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中的破壁者

2020-08-14 09:21宋子玥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苏轼

摘要:当我们言及苏轼,往往会想到他如水般透明清澈的性情、如火般热烈滚烫的心灵,而将苏轼与当代生活联系,他的形象并不是飘然归去的隐士,也不是手攀明月的滴仙,他是滚滚红尘中奔赴逆旅的行人,是热忱而真实的破壁者。

关键词:苏轼;破壁者;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011-01

一、前言

“破壁者”的概念来自三体,“破壁”在此处可以理解为打破外界的障碍与内心的壁垒,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苏轼对于当代重要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他用个人的经历、选择与思想,向每一个平凡的人提供了一个活成更向往的自己的机会与可能。他启发着当代的人们打破困厄住自己的月壁”,迎接新阶段的人生。

二、保有赤子之心,以温暖回报冰冷

苏轼从小就“奋厉有天下志”,所成长的家庭也有丰厚的儒学氛围,他的心中承载了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担荷天下人苦难的情怀。这份心境投射到现实中是对政治的深入关注和深刻思考。在王安石变法中,苏轼抗拒使百姓的生活发生动荡遽变的过于激烈的新法,几个回合的较量后,苏轼在忧虑和仿徨中外任杭州。

虽然有“交朋翩翩去略尽,唯吾与子犹仿徨”的失落,但他未改内心的强大与壮阔的胸怀,与钱塘江横风吹雨的狂潮对视,用未变的豪情写下‘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同样未变的是他关心民生的初心。在杭州,苏轼贩济公事,关怀灾民,表彰陈襄修复钱塘六井,监督捕蝗,留下苏堤一痕···……深重的心境与备受打击的政治理想,没有使得他困在个人的情绪圈中,为国为民的初心,激励着他负重前行。

同样,多年不变的是他良善单纯的本性。他始终不以恶意去揣测他人,单纯的相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面对半生政见不合的王安石,两人能一笑泯恩仇,把酒言欢,颇有“相逢义气为君饮”的意味;对于背叛自己并险些置自己于死地的章惇,他也在对方落难时表现出了难得的关怀与宽容。苏轼看似孩子般稚气的情感状态后,是一颗没有迷失本性的心。

当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见得有强烈如东坡的人生变动,但一定要多于东坡当年面对的困惑与诱惑,此时,当初出发的目的与心境就格外宝贵。苏东坡恰以他的行为与选择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也为我们坚守初心提供了精神支撑。

三、持有平实之心,于点滴中找寻快乐

正如苏轼性格特点中的“谐,,所讲,他最可爱最接地气之处,便在于他有着世俗的乐趣,也有着易满足的心。

在多年的蛰居岁月中,苏轼找到的满足点一是吃,二是劳动、种田。从黄州的好猪肉“火候足时它自美”,到惠州酥香的羊脊骨、岭南的荔枝,再到海南的生蚝,苏轼的仕途一如既往的不顺,而口腹之欲的满足令他叮无可救药地乐天”。而面对不假手于人、亲自耕耘的田地,他也由心底发出了满足与踏实的感叹——“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

至于零星意趣,自有夜赏海棠、坐禅神侃、烟雨独行。

当代生活与苏轼当年所面临的处境有一个很大的相似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所以苏轼在烹饪中感受到了,为自己制作美好”之可期,在耕种中体会到了土地之诚恳老实。付出不是总有回报,那么不妨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铭记少有的回报,以此激励自己下次仍敢于全力付出。这种易满足、易快乐的心态后面是勇敢和赤诚,他不断鼓励着每个人去打破生活中的铁壁。

四、在交融中成熟,在纠结中成长

苏轼的作品融合了儒释道的精髓,也将“佛教否定生活、儒家重视生活、道家简化生活叮5妙融于一身。可以说儒释道三家是苏轼的精神土壤,他在其中吸收徘徊纠结,寻找着自我的意义,也是苏轼的人生的保护机制,他在其中自由穿梭,应时而择,始终为自己留下演绎生命的空间。

他的初心本源是儒家的经世致用、兼济人格,信念是社会良知与家国责任,在儒家的责任意识下写出了讽喻政治的《山村五绝》,真实写照农民的辛酸,亦将爱民之心超脱于党争的尘嚣之外。而乌台诗案后,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道家思想抚慰了他的失落,为他开启了另一扇窗。人生一世有众多烦恼,只有心境通达,不执念于一点方为明智。这正是道家作为生命的解脱之道,认同生命的自然本性。而佛学则体现于苏轼的生死观,他赋《江城子》怀念王弗时仍未深涉佛道,而王闰之死后,他已可以与泪中带笑为妻子祈福,以通透慈悲的喜悦感送爱人最后一程。同样,苏轼的哲学思考与辩证思想与佛家也密不可分。

苏轼对三家的贯通,使他得以灵活运用——从儒学中获得继續奋斗的勇气,在佛道中找到立身修行的方法与解脱的轻松。这使得他不会被压抑的现实逼到死角,不会对生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铜墙铁壁皆可破出。

但最终境界的破壁,其实是打破自己与世界终极的坚冰——个人价值的确立与坚守。苏轼做到了——他以个人独立的意志去运用思想,而不被思想所限定、所束缚;他同意退让妥协,但不可能完全改变与放弃。自始至终,与天地对话、凝望星穹宇宙的,都是独立的红尘破壁者——苏东坡。这应当是东坡对当代个体精神的最大启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东坡用他的经历,向红尘中的行人致以真切的祝福与启示,愿人人皆可循心而行,破除坚壁,找到更好的自己,活出更向往的样子。

作者简介:宋子玥(1999-),女,山东德州人,吉林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本科三年级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