Q)分别为1.23,1.14,其余断层SQ2时期基本处于弱活动状态。受正向断层的控制,斜坡呈阶梯状向凹陷中心延伸,平湖组埋深逐渐变大,地层厚度逐渐增加。该区域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砂体呈朵叶状由西向东展布,顺斜坡方向三角洲前缘朵叶状沉积规模逐渐减小,侧向正断层对朵叶体展布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图6b)。经该区A-1钻井及取心证实,发育砂体52个,平均厚度为2.6m,以砂泥薄互层为主要特征。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沙纹层理细砂岩,属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图7)。

正断层顺向掀斜式排列,该类型在研究区分布较局限,目前主要在平湖斜坡带东南缘有发现。以平湖斜坡(图5b)地区为例,其与正向断阶阶梯式特征相似,其主要特点为断层上盘表现出上翘效应,因而断块呈书斜式顺向倾斜排列。目标层位于平湖组SQ2时期,断层F1,F2,F3生长指数(Q)分别为1.89,1.35和1.17,三条断层在SQ2低位域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图6c)。均方根振幅属性揭示了高值区在此时期分布面积广,尤其是在靠近正向断层下降盘一侧高值分布较为集中,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顺斜坡方向随着垂向可容纳空间的增加,平面上砂体展布范围逐渐减小(图6d)。

正断层顺向叠覆式排列,该样式在研究区较发育,可见于天台斜坡地区。以天台斜坡(图5c)地区为例,在剖面上表现为断层阶梯状排列或书斜式排列,平湖组SQ3低位域时期断层同沉积活动较活跃,F1,F2,F3和F4生长指数(Q)依次为1.36,1.26,1.39和1.30,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时期断层同沉积活动较弱或未活动(图6e)。平面上表现为具有尖灭特征的正断层叠覆式发育(图6f),在断层尖灭点处砂体展布方向改变,同时砂体沿断层走向分布明显。

图6 西湖凹陷平湖组正向断层主控型组合样式地震解释类型Fig.6 Seismic interpretations of combinations dominated by forward faults in the Pinghu Formation,Xihu Sag

正断层顺向墙角式排列,主要发育于杭州斜坡东北部区域、范围比较局限。以杭州斜坡(图5d)地区为例,该区域位于三维地震工区西北角处,顺斜坡方向发育多个正向断层,剖面特征与正向断阶阶梯式相似,顺斜坡方向发育多条正断层、可容纳空间逐渐增大,因而沉积物厚度增加。平湖组SQ1时期断层F1,F2和F3生长指数(Q)依次为1.11,1.18和1.42,其余断层个,平均厚度7.8m,以细砂岩发育为主的特征(图7)。

图7 西湖凹陷平湖组正向断层主控型组合样式发育区单井岩性柱状图Fig.7 Single-well lithology column showing the area with combination types dominated by forward faults in the Pinghu Formation,Xihu Sag Mu.泥岩;Si.粉砂质泥岩;Vf.粉砂岩;F.细砂岩;M.中砂岩

SQ1时期基本处于未活动状态(图6g)。该区域断层在平面上多呈现出钝角特征,并顺斜坡方向发育多个墙角型断层组合排列。地震剖面显示出SQ1时期低位体系域较发育,该区域平面上显示出4个朵叶状砂体沉积区,砂体平面展布受控于断层夹角开口方向,受多组墙角型断层组合控制,砂体受其影响向东南方向展布,均方根振幅属性高值主要出现在断层下降盘一侧,尤其在开口夹角处均方根振幅属性普遍表现为高值(图6h)。该区域所钻D-1井平湖组具有砂岩累计厚度超千米,砂地比可达76.87%,单砂体最厚近50 m,发育砂体173

3.2 反向断层主控型组合样式

反向断层主控型组合样式由断层倾斜方向与斜坡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沿斜坡排列构成,反向断层控制地层结构样式,研究区发育2种反向断层主控型断层样式,正断层反向断阶式(图8Ⅴ)和正断层正反向复合式(图8Ⅵ)。

正断层反向断阶式排列,主要分布于平湖斜坡与断垒带之间部分区域。其特征是断层倾斜方向与斜坡方向相反,断块呈书斜式反向倾斜排列[39]。以平湖斜坡(图5e)地区为例,平湖组SQ2时期3条断层F1,F2,F3生长指数(Q)依次为1.82,1.20,1.21,反映顺斜坡方向断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图8a)。该区域平湖组SQ2时期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形成多个朵叶状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同时伴有多条断层活动,断层以近平行样式顺斜坡排列展布,其中反向断层发育区构成了本区独特的砂体分布类型(图8b)。通过对比反向断层两侧井数据发现,E-1井平湖组SQ2低位域累计砂体厚度64m,砂地比73.56%;E-2井平湖组SQ2低位域累计砂体厚度19.8 m,砂地比46.05%。平湖组SQ2时期E-1井发育砂体27个,平均厚度3.86 m,E-2井发育砂体33个,平均厚度为3.31 m。SQ2低位域时期砂体发育,E-1井单砂体最厚可达34 m,而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多以砂泥互层为主,砂体厚度薄。反映了反向断层发育区砂体展布面积远大于其旁的正向断层发育区砂体,反向断层两侧砂体沉积特征差异明显,尤其在低位域时期,断层F3下降盘一侧E-1井较上升盘一侧E-2井单砂体及累计砂体沉积厚度大、砂地比含量高,并且E-1井广泛发育中砂岩,粒度粗于以细砂岩发育为主的E-2井(图9)。

图8 西湖凹陷平湖组反向断层主控型组合样式地震解释类型Fig.8 Seismic interpretations of combinations dominated by reverse faults in the Pinghu Formation,Xihu Sag

正断层以地堑式排列,主要分布于杭州斜坡与平湖斜坡。以平湖斜坡(图5f)地区为例,剖面上表现为正向断层与反向断层的发育控制了局部区域的结构样式,由正向断层F1及反向断层F4构成一个地堑样式,地堑内部SQ2地层厚度远大于地堑外地层,同时均方根振幅属性表现为高值区在地堑内分布较集中(图8c)。平湖组SQ2时期4条断层F1,F2,F3,F4生长指数(Q)依次为1.54,1.13,1.07,1.84,反向断层F4对该样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断层F4的影响,SQ2低位域时期砂体难以沉积到反向断层上升盘一侧,因此上升盘一侧均方根振幅属性表现为低值分布广泛(图8d),在F-1井SQ2未见低位域砂体。平湖组SQ2时期F-1井测井解释砂体68个,平均厚度为2.38m,未见厚层砂,以薄层砂泥频繁互层为主要特征(图9)。

4 断层控砂模式及勘探意义

沉积过程中断层走向以及活动性差异是影响砂体富集、搬运和阻碍的根本原因。西湖凹陷内砂体垂向及平面展布特征受断层组合样式控制作用显著。6种断层组合样式对应于6种控砂模式(图10),反映了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组合对砂体搬运沉积的控制作用。

正向断阶阶梯型控砂模式(图10a),在紧邻断层面下降盘一侧沉积厚度大于缓坡一侧[40],正断层阶梯状发育,斜坡坡度增加,有利于重力流沉积输送到更深的水深环境中[41],沿着物源方向有利于砂体向凹陷中央搬运,储层在凹陷内分布范围得到扩大。该样式对砂体展布方向不具有控制作用,砂体展布方向主要受控于斜坡坡度。因此,正向断阶阶梯型断层排列样式整体不利于砂体富集,仅在正断层下降盘一部分区域存在富砂特征,其对砂体扩散搬运具有积极作用。

正向断阶掀斜型控砂模式(图10b),断层上盘上翘幅度控制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对砂体的运移具有阻碍作用。沉积砂体受该构造样式的影响存在3个砂体横向富集区[32],分别是紧邻断面的上升盘横向区域,紧邻断面的下降盘横向区域,以及断块上翘转折点横向区域,平面上表现为砂体分布在这3处横向区域相对集中,并平行于断层展布,其中紧邻断面的下降盘横向区域砂体沉积厚度最大。砂体规模在顺物源方向整体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坡度相较正向断阶阶梯型小,不利于重力流沉积的发育。整体而言,该组合样式对砂体的展布方向不具有控制作用,并且对砂体的富集作用不明显,仅存在小区域砂体富集部位。

图10 西湖凹陷平湖组断层控砂模式类型Fig.10 Modes of sandstone development controlled by faults in the Pinghu Formation,Xihu Sag a.正向断阶阶梯型;b.正向断阶掀斜型;c.正向断阶叠覆型;d.墙角型;e.反向断阶型;f.正反向断阶复合型

正向断阶叠覆型控砂模式(图10c),由于受坡度、坡向因素及含砂水流遇尖灭断层产生的干涉波影响[32],断层对砂体的运移起到了调节作用。砂体搬运会向着尖灭断层中央部位沉积,相较正向断阶掀斜型同样具有3处砂体横向富集区,平面上砂体分布表现为沿断层方向沉积的特征。因此,该断层组合样式对砂体展布方向及形态具有控制作用。

墙角型控砂模式(图10d),其断层平面分布样式与正向断阶阶梯型存在差异,平面上表现为断层走向存在一定夹角,而夹角处常为构造低部位[17],易发育“墙角砂体”,并控制着主要沉积迁移方向。该断层组合样式对砂体无富集阻挡的作用,与正向断阶阶梯型类似,仅在临近断层面下降盘部位富集砂体,有利于砂体向凹陷内部搬运。可见,墙角型断层组合样式主要特征是控制了砂体的平面展布方向。

综上所述,由正向断层组成的断层组合样式常有利于砂体向凹陷中央搬运,易形成重力流滑塌及浊流沉积,从而形成储集物性较好的湖底扇及浊积砂体,扩大了储层在凹陷内的分布规模,并有利于与凹陷深处的优质烃源岩相接触,从而形成岩性油气藏[42]。

反向断阶型控砂模式(图10e),沉积物受反向断层上升盘的阻挡,在紧邻断层下降盘一侧沉积厚度大。尤其是靠近物源区且沉积于低位体系域时期,在反向断层的控制下有利于形成优势储集层。其次,在反向断层上升盘一侧虽然沉积厚度小,但如果断层具有良好的封堵作用,则在上升盘一侧易形成良好的油气聚集[43-44]。因此,是目前东部断陷盆地着重研究的一种断层样式。其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主要受控于反向断层断距大小,由于反向断层对砂体具有阻砂富砂作用,因而断层断距越大则砂体在平面上的展布范围越小,垂向富砂作用越明显,因而顺斜坡方向不利于重力流沉积发育。总而言之,反向断阶型断层组合样式富砂作用显著,该种类型是目前勘探阶段的潜在优势目标。

正反向断阶复合型(图10f),是一种典型的地堑式构造,沉积物富集于两断层之间洼陷区,反向断层对沉积物搬运造成阻截作用,并易在地堑内部形成富砂沉积区,在紧邻断层面下降盘部位是砂体富集的有利场所。同时由于地堑内平湖组埋藏深度大,目前还未有钻探,根据此模式预测在F4断层下降盘一侧可能具有良好储集层。平面上断层走向控制着砂体展布形态,砂体主要沿反向断层展布与富集。可见,正反向断阶复合型断层组合样式对砂体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反向断层走向控制砂体展布方向。

因此,由反向断层构成的断层组合样式(图10e—f),由于反向断层特有的倾向与斜坡方向相反的特点,导致其在砂体的搬运路径上具有阻碍作用,从而引起砂体富集于反向断层下降盘部位,阻碍了砂体顺斜坡向凹陷中央搬运,并且在断距相近的情况下,反向断层形成的圈闭规模明显大于正向断层所形成的圈闭规模[43],其油气聚集条件优于正向断层、控油效果更显著[45-46]。

5 结论

1) 凹陷内发育的断层根据其规模可分为3个级别,一级属于盆地凹陷主控型断裂,二级属于斜坡主控型断裂,三级属于砂体主控型断裂。平湖组砂体分布特征受控于三级断层组合样式,沉积过程中断层走向以及活动性差异所导致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是控制砂体富集和搬运方向的根本原因,其控制了砂体的平面展布方向和垂向规模特征。

2) 凹陷内发育6种断层组合样式,反映了不同的控砂机制与砂体沉积特征。由正向断层构成的正向断阶阶梯型、正向断阶叠覆型、墙角型断层组合样式常有利于砂体向凹陷中央搬运,扩大了储层在凹陷内的分布规模。而由反向断层构成的反向断阶型和正反向断阶复合型断层组合样式,其富砂作用显著、油气聚集条件优越。正向断阶叠覆型中的尖灭断层和墙角型断层的开口方向,二者均对砂体的搬运具有调节引导作用,控制了砂体平面展布规律。

3) 在6种断层控砂模式的指导下,易于发现砂体垂向富集段及横向富集带,判断砂体展布方向及预测凹陷内部因重力流滑塌及浊流沉积而形成的良好储层。

猜你喜欢
平湖砂体样式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砂体识别组合方法在侧缘尖灭油藏的应用
卓越平湖晴翠售楼处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抚仙湖,万顷平湖一鉴清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吟荷
渤海某油田水平井随钻砂体构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