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铁岭伞灯秧歌”的发展之路

2020-08-16 13:55孙丁轶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丁轶

摘    要:铁岭伞灯秧歌是流传于铁岭县东南部山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早在二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的文献中就有了伞灯秧歌的记载。进入新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铁岭伞灯秧歌”这种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务必需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的同时,与当今流行文化相结合,使其产生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伞灯秧歌;传统艺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铁岭伞灯秧歌是流传于铁岭县东南部山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早在二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的文献中就有了伞灯秧歌的记载。最初,伞灯秧歌的形式比较简单,仅有持伞者、装扮为的参军和妇女三种角色,随着后来的流传过程中,与当地的满族文化活动相融合,增加了“鞑子官”等角色,并吸收、借鉴了多种戏曲唱腔和动作。最终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铁岭伞灯秧歌”。

“铁岭伞灯秧歌”是地秧歌的一种。演出时以一持伞型彩灯者为前导俗称“伞头”,指挥秧歌队变化队形和展示舞姿,因其夜间表演时为照明的需要,在伞灯内燃以蜡烛故称“伞灯秧歌”。

表演时人数通常为四五十人,角色包括“伞头”、“打棒”、“挎鼓”、“拉花”四种基本角色,另外,还有“和尚吐”、“大老爷”、“四老爷”和戴面具的“四大金刚”等特殊角色。各种角色手持不同的道具表演不同的舞姿:或扭转,或跨跳,或颠颤,随意性强,节奏明快。演出过程中还包括了满汉民俗礼仪活动。临近结束还演唱秧歌柳子等民间曲调。整个舞蹈洋溢着欢快、热烈、和谐的气氛。

2009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铁岭伞灯秧歌”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进入新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新娱乐的形式出现,传统艺术如“铁岭伞灯秧歌”,其原有的表演形式、表演风格、音乐等内容与现阶段人民群众所追求的快节奏、简单化、多维度感官刺激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产生了偏差,这就要求 “铁岭伞灯秧歌”这种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务必需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的同时,与当今流行文化相结合,使得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能够持续的产生新的生命力。为此,提出几个方面的改革建议。

一、演出形式

“铁岭伞灯秧歌”传统的演出时间多为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左右,演出场地通常为广场等十分宽敞的地方。为了迎合节日的氛围,演出的时间要尽可能的长,表演人数尽可能多,显得更加的热闹欢腾。众多的角色和仪式等内容的杂糅更使得看点丰富,节日氛围浓厚。但这也恰恰与现阶段人民所要求相违背。所以人物最好只保留主要角色,人数可以适当增加,但总人数亦减少,以适合舞台演出的人数为佳。

二、演出内容

传统的演出分为“拜庙”、“拜门子”两部分,演出过程中集体先走各种花场,之后鼓、棒、花、鞭分别进场表演,再之后,全体演员再走花场,紧接着沙公唱“秧歌柳子”。至此整段的演出才结束。整个过程从具有祈福性质的仪式开始,到最后全体演员都兴高采烈的表演结束,内容众多,结构复杂,演出中间的各个部分相对独立,缺乏整体的一致性。过去,这种演出形式恰恰符合了节日期间人们对节日氛围的需求,也更多的符合春节期间拜年的风俗习惯。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铁岭伞灯秧歌”所服务群众的变化,去除与当下环境不符的内容,加入反应现阶段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充分做到与时俱进。

三、伴奏音乐

通常演出时候的音乐由乐队现场演奏,时间的长短,和演奏的速度,统一遵循“伞头”的指挥。演奏所使用的曲调为秧歌调,曲牌包括《孟姜女》、《句句双》、《柳青娘》等。因伴奏曲调丰富,自由度极高,所以每次表演的时间不尽相同,每次演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很难保证其观赏性的一致,难以始终优美。

为此,应在保留其原有的秧歌曲調风格,重新梳理和整理舞蹈动作后,重新创作出属于“铁岭伞灯秧歌”的代表性音乐。同时设计好每个段落时长和速度,优化了结构,提高了紧凑性,在保正演出的流畅性和艺术性的同时,提高了其观赏性。

四、舞蹈动作

传统的舞蹈动作包括多种,每一种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舞姿,但其中好多的动作和步伐仅是对不同人物的行为模仿。其写实的特点,在今天这个时代很难引起共鸣。所以,对于不同角色的动作,在保留其人物特征的基础上融入更具有艺术性的夸张的现代舞蹈动作。体现出现代人们欢快,热烈的幸福感。

五、节目核心

“铁岭伞灯秧歌”的核心是“伞灯”、和作为总指挥的“伞头”。所有演出阶段的转换和演出的重心,都是围绕伞灯、受“伞头”的控制。所以无论“铁岭伞灯秧歌”如何变化和发展,都不能够离开这一根本核心特点。音乐的基础是秧歌调,舞蹈的基本动作要保持其基本的秧歌步伐。这是改编和创新的基础。也是百年来“铁岭伞灯秧歌”能够流传到今的根本。

六、如何进行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创新)

“铁岭伞灯秧歌”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的变化着的,但今天人们的生活情况和几百年前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在尊重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发掘和保护。我们在深挖传统文化其价值的同时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手段进行记录,使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发挥“文化大讲堂”的普及作用,让传统的知识不仅保留下来,更普及出去,让生活在现在的人们能够领会到传统中的美。扩大演出队伍,从点到面的铺开,通过对传统的保留和精品内容的同时打造。让“铁岭伞灯秧歌”遍地开花,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永久的传递下去。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探赣南采茶戏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戏曲元素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赣南采茶戏传统艺术的传承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