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背景下医学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0-08-14 10:16张俊霞郝广智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4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护医学生

张俊霞 郝广智

摘  要:目前大健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健康中国的大健康理念逐步推进,对医生和护士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大健康的时代需求、紧随医学健康观念的步伐,我们有必要构建大健康背景下医学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模式,使临床医护人员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来支撑新时代人民对医护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从而大力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良性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医学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医学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极其重要,医学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教学整个过程。职业素质是指在从事工作职业内的职业要求与职业规范,是职业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全方面表现,从另一方面来讲,职业素质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临床医疗水平,它已经成为临床上衡量医护工作者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最核心标准。

(一)可以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目前,医疗体制改革深化,医患关系、护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仅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很难满足医院的多方面需求。所以,怎么样培养职业素质较高的医学生是医学高等教育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职业素质是影响患者情绪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医务工作者越来越关键。这些都可以使得大学生得到医院青睐,也为今后的职业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可以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医护工作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的重要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

(三)可以促进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和谐

很多原因致使目前医患、护患关系紧张。其中,医护工作者的职业素质重要因素,一部分医务工作者不能想患者之所想。只有提高医护工作者的自身修养,才能避免或减少医患、护患纠纷的发生,营造优良医疗环境,从而推动健康中国的发展。

二、目前医学类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

伴随“健康中国”与“大健康”的观念逐渐被民众所接受,患者对医护卫生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很多医学类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业务、轻素质”的现象,特别是注重医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此类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环节。

(一)人才培养方案偏重医学专业课

在医学本科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采取“3+1”的培养方式。前三年在校学习,主要课程为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相关内容。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并且被传统教育方式和应试教育裹挟,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常常偏重医学专业课,职业素质方面课程严重不足,导致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所欠缺。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一些思想政治课程,但课时较少,但是这些课程常常不被大学生重视。

(二)实践操作多限于临床技能层次

医学专业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医院进行生产实习,意义在于可以提前熟悉临床工作,建立临床工作思维方式,激发治病救人的工作热情。大学生刚刚接触临床一线,绝大多数要适应全新的环境和角色,很难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以上因素全不利于大学生医学职业素质的培养。然而高校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医学生的教育仍停留在提升技能和知识的层面,对医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不重视[1]。

三、健全医学职业素质培养新模式

(一)医学职业素质培养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当下在大健康社会背景下,国家和人民对医护工作者的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把思想作当做行动之先导,当代医学生想要在临床一线施展抱负,对其首先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就目前的医学生人文素养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整合,融入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

(二)开设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并建立考核体系

高等学校要明确当代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和目标,并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开设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并建立考核体系,将多种模拟情景教学方法融入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融入多种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2]。例如,将职业道德课理论与具体的医疗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挖掘学习与思考能力,实现课堂与未来工作的良好对接。但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往往难以量化,考核起来过于主观[3]。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标准仅仅局限于卷面成绩,想达到预期效果确实存在很大困难。故此,高等院校应该将教育实际和学校培养对象相结合,构建行之有效的医学职业素质培养评估模型,来推进医学相关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成型。

(三)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相关校园和实践活动项目

高校可开展针对性活动,模拟实际情况的发生,加深医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理解[4]。医学院校可以组织有竞技性的比赛,例如临床技能操作比赛、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等,这些比赛既可以丰富大学生校园活动,还可以够增加医学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做基础,还要提供医学生进入临床一线实习的机会,做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才可以加深医学生对职业素质的理解,最后达到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四)強化专业教师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更要在传授理论知识过程中认真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医学相关职业规范,努力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大力弘扬治病救人的医德医风,在大健康背景下做一名合格医护工作者。

四、结语

医学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大健康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目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医学类大学生医学职业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认真构建行之有效的职业素质模式与体系,并主动极践行、落实,推动医学类大学生职业素质全面发展,构建合格的职业素质体系。

参考文献

[1] 曾亮.以医德形成为导向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青年与 社会,2014,(07):281-282.

[2] 王耀东.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及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 培训,2016,(12):123.

[3] 秦满春.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6):3-4.

[4] 田娟,李晓文,黄林邦.免费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长效机制探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35(06):985-987.

作者简介:郝广智(1973.10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中共党员,河套学院实践教学管理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法学、教育学、实践教学。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护医学生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抗疫医护共赴樱花之约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大生产
歌颂抗疫医护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类高校女生体育锻炼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