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心理“遗传密码”

2020-08-15 13:36任苇
中华家教 2020年2期
关键词:养育子女营养

任苇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爱恨交织的家庭状况大多新闻媒体里传播的都是父爱如山、母爱如大地,滋养着万物,类似这样我们耳熟能详的宣传,但我们从来不说,为人父母的我们其实也是子女,我们也需要爱与被爱。我们什么时候会花时间来照顾自己?关爱自己呢?照顾我们自己与照顾我们的孩子是一脉相承的。即使一个母亲再爱自己的孩子,她也有被孩子惹得气愤不已的时候,所以家长如果不爱自己,对自己的局限和缺点没有足够的包容和接纳,那么他将无法面对一个孩子的种种行为,更不可能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做到心如止水、和颜悦色。所以说正常的家庭关系就是一个爱恨交织的状态,在家庭心理治疗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家庭:一个女孩被父母带到我的面前。这个女孩被身为外企高管的父母送到一家非常高级的国际幼儿园上学,而没过多久就被幼儿园老师要求把孩子带回家,因为她太淘气了,在幼儿园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对父母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们检查一下他们的孩子,是否行为异常。孩子进屋之后,就一直对着门口坐,人类的语言再准确也不如身体语言精准,这孩子的坐姿就是标准的随时准备逃跑的姿势。孩子的父母向我诉说一通以后,我问了那个孩子:“这是你爸爸、妈妈的版本,我想听听你的版本!”孩子显然被我的行为打动了,她向我表示:是真的么?没有人在乎我。然后孩子向我吐露了她的真心。她用屋里的玩偶代表自己和爸爸、妈妈,原来在他们家里,爸爸、妈妈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关注她,而且她感觉到自己父母的关系很不好。后来她的父母承认,他们那段时间的确是在冷战中。

虽然孩子很小,但他们什么都懂,这种伤害对他们是潜移默化的。有的时候孩子生病,在心理学上叫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症状,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时候,就用生病或其他的症状来告诉家长,他很愤怒,或者他很难受,这也是一种表达。如同这个女孩儿,她很淘气、很顽皮,是因为她想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所以她要把动静搞大,博得父母的眼球。

家庭的模式会复制传承女孩子遇到的第一个异性是爸爸,而男孩子遇到的第一个异性是妈妈,所以他们会去复制这种熟悉的模式。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养育的过程中受到过创伤,当他成年之后,他虽然内心深处非常想要远离这种创伤,但往往他们会再次选择这种给予他创伤的生活,因为这是一种惯性,是他在家庭养育这十几年的过程中的一种“熏陶”。

同理,其实我们在择偶的时候,是右脑的潜意识帮我们做的选择。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有多合适,而是因为这个人很熟悉,像自己原生家庭中的一员,让人感觉非常了解、踏实。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会在潜意识里,复制和传承自己家庭的模式。每个人都会习得这种模式,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模式都深刻在自己的身体与潜意识中,这不是你想摆脱就能摆脱得了的,这像极了一首歌的歌词:长大了,我就成了你。所以人们对自己身上所有的局限,是否能够包容和接纳,会与自己对孩子是否有包容心和耐心是一脉相承的。如果不能接纳自己的人,估计也很难接纳孩子的不如意。

早期养育的重要性

养育孩子可以说是一个难度系数非常高的职业,而且是一个终生职业。

对于孩子的性别不能自预期在早期养育中父母的行为,对于子女影响巨大。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子,长得非常清秀,但是她来咨询我是否应该去整容。因为她的父母非常想要一个男孩,可她是个女孩,所以她的父母对她非常严格,甚至很苛刻,而她都听从了父母的安排,考进了優秀的大学,却因为妈妈一句脸不够像男人,就要去整容;我还遇到过一些女孩子,有严重的痛经症状,表面上看似是痛经综合征的患者,但实际上她们在家庭中经常听到,作为女孩子是没有价值的这种催眠言论。这种长期的催眠导致她们在心理上有非常多的自我不认同的表现,存在非常低的自尊和非常低的自我价值感。而家庭对于她们的这种类似催眠一样的话语,对她们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

妈妈的情绪与孩子的关联碗在我们非常熟悉一个词叫作产后忧郁症,其实很多时候,母亲并不是产后才患上的忧郁症,仔细追溯,从怀孕到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妈妈都存在的焦虑情绪是导致忧郁症的诱因。如果孕妇的焦虑值非常高,子宫里的羊水就会含有皮质醇,也就是肾上腺素,在这样的羊水里面孕育的孩子很容易多动。所以当我们准备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时,如果我们可以做到没有歧视、没有期待,无论长相、性别都可以无条件的接纳,焦虑情绪就会有所减缓。

一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作为一个分水岭,是孩子自我意识建立的时期,什么是自我意识?就是孩子能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来指代自己。比如一个孩子叫波波,在自我意识未建立之前,他摔倒了,他会说:“波波摔倒了!波波好疼!”他好像在说其他人一样。而当他可以用第一人称形容自己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也就建立起来了。他可以区分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同时他也可以同父母分离了,这叫作早期的分离个体化。而在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父母是健康的养育者,更需要给孩子提供健康的养育环境。以妈妈为例,如果妈妈在整个家庭格局中是被丈夫家或者自己原生家庭里打压的很不自信的妈妈,那她就不能算一位健康的养育者。

孩子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存在一定的顺序,首先是母子之间的二元关系,然后妈妈让爸爸加入进来,发展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三元关系,再发展出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之间的多元依恋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按照这样的顺序,他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融入小伙伴之间,因为他已经提前进行了关系建立的练习。但是如果孩子跟妈妈像考拉一样,到三岁的时候还时时粘着妈妈,那这个孩子就完全没有完成分离个体化的任务。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一个妈妈说:“我好累啊!孩子离不开我!”其实并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而是妈妈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其实是妈妈感觉不安全,她需要孩子跟她在一起。

在中国的家庭养育中,妈妈已经给孩子足够的爱了,中国妈妈应该学会适度的放手。有一个词组叫作“GOOD ENOUGH MOTHER”,有翻译说是“足够好的妈妈”,我认为应该翻译成“60分的妈妈”,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习各种习惯,妈妈们只要做到一般般就可以了。家庭格局是有分工的,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不能缺席,妈妈给予孩子的是安全感,而爸爸的一句夸奖是对孩子莫大的鼓励。

儿童成长的要素——心理营养

心智化程度是指用语言表述或者能够调节管理情绪的能力,心智化程度低的人情緒一般不太稳定,与智商无关,心智化程度要如何界定呢?心智化是在养育的过程中跟人互动培养出来的,关键在于养育的过程中,我们叫作心理营养。

第一个心理营养

0-3个月,(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就像之前讲过的例子,长相清秀的女孩的父母如果对她的性别没有歧视,经常赞美她,她就不会变成没有自信的孩子。

第二个心理营养

4个月-3岁,(父母)安全感。安全感有两个指标,第一个是养育者的稳定、第二个是养育空间的稳定,曾经有一个来访者说他小时候被家人像货物一样“搬来搬去”,这个孩子从小就没有一个安定的住所。他怎么会跟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三个心理营养

4-5岁,(父母)肯定、赞美.认同。因为孩子在三岁以后能够建立出自我意识,所以这个时期他最需要的就是肯定、赞美和认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不要夸长相、智商等先天的因素,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因为我足够漂亮、足够聪明,就放弃自我努力的行为。经常被夸赞很聪明、很棒的孩子一旦失败,很容易产生我是因为不聪明所以失败的错误观念,从而自我放弃,应该夸赞孩子通过努力才取得了成功的行为,让他能够明白凡事都要通过认真付出才能实现的道理。

第四个心理营养

5-6岁,认知、学习的模范(父母及重要的他人,如老师.偶像等),成长的模范和榜样,第一序位当然是家长,而且通常情况下是同性别的家长。女孩子会以妈妈为榜样,而男孩子会以爸爸为榜样,如果家长做不了榜样,孩子会找重要的他人,他喜欢的老师、伙伴或者偶像等等……

编者后记:

每个人都从家庭中走来,家庭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很多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想法都与其家庭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家庭心理会复制、传承,就像遗传密码一样由父母传递给子女,并代代相传。好的、正向的家庭心理会滋养子女并让其沐浴在阳光中;而不良的家庭心理会使子女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也被“感染”,从而“患上”和家庭生活中一样的“病症”。

如果想让子女能够更加健康向上地成长,早期养育中的心理营养是必不可少的,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接纳、给子女安全感、合理的认同并适当的赞美子女、成为孩子终身的榜样都是心理营养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些教养方式是以父母对子女真挚的爱为前提,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拥有的能力,所以学会接纳并自我修养才能让我们的家庭更和谐、美满。

猜你喜欢
养育子女营养
Tomb-sweeping Day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眼睛需要营养吗
蔬菜与营养
蔬菜与营养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更多的奶酪,更多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