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高校应对策略

2020-08-14 10:16秦文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4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情绪大学生

秦文芳

摘  要:本文提出了大学生常见的五种心理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会带来失落、忧伤、迷茫、困惑、孤单、苦闷、痛苦、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情绪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新生适应期不适、学习问题、宿舍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所导致的失落、忧伤、迷茫、困惑、孤单、苦闷、痛苦、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持续时间很长而无法排解,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更严重的是个别同学的心理问题会由情绪失调进而发展成心理异常,即幻觉、妄想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

(一)新生适应期不适导致了失落、忧伤情绪

1.大学或专业不如意

有的大学生所上的大学并非是其心仪的大学或者所学专业并非钟情的专业,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就郁郁寡欢,但又没有勇气再参加一次高考,到了大学后便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精神,导致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

2.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大学生在入学前通常会想象着大学里有美丽的校园、宽敞的宿舍、明亮的教室,到了大学之后发现校园、宿舍、教室等条件跟所想象的有着明显的差距,再加上对当地的饮食、气候条件不适应,这时候失落、忧伤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二)学习问题导致了迷茫、困惑情绪

1.学习目标不明确

我国的大学生在中学时期,经常被人告知在大学无需努力学习,考试及格就行。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目标,这种情绪使大学生精神倦怠,无精打采,长期持续下去,会引发各种问题。

2.学习动力不足

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认为该“歇一歇”了,上课时走神、开小差,下课睡觉、看小说、打游戏、玩手机。一学期下来,就发现好几门功课不及格,一学年下来,连毕业都成问题了。

(三)宿舍问题导致了孤独、苦闷情绪

大学生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对一个崭新的环境,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沟通问题无疑加重了这种情绪。

1.个性有差异

宿舍作为大学生休息的主要场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这里相聚,由于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差异,大学生们注定会“磕磕碰碰”。如有的同学习惯于晚睡,影响大家休息;有的同学习惯于早起,惊扰大家的美梦;有的同学性格比较直爽,有的同学则比较含蓄等等。

2.沟通有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由于一直在校园学习,缺乏社会经验和沟通技巧,宿舍矛盾极易发生。朝夕相处的同学可能会从最初的互相看不惯到发生口角,再到大打出手甚至剥夺对方的生命。如马加爵案、林森浩案都是宿舍矛盾引发的。因此,宿舍是矛盾集中的地方,尤其需要密切关注。

(四)恋爱问题导致的痛苦、烦恼情绪

1.失恋

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失恋”是指一个爱着对方的人被其戀爱对象抛弃。大学生失恋后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与烦恼,这时候的痛苦、烦恼情绪已经完全不受理性控制。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摆脱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

2.校园同居

目前,大学生比较开放,校园同居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贸然同居,可能会有怀孕的恐惧、将来是否能够结婚的担忧,以及是否会影响学业的焦虑等情绪。

(五)就业问题导致的悲观、急躁情绪

当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被戏称为“毕业即失业”,同时他们还面临着考研还是就业的取舍以及撰写毕业论文的巨大压力。

1.找工作难

这几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从1998年的82.98万人直线上涨到2019年的834万人,短短的二十一年增长了10倍,可想而知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一年比一年严峻,找工作的压力可想而知。

2.就业与考研、写毕业论文的矛盾

临近毕业时,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既要找工作,又要考研,还要写毕业论文,在短时间内处于这么多重要的事情,真是忙得焦头烂额,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长期在内心难以排解,就会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

二、疏导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大学生之家”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一个发泄或疏导的渠道,建议高校设立“大学生之家”,内设健身房、聊天室、活动室等,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学生,大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健身房健身交友,缓解、释放不良情绪。

(二)建立定期调整宿舍成员制度

宿舍是大学生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宿舍的大矛盾都是由小矛盾日积月累而成。不让宿舍矛盾积累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调整宿舍成员,安排宿舍可以不再局限于本班的学生,可以在年级内调整,每年一调,且要形成一项制度。这样就可以避免同宿舍同学的矛盾不断升级,营造和谐的宿舍环境。

(三)发挥社团作用,建立主题讨论会制度

针对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比较突出且对大学生身心影响巨大的问题,可以成立社团组织,如情感协会,就业协会等。通过学生自治的力量去影响大学生,效果可能会超越高校“官方”的力量。

涉及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新闻热点和新闻人物,建议高校组织大学生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呈现出来,用以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等。

(四)设立校内实习锻炼和助学岗位

建议高校为每位学生设置“实习锻炼岗位”,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过得更加充实、忙碌,并形成为一项制度,以激发每位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适当鼓励并提供给大学生助学岗位,能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其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建立长期就业指导制度

就业问题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所以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是毕业生。建议从大二或大三开始就进行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提前适应就业的压力。另外,进行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应该到社会上去学习、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面试方式等,这样才会更有针对性。

(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新生都要进行心理问题筛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不再筛查。建议高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增加筛查次数,定期筛查,确保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学生,就应该敦促其进行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使其尽快恢复心理健康状态,正常地学习,生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极易发生,高校如果不加以重视,轻则使学生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生涯,一事无成;重则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异常,酿成苦果。只有对大学生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高度重视,形成全校所有的专任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咨询师参与的全方位的心理问题防御网络,才能保障大学生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涯,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01).

[2]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3).

[3]雷天语,唐峥华,吴桐等.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心理灵活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19(4).

[4]赵然,王艳廷.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丝路视野,2018(7).

[5]夏冰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19(1).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情绪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