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

2020-08-14 09:57王琬璐
名家名作 2020年4期
关键词:玉器染色雕刻

王琬璐

[摘要]对古代玉器的皮色、沁色和染色进行科学鉴定,是判断玉器价值的重要依据,但同时也是开展玉器鉴定工作中的难点之一。在实际鉴定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与查阅文献或考古资料同步进行的。而近几年来,随着玉器市场的日益繁盛,无形中又一次增加了鉴定难度,尤其是作为软玉的次生色,其成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在工作中需要采取多样化、高尖端的工艺来鉴定,流程复杂。主要研究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的鉴定难点和方法。

[关  键  词]古代玉器;皮色;沁色;染色;鉴定难点;鉴定方法

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就开始在我国流行,距今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中重要的分支。对玉器的皮色、沁色和染色进行研究和鉴定,不仅能够筛选出高层次的玉器和一些劣等玉器,而且对于玉器的修补和雕刻工作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基于此,在实际鉴定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科技鉴定和人工鉴定方式来不断更新鉴定技术,从而为玉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基础。

一、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的鉴定研究和难点

(一)玉器皮色

以往人们对于玉器皮色的认知,一般都体现在利用皮色进行构图设计当中,以此来强化玉器的审美效果。从历史沿袭的角度出发,在西汉时期,朝臣出使西域后获得了大量的和田玉料,因此也就产生了较为原始的玉皮俏色巧雕工艺。例如当时以辟邪为主的玉器,在皮色雕刻上大多要在神兽的尾部和背部使用俏色雕刻法。而宋辽金时期,作为和田玉雕刻和应用的高峰时期,玉器的玉制不仅十分细腻,而且皮色的类型也众多,包括糖皮籽玉、虎皮籽玉等。而玉器的造型也从原有以辟邪为主的神兽造型,轉化为以表现民俗生活场景的造型为主,玉皮的色彩也变得十分富丽。而现代玉器工艺品类型众多,但是在成色和价值方面却千差万别。尤其很多伪仿古玉器采取天然的咖啡色皮色来突出高古沁的特点,在鉴定上也需要下一番功夫。

(二)玉器沁色

古人在鉴赏玉器或者是在进行玉器收藏的时候,是十分看中沁色的,尸古即最佳。清朝在记载玉器沁色鉴赏的古迹中,曾说过“玉有九色十三彩”,其中十三彩就是沁色。现代技术在鉴定古玉沁色的过程中一般会参考其出土标准,因为一般情况下沁色的形成是因为玉器在长久埋藏于地下的过程中自身所形成的颜色变化,是出土类玉器的主要特征。常见的沁色类型包括灰白沁色,又被称为“铁锈色”“瓜皮绿”等;纯漆黑色也被称为“膏药沁”等。我国古代的传世玉器,如果年代较短的话一般表现为桂华沁,质地细腻。如果古玉材质的密度大,那么玉器本身不容易受沁,所以很少见“鸡骨白”。因此在对玉器沁色进行鉴定的时候,其中一大难点就是其本身的质地需要最先检测,包括细腻度和密度等,然后再比对出土资料,辨别其雕刻的年限,以此作为沁色鉴定的重要依据[1]。

(三)玉器染色

玉器染色的鉴定是分辨该玉器真伪的最直接标准。而针对玉器的染色起源,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以清朝时期染色风最盛,而如今经常被提及的“宋仿苏烧”以及“老提油”等染色工艺,是传统玉器染色技艺中较为先进的工艺类型。古代典籍当中记载的玉器染色工艺,一般包括血沁法、琥珀玉、老提油、烧色法几种,而大部分玉器在经过人工处理后,其色泽都会呈现出一种浓艳或乌黑的自然沁色,在放大镜下可以呈现出网状、脉络状以及线状等分布或走势。而后期,染色的技法又被应用到了玉皮雕刻当中,以增加玉器的美感和色彩感。因此,想要仅凭肉眼就分辨出玉器的皮色、沁色和染色,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二、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方法

(一)玉器皮色的鉴定方式

针对玉器皮色的鉴定,一般会对其俏色雕刻工艺进行甄别,一般情况下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这些玉器的皮色在肉眼看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和肌理,而且具有过渡状的特点;其次,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有坑洼的毛孔,与橘皮类似,在放大镜下看甚至深浅不一;再次,这些玉器一般都会有绺裂,所在位置颜色还会不断加深;最后,这类玉器的质地都相对细腻,有一定的重量感[2]。

皮色的形成一般是在氧化的环境下,与化合物反应后的产物,因此在玉器表面会呈现出一些黑色或褐色的薄膜,也就是历史资料中常见的“黑皮”描述。而真皮色也会由于玉器质地的不同,渗透的强度也各有差异,最为自然的皮色就是能够与籽玉融为一体。而现在市面上掺杂着大量后期加工而成的皮色玉器,虽然染色方法不断更新,但是在科技鉴定的基础上一经测试依然会原形毕露。例如通过电子鉴定方式,能够发现一些软玉带有黄褐色的皮色,其FeO的含量显然要多于无色的区域,而MnO的含量却高于无色的区域。再对Fe的具体物质成分进行分析就可以分辨出其表面一定掺杂了适量的能够染色的针铁矿或纤维矿等,以此来判断其价值。

(二)玉器沁色的鉴定方法

玉器沁色的颜色本身就具有复杂性,肌理和颜色也是呈过渡状,而且绺裂位置颜色会逐渐加重。一般情况下,质地相对疏松的玉器本身更容易受沁,因此鉴定人员通过显微镜对其质地结构精心检查就能发现沁色所在位置。但是随着技术的更新,鉴定人员发现,玉器受沁程度的不同,对其硬度、孔隙度、透明度、光泽度以及本身颜色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鉴定技术升级以及鉴定理论进行补充至关重要。而最为常见的沁色仿古玉就是白沁,也就是在酸碱环境下自然而然形成的沁色,鉴定过程中需要对玉器表面的酸碱强度进行鉴定。而针对不同的玉器,在鉴定沁色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设备也不同,如珠宝玉石需要将显微红外光谱仪、折射仪、偏光仪等设备结合在一起鉴定。这样一来,所得到的鉴定数据能够有效地突破以往鉴定过程中存在的盲区,提升鉴定效果[3]。

(三)玉器染色的鉴定方法

依照现代化的玉器染色工艺技术,鉴定人员可以对其发光性进行有效的考察,因为经过染色的软玉在显微镜等测试仪下,其光谱一般会呈现出光致发光和紫外荧光的特征。而具有天然皮色和沁色的玉器一般不会在不同的波段下均不会出现发光性。同时,对一些微小的玉饰进行鉴定的时候,可以采取XRF仪器或显微镜等,观察玉器俏色位置是否有部分色块或团块,然后研究其颜色裂缝的分布,如果发现颜色分布呈现纵向或横向的规律性,那么就可能是人工上色。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玉器装饰品的化学元素和结构进行鉴定,如果在玉器中发现含Fe量较少还掺杂其他Cu杂质,就可以判断该玉器为人工合成。而一些人工合成的玉器本身具有十分精巧的雕刻工艺,对其鉴定的时候也需要更为精准的数据依据。

三、结语

古代玉器作为具有研究和审美价值的历史文物,因此对其皮色、沁色以及染色进行鉴定,不仅能够分辨出市面上哪些玉器真正具有继承价值,同时还能更新鉴定手段,优化整个玉器交易市场的秩序。基于此,在实际鉴定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多样化的鉴定仪器和科学鉴定方式,为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的研究提供依据,从而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文君.浅论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的鉴定方法[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6,35(S1):25-30.

[2]陈冉.怎样鉴定收藏古代玉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5(5):4-5.

[3]周晓晶.关于古代玉器上的人工染色[J].收藏家,2010(10):31-38.

作者简介:王琬璐,女,1977年生,1998年毕业于新疆教育学院美术系。自幼喜爱美术作品。从业15年,虚心求教于各个大师工作室。先后在顾永骏大师工作室、郭万龙大师工作室进修。2014年被评为中国和田玉中级鉴赏师,2018年被评为安徽省玉雕大师。

猜你喜欢
玉器染色雕刻
KAIHARA开发出加强环保型染色的方法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G)=8且不含有三角形,4—圈的平面图的完备染色
雕刻树叶
类比法在图染色中的应用
雕刻时光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两类图的b—染色数和研究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玉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