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由、价值和路径: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探赜

2020-08-16 14:02程刘畅杨丽
理论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

程刘畅 杨丽

摘 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从形成缘由来看,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是基于坚持人民立场的要求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现实把握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诠释。从独特价值来看,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保持牢记人民的核心地位、不忘责任担当的本心、巩固党性修养的党心和凝聚思想共识的信心。从实践进路来看,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人民立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8-0035-06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5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初心和使命”已融会贯通于党的不懈奋斗之中、凝聚升华于理论创新之中、吸收运用于自身建设之中。基于对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总体把握和现实考量,本文试图从宏观和整体上勾勒全景,于微观和具体中刻画映像,力求在历史情境中重现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程,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经验,以有益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学术反省和政治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缘由分析

山河为碑,历史为证,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初心使命史”。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以人民和国家为价值导向,基于自身无产阶级政党性质,总结历史经验、结合现实需要、面向美好未来的鲜明呈现,是历史根源、理论基础、实践需要的有机统一。

(一)践行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本质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结合党的性质宗旨的根本要求,逐渐形成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理念。尽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人民的范畴有着不同的概括和界定,但坚持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和政治追求,从而内在地决定了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解读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核心线索和主题脉络。

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归因于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维护。从理论层面看,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具体而言,则体现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自觉。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肯定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实践当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视,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原则。实践层面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内在地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950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纪念五一节宣传内容与办法的指示》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使劳动成为光荣,全国劳动人民由奴隶的地位进入主人的地位。”[3]人民地位和形象发生质的变化归因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激发人民需求层次的提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更是基于新时代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在坚持人民群众法治和法治实践主体地位基础上所作出的根本设定。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在综合人民群众价值诉求和发挥人民创造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立足点和价值尺度。

(二)践行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总结的必然要求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以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和历史阶段为对象,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开深入系统的分析,客观而具体地呈现出历史经验对于践行初心使命的积极价值。

习近平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5]因而透过时空的迷雾进行自我审视,深刻回顾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程,进入这一理论构建行为的本身,聚焦不同历史情境中的正面互动对话,把握实践过程中的真谛是分析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不可缺少的维度。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有著深厚的历史底蕴。宏观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追根溯源于5000年的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史,500年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主义运动史,近代100多年救亡图存的屈辱斗争史等。中国共产党从多重历史角度来把握共性,并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贯通起来,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对历史发展基本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出“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发展的既定趋势。微观领域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从基本经验和案例支撑中探索为现实服务的实践选择。不同于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共产党是尊重历史和善于从具体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的政党。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总结我们的经验, 集中到一点, 就是工人阶级 (经过共产党)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6]邓小平也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实践活动,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从而发挥内在的推动作用,促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发展和深化。故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在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中所进行的理论创新。

(三)践行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现实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避免不了要面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风险挑战。现实挑战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历史追问。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内在张力是我们回答这一历史之问的逻辑起点和立论依据。

对于全党来说,执政风险问题是事关执政党长期执政和生死存亡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利益本位、精神蜕化、脱离群众等错误思想滋长蔓延,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对“四大考验” “四大危险”的防范化解。对于全国来说,我们长期努力的主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富民强国。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更需要对“黑天鹅”“灰犀牛”等难以预测的事件提高警觉和重视。从全球角度来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彰显着“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极大地推动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秩序问题的探索。然而,霸权主义抬头、大国博弈持续升温,世界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回归到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原初语境,为人民谋利益价值理念的内在要求和站稳人民立场,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基所在,是我们修好共产党人“心学”和防范化解“四大考验”“四大风险”的底气所在。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民族复兴奠定现代化物质基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做好时代的“答卷人”。中国共产党将初心使命融入社会发展潮流并赋予其时代特征,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限,找准了力求为全世界人民谋求幸福的定位。综合面临的长期执政问题、富民强国问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可以看到“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正是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回应。

(四)践行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理想信念的实践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坚持的初心,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永远忠诚。”[8]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之所以被赋予足够解释力和吸引力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激励和指引有着密切关联。

中国共产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统一于内部生成和外在阐发的辩证关系中。内部生成主要体现在情感共鸣和价值建构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中内含着初心使命的规定和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激发出中国人民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在强烈的民族情怀的呼唤下构筑了理想信念的心理基础,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出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幸福需要看作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依据。外在阐发则是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激励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110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实践的精神支柱,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立场和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战争时期战胜敌人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延续和接力,确立了同人民荣辱与共、为中华民族义无反顾的价值追求。

二、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独特价值

初心造就思想之帆,使命照亮精神之舵。新时代,初心的坚守、使命的延续,是中国共产党这艘巨轮破浪前行、驶向未来的有力保证。以“核心”“本心”“党心”“信心”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寻根问本,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基质的实践例证,同时也是验证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深刻阐释。

(一)牢记“核心”,在筑牢执政根基中滋养人民情怀

从唯物史观出发,“人民”的范畴体现为历史观、价值观和实践观的有机统一,“人民性”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构建、价值诠释和情感抒发的现实动力、永恒主题和对象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语境中,人民群众从来不是抽象复杂的理论概念,而是具体历史的存在且发挥积极正向作用的特定群体。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目标追求和前进方向。在资产阶级主导的社会中,人际关系表现为“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9]34的一种异化关系形式。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不同于其他把人民群众称为资本和政治“附属品”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不是单向偏执的“统治—被统治”的行为模式,而是在交流、服务、尊重等基础上的双向互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广大人民群众是紧紧相依、密不可分的共同体。若脱离人民而空谈初心使命,党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动力、失去根基,同时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也是我们渡过难关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0]285充分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立场。即在实践中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检验执政水平和成效的标准;贴近人民群众需要和心系群众冷暖,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现实利益问题。从逐步消除贫苦到解决温饱问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人民利益。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一脉相承地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心中时刻牵挂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时刻保持解民之忧、为民谋利的情怀担当。

(二)不忘“本心”,在擘画人类未来中强化责任担当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57-58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不仅着眼于谋求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更展示了其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追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53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追求人的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理想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民族和国家协同并进化解矛盾和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理念,实质上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世界胸怀和民族担当。

中国共产党为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初做出“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0]15的庄严宣誓,到新时代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任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行动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责任担当。就人与自然关系而言,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对人类未来生存境遇构成严峻的威胁和挑战。生态环境恶化诱发的资源破坏、物种减少和疾病爆发等突出问题,愈发证实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是实现人类解放不可或缺的内容。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生态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要国际上,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大国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责任与担当,积极参与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巴黎协定》等国际法条约。在国内,为切实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义务,相继制定出台《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等相关制度方案,以实际行动承担责任和践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三)巩固“党心”,在推进自我革命中锤炼党性修养

锤炼党性修养是进行自我革命的现实进路,进行自我革命是增强党性修养的必要环节。这一辩证关系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列宁指出,“共产党吸收新党员并不是使他们利用执政党的地位来谋利,而是要他们作出真正的共产主义劳动即无报酬劳动的榜样。”[11]刘少奇指出,“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12]作为党的建设进程中的永恒课题,党性修养以理性自觉为基础,在自我认知中逐步健全与完善,并在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中巩固了这一政治基因与优良传统。但由于共产党员身份的特殊性,难免使少数党员同志因放松党性修养而产生“脱嵌”的行为。因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敢于刀口向内、刮骨疗毒、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这是其从羸弱走向壮大、不断战胜困难走向胜利关键所在。一大会址、南湖红船、江西赣南、于都河畔、井冈山的八角楼上、延安的窑洞前、西柏坡的小院里……在这些革命起点、圣地、摇篮中,习近平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一次次“初心守望,使命延续”之旅,既是重温历史、面向未来的庄严宣誓,更是对全党的思想洗礼和党性淬炼。回望来时路,无论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伟大创举、“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要求还是革命胜利前夕“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都是党在践行初心使命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自觉,是根据时代形势特征对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积极探索和根本要求,是中國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和巨大优势。同时,也更加印证加强党性修养是党打造海晏河清政治生态和应对长盛不衰执政考验的本质需要及内在要求。

(四)坚定“信心”,在谱系革命精神中凝聚思想共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3]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品质,绝不是凭空臆想出的,而是统一形成于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活动之中。具体而言,是以时间、空间和人物为向度,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和不同革命主体的塑造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久经“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获取全民族独立和自由,中国共产党承载着初心使命的情怀担当,形成了以坚定信念、百折不挠为核心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严酷的国内外局势,为巩固新生政权和奠定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赓续着初心使命的精神力量,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为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创新着践行初心使命的发展形式,形成了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为核心的小岗精神、特区精神、工匠精神等。恩格斯说过,“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14]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其目标设定和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精神力量转换为有利于组织目标优势动力的物质力量。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实践证明,由坚定的政治信仰产生的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15]

三、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推进路径

中国共产党长期居于核心地位与当前社会环境的双重叠加,决定了其践行初心使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轻轻松松的局部设定,而应是一项注重整体协调和长远谋划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6]因而在践行初心使命的逻辑理路中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出发点,以其内部衍生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核心要素,综合宽广历史视野、科学辩证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守行为底线的外部动力,使之在内生优化和外部渗透过程中形成一种“内外兼修”的行为模式,共同搭建出“双向嵌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双向嵌入”不是双方或者多方进行的简单合作,而是在持续互动和关联的基础上,通过共享、互补、同步等途径,在互利互惠的耦合阶段中形成一种双向循环的动态平衡。

(一)政治领导力与历史视野的内在统一是前提

政治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要求和价值定位,在党的建设中居于首要和统领地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任务便是始终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这是把握初心和使命的基本立论。历史视野是进行长远谋划的根本指向,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基本素养。在加深对历史视野的宏观考量和微观理解中达到深层思维上的共鸣和契合,即在绵延不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近现代风雨历程中寻求力量、在世界历史的脉络中得到启迪,在二者的融合中找准党的政治领导的横向坐标,对现代局势的研判中做到对未来建设的有机衔接,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纵向发展,旨在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对话中构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三维坐标体系。

(二)思想引领力与科学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关键要素

正确的思想引领力是主体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7]理论力量以掌握群众变为物质力量的过程,就是通过思想传播进而达到思想引领的过程。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行动上的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否则就会导致信念的缺失和混乱、认知的偏差和局限、思想“滑坡”等表现。矛盾作为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具有普遍性,因而在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进路中要有辩证的审视眼光,要在思想引领和辩证逻辑的双重作用下,打破教条主义的桎梏和经验主义的羁绊,从而在价值评判中形成思维能力,是非思辨中建构逻辑思维,以实现在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这一对矛盾中充分把握思辨的张力,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动态对接 。

(三)社会号召力与爱国统一战线的动态对接是重要保证

执政党的社会号召力是巩固执政根基的重要抓手,是彰显政党自信的现实尺度。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从纵向来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虽侧重不同,但在夺取革命胜利、巩固人民团结和保障社会稳定中却服务于共同的发展目标。从横向来看,其在不同群体、阶层和力量中通过教育、引导和动员等方式,整合社会力量、协调社会关系、调整社会利益,不断提升其执政能力和社会公信力。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社会号召力背后,统一战线的构建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统一战线作为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增强阶级基础,夯实群众基础的有力保证。两者密切结合是对广泛凝聚价值共识的贴切回应,从而在不断提升向心力、认同感和归属感中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党提升政治形象、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什么出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断促进践行初心使命的广度和深度。

(四)群众组织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融为一体是最终价值皈依

创新思维的生成依托生活中知识和经验积累,在对获取的信息经过分析、整理和融合的运行阶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突破,从而助推社会环境的发展。重视创新思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党的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要想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力这一政治优势,就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引领。党的群众组织力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精准把握和群众路线工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科学论断的能力,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行深刻认识和科学揭示。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实践成果,以理论创新成果为内在驱动力,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作用。依据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变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优化组织结构形式,在党群之间建立共生互动关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运行原则,从而放大群众组织力的效能。最终形成使命自觉,回归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始终保持为群众谋幸福的意向性,避免群众与政党之间的疏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33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5]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1).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80.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

[8] 习近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1-24(0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1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87.

[12]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278.

[15]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5(01).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3.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10.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意蕴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勇于自我革命的底气何在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