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初探

2020-08-16 13:55宁可珂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民生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透明化程度的发展,公众的民主观念和政治觉悟程度的提升,对于电视时政新闻,观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其不再是单纯的宣传教化,而是要与自己的生活更贴近,与民生的关联更密切。本文从分析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理论依据出发,指出当下制约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发展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系统建构电视新闻民生化报道模式的方式,并突出了一系列提高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水平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为报道对象,具体来说,涵盖了党和政府最新的方针政策,党政领导的政治活动,政府机关的最新举措等丰富的新闻信息,是展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最新动向和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党和政府宣传和联系群众的有效手段,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此外,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也是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新闻立台”的重要做法,对于电视媒体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各家电视台对电视时政新闻都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倾力打造,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新闻播报方式,还是信息量不足、注重说教的节目内容和形式,甚至是一板一眼的报道风格,都让观众产生了收视疲劳,时政新闻成为重要但是不好看的代名词。由于其过于程式化和概念化,让很多观众会产生“敬而远之”的想法,新闻价值大打折扣。

如何让严肃的时政好看起来,鲜活起来,能够从“庙堂殿宇”走进“寻常百姓家”,打动观众的内心,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实践成为各媒体积极努力变革的方向。近年来,各级电视台,从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到省级卫视的省新闻联播,再到各市县台的时政新闻节目,都在积极地将民生化的元素应用到时政新闻报道中,打破了传统程式化和僵化的报道形式,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所谓的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就是指时政新闻在报道时能够做到平民视角介入、平民视角分析以及本土化,尽量将国家政治生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报道形式,通过口语化、故事化、典型化和细节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增强时政新闻的可看性和吸引力。

一、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方式,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题材选择上更加偏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更加偏民生视角;新闻价值取向上更加偏民本意识;新闻报道方式上更加关注民众话语权。这种转变,不能体现了媒体自身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和制作标准,传达了电视人的立场和新闻理念,也传递了电视媒体对自身社会功能的正确认知。

(一)时政新闻民生化是电视媒体践行宣传使命的传播方式创新

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沟通舆情,上传下达是其必须承担的媒体责任,电视时政新闻是其履责的重要方式。但是过去,我们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一直是居高临下,以启蒙者的姿态,对着受众进行灌输式的宣讲。这种单向的教条式的宣传模式,根本不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和信息需求。在网络媒体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公众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话语权,他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确定,自主意识更加强烈,有了更多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欲望和渠道。因此,任何一种媒体如果还沿用以往的“我播你看”和“我说你听”的传播方式,固执地认为媒体是话语权的把控者,是新闻的唯一把关人,完全无视受众的信息需求,按照自身的喜好来生产信息作品,这种媒体很快就会被受众摒弃,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败下阵来。

民生化理念的引入给电视时政新闻带来了创新和转型的契机,使电视媒体在践行宣传使命时,实现了传播方式与时俱进的创新,让党政新闻和公众的联系更加密切,平民视角、民本意识、民众话语和民生内容这“四民”观点的应用,使得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从视角到语言风格都焕然一新,更加注重受众体验和信息需求,与老百姓走的更近,受到了他们的普遍欢迎。

(二)时政新闻民生化是电视媒体践行社会守望功能,建构媒介公共领域的创新。

电视媒体是“社会公器”,为公众利益服务是其基本的媒介职能,也是其立足的根本。作为社会守望者,电视媒体是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身诉求和观点、参政议政提供公共平台的媒介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曾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公共领域是公共舆论和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社会空间。电视民生新闻一端连接着党和政府,一端连接着广大民众,从公众立场出发,关注民生问题,表达民众观点,帮助公众借助新闻报道参与到政治和公共事务中,能够有效地让电视媒体践行社会守望的功能。

二、制约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发展的原因

(一)定位的错误

不少电视时政新闻工作者认为,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沿用以往的办新闻理念,为党和政府服务,代表党和政府来发声,而民生民情不符合时政新闻“高大上”的风格。这种定位的错位直接导致时政新闻报道围着领导打转,镜头永远朝上,

“冷、硬、空泛“现象泛滥,各种领导活动、会议报道、工作性汇总和成就性报道泛滥,政治色彩浓厚,说教味十足。这种定位的偏差使得电视新闻只剩下空洞的权威性和政府”代言人“,完全丧失了受众市场,传而不达,完全起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二)收视群体划分的片面性

不少電视新闻工作者对于电视收视群体的认识片面,简单地将观众一分为二:要不就是只关注国家大事等时政新闻的人,要不就是喜欢看家长里短民生新闻的人。但是实际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公众的兴趣爱好日益广泛,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复杂,大部分受众不仅关注时政新闻,也关注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报道。如果将“国计“和”民生“完全割裂开,二者没有任何交汇和联系,新闻传播无疑也成为了无本之木。

三、系统建构电视新闻民生化报道模式的方式

民生化改革已经成为国内电视时政新闻栏目的一股浪潮,会议新闻瘦身、叙事方式更加个性化、民生类新闻增加、信息量更大、播报方式更亲民、更多年轻主持人出现在节目中、栏目包装更时尚,电视人的诸多积极尝试,让时政新闻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综合看来,要系统地建构电视新闻民生化报道模式,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要实现民生化传达,要努力寻找党政新闻与百姓民生之间的结合点,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来发掘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内容,使之不再空洞地停留在政府层面,而是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深挖这部分素材和角度,让新闻更加生动活泼,为群众所喜爱。第二,要实现公众参与。“传声筒“和”宣传腔“式的报道现如今在电视时政民生新闻中越来越少,让尽量多的公众有机会参与到参政议政的广阔公共领域,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打通建言渠道,正确反映民声民意,成为各级电视媒体最热衷的事儿。第三,要建立亲和媒体民众话语。电视时政新闻要实现改头换面,不断增加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舆论导向的引导性和实效性。用民众话语、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让报道形式活起来。

四、提高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水平的合理建议

(一)时政与民生联系更密切

要提高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水平,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尽量将时政新闻与民生热点结合,拓宽民生的关注层次,从国计民生的层面关注社会难点问题。变革时政新闻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打破所谓的“官方新闻“标签,俯下身子,让新闻更贴近百姓的生活,以平民视角了解群众的需求,努力与群众在思想和感情上实现更多的沟通,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真正走近观众的内心。

(二)柔化时政新闻

电视时政新闻不该就刻板地贴上“硬新闻“的标签,时政新闻也可以实现报道风格的多样化,提高亲和力和贴近性,变成老百姓爱看的新闻。为此,时政新闻要树立受众意识,摒弃时政新闻的官腔和程式化报道模式,尽量让叙述生动鲜活,可以引用故事化、说新闻、小切口描述、双向互动、難度解读、合理化建议等方式,丰富报道的表现形式,提升时政新闻的可看性。

(三)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

公共新闻强调的就是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参与以及新闻媒体对于公众观点和态度的引导。要实现这一职能,就意味着时政新闻必要要高度重视观众的感受,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才能够让舆论影响力真正发挥作用。因此,电视时政新闻在制作和播出过程中要强化对公众意识、互动意识、介入意识和舆论监督意识,增强时政新闻的人情味儿和人文关怀,找准政府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平衡点,在体现新闻报道针对性的同时,满足舆论宣传和百姓的信息需求,让老百姓不仅可以了解新闻事件,还能充分地感受到权利和地位受到了尊重,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当家作主的主人翁。

总之,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是电视人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具象化的表现,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栏目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报道的鲜活性和亲民性,实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把更有影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的优秀电视新闻作品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1]翟超,王耀红.电视时政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新闻论坛,2013(04)

[2]班歌.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M].百家讲坛,2013(08作者)

作者简介:宁可珂,男,1987年7月25日出生,安徽池州人,本科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新闻联播》栏目记者。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民生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My Hometown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时政要闻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时政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