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戏剧性”的嬗变

2020-08-16 13:55邹颖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戏剧性过分后现代

邹颖

摘    要:几十年来,势如破竹的“后现代”一词至今被各种学者、研究人员、艺术家们津津乐道应用,深究其中魅力。从北京的798到上海西岸艺术中心等前卫艺术展览,可见人们越来越认同这种冲突性强、互动性高、直白的后现代艺术,凭借“感知”再现本我意识和思想,这是启蒙时代人们不怎么会想的自我揶揄。任意无序的后现代语境下,无论是新媒体艺术还是戏剧艺术,戏剧性就是时髦的自我表达,这种戏剧性更夸张暴露。本文从人性出发,探讨后现代思潮下的“戏剧性”到底是张扬人性还是过度强调无理性。

关键词:后现代;戏剧性;过分;扭曲

互动新媒体艺术是人类幻想的现实再现,我们不禁也要思考人们所呈现的对于旧有的意识形态的厌倦,是否会过分强调了欲望本身,导致人们无度的向外透支自己的欲望,乱了阵脚也不自知。从戏剧艺术“戏剧性”的后现代因素角度综观艺术“后现代性”是否张扬且合理,前锋且有迹可循。

一、“新而不癫”的创作来源

北京、上海等地艺术展览集聚凝结着艺术家们常态和变态,思辨和无序,更反映普遍大众的荒诞小人物心理。毕竟艺术是大众的艺术,经过一遍“艺术洗脑”,自成媒介的人类通过链式传播,无疑是最直白的意识共享方式。相对,精致的加工技术更是生动的将后现代意识嵌入人脑中,使人类的幻想,原始的欲望在视覺中真实的再现,所看即所享,观赏艺术者得到了视觉快感。被看的作品无论是画布、幕布、或者荧屏后创造这一切的人同样得到了观众所传递的集合回应。快感是共有的,看与被看实则达成了共享。而在这样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艺术作品,强烈的戏剧性(规整有序还是夸张变形)反映常态还是变态,其实有时人类身处其中也不自知。

艺术家们不断让自己处于沉浸式创作中,无中心、发散性、“偏执狂”般的临界创作风格进行创作,给大众描绘着一幅摸不清头脑的后现代社会奇景。大众努力寻找切入点,希望能像艺术家们一般感受未来之感受。但其实这些看似稀奇古怪、天马行空的后现代艺术,在我看来实是一部分艺术工作者的过度发挥罢了,自认为是“新”形式来展现欲望社会。多数艺术家还是具备精准的艺术表现,只是在这灯红酒绿,物欲横飞的后现代性社会下,容易丢失创作内核。此时大众就会陷入对不确定性的怀疑当中。互动新媒体艺术正因为其艺术上的包容性,而展现出惊人的互动性,人类在高压社会下,对旧有意识的糟粕也不能过分的强调荒诞、不合常理,真正的艺术家是具有惊人敏锐的独到视角来展现社会意识。怪诞是一把尺,艺术家借助新媒体须多而不过。

二、戏剧市场的培育

艺术市场化的不断加快,戏剧艺术也具有了多重属性,不仅具备高雅艺术的形象,更蕴含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以商品的形式存在。[1]当下的戏剧市场,体制内的剧场、剧院等都面临客观的瓶颈期,外国戏剧的引入更是掀起浪潮。社会在与国际接轨,戏剧艺术也需要这样的前沿意识,但随时代带来的也是对编剧的考验,近几年深深觉察到中国编剧们的创作趋于黔驴技穷,导致IP剧翻拍此起彼伏的出现在大众视野,普遍可视借IP的知名度基础重复创作的局限性,存在较强的单纯商业属性,艺术价值体现微弱。再观照呈现的IP舞台剧中,从观众自身的审美标准和现场反馈也显而易见。参考2018年的舞台剧《微微一笑很倾城》,本是较为成功的影视剧作品再次呈现在舞台上,少了媒体技术的加工处理,特效等加身,总体只能说从剧情还原上来讲是完整的。正因为已存在可观的潜在观众和已有的知名度,这个IP无论以何种艺术形式出现,都是具有可观的商业价值的。但是艺术考量决定了戏剧工作者的态度,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场博弈,保留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考虑共存。从以上案例可知,当下戏剧市场与艺术性的论衡,取决于编剧及一切艺术创作者。编剧们必须秉承严谨的创作态度,善于抓住当下的社会痛点,现实意义,给大众传递有力而深刻的作品,只有质的飞跃,才足够支撑起作品的宣传环节。戏剧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客观的市场因素,更少不了艺术家们的主观创作、敏感的视觉角度和未来意识。

三、现语境下“戏剧性”的缺失

看到“戏剧性”一词,一定联想到冲突性,没有冲突性谈何戏剧。“新艺术对于传统颠覆的同时并没有建立其相应的审美理论体系。”[2]戏剧正面临此境,当前消费的社会,艺术成为商业噱头必不可少的环节,剧院看剧也成了民众认为是直接提高艺术审美和艺术感的方式之一。当今美好兴盛的时代,艺术本身不仅具有附加值成分,这种附加值也会体现在接受艺术审美的大众中。

除了经典戏剧不断地演出之外,也有许多新兴的舞台剧、原创话剧等出世,戏剧行业的相关人士不禁对这些作品进行细细地品尝、咀嚼。多数戏剧呈现的戏剧性差强人意,缺乏足够的现实气息和人物塑造的缺失,其中原因不仅是演员等参与者创作态度的影响,更是编剧的缺席造成的空洞无物。“中国式戏剧性表述”包含着一个双层的叠面结构,即,技巧层和生发层。技巧层的核心是由 “动作—情节—悬念(意义)”构成,而生发层的核心则是由“情—剧—诗”构成。[3]故事结构是技巧层的普遍必需品,而生发层展现的则是差异性,戏剧性不单单是情节冲突和戏剧矛盾,而是具有艺术美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由于传统的艺术欣赏习惯,我们单一的把戏剧性定义成动作的艺术,但是剧情的情节、悬念、意义联系起来,都是戏剧性必不可少的“动作”,这才是构成戏剧动作的主要动力。怪诞、复杂、无厘头的后现代语境下,多数编剧往往也把故事情境和故事情节等设计的毫无逻辑又是过分意识流,思想高度和行动的不一致是无法准确地表达后现代艺术观念的。后现代语境下作品也要唤起观众心中最具共鸣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状态”。

结语

后现代戏剧性不仅是后现代前瞻性意识的指引,而是在此指引下,戏剧性应该更具备现实意义,展现出自由的、平民化的、感性的后现代艺术。艺术市场的客观影响以及创作者的正确主观意识都是艺术的风向标。当下我们不是过分的强调杂乱无序、荒诞无厘头,而是在看似不规整的艺术中,我们能看到有序的小人物心理、社会的状态反映。在特定的语境下,给民众精彩的情节,在接收艺术洗礼时给予特定的悬念(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产生最具说服力的艺术反馈,这才是后现代应一直秉承下去的艺术行动线,“戏剧性”真真切切存在于艺术出世前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韩晓霞.市场语境下中国戏剧的发展方向[J].音乐创作,2018(03):117-119.

[2] 张希飞. 等待戈多[D].中央美术学院,2014.

[3] 万传法.论“中国式戏剧性表述”在中国大片中的缺失与错置——以《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J].当代电影,2011(01):77-81.

猜你喜欢
戏剧性过分后现代
长春花蓝+玉米黄
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90后现代病症
戏剧性CIRCUS
怪你过分美丽,让我一见钟情
你是“过分幻想儿童”吗?
《悟空传》戏剧与文学的跨界叙事
不可思议的面具舞会
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后现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