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解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2020-08-16 13:55张卓然刘傲然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8期

张卓然 刘傲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的内容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和完善,而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构成,对语言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识解理论又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以识解理论为英汉被动句互译的理论基础, 从两个重要角度即视角上和突显上来进行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的分析,通过对例句的分析,旨在更加深入且全面的了解识解理论,并将其作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灵活应用到翻译实践中。

关键词:识解理论;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英汉互译;被动句

一、引言

识解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不断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也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识解理论主要是针对于同一个情境或者同一个意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但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这也就导致了在识解理论的具体实施和实践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最终结果有所差异。本文则是在识解理论的支撑下,对英汉互译中的被动句进行研究。从而帮助更多的学习者将识解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二、识解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英汉互译中的被动句

识解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实践案例非常广泛。由于每个翻译者自身的知识文化背景和看待客观事物或者情境的主观感受、体验都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识解理论的特点和作用就表现的非常明确。在对识解理论的应用实践中选择了识解理论影响下的英汉互译过程中被动句的译意变化,主要是从langacker对识解理论的视角和突显这两个层次来举例说明识解理论的在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实践。

英汉被动句的翻译在视角下,主要由于翻译者本身的观察视角和心理描述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很有可能对于同一个现象或者相同的情境出现不同的翻译结果,主要是体现为对待同一事物选择的描述角度不同,翻译结果则不同。而英汉被动句的翻译在突显下,则主要是指在同一角度下对同一事物的多个部分进行描述,结果也会有所差异。

例1:Nixon was greatly impressed by stassens firm handshake.

原文作者的译文:“尼克松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史铁生紧紧的和他握手。”然而很多翻译者的译文则是:“史铁生紧紧的和他握手,尼克松对这一点有着深刻印象。”两种翻译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然而原文作者和译者们所选用的视角是有所区别的。译者们选择了序列扫描模式,而原作者则是通过概括扫描模式来进行内容描述。由于翻译者采用的视角存在差异,因此会导致语义和语法上形成完全区别化的结果。故而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尤其是英汉互译的被动句翻译中,我们要尝试认真分析原作者的视角,从而使得译文高度还原原作者的本意。

例2:It is now understood that atoms can be further pided into smaller particles.

作者原本的意思是想阐述原子可以被分成更小的粒子的这个客观事实。然而由于中西方在处于同样的环境下所采用的视角是有所不同的,在中文翻译的过程中,则是会习惯性地将原文中的被动意义转换为主动句。换言之,对于英文中常出现的无人称主语的句子,在进行中英互译的过程中,便会人为的添上“人们”、“大家”、“有人”等有明显人称主语的指代词。因此在对上句的翻译中,就会呈现如下:“现在人们明白,原子是可以近一步被分成为更小的粒子。”这样的翻译差异,也是不同视角下,识解理论的重要应用实践。

例3:My father had large hands,buddy, as he was called , his hands were covered with scars, for buddy, they were commonplace.

如果按照原文的英文书写顺序进行直接翻译是:“我的爸爸有一双大手,大哥,是我们叫他的,他的手上布满了伤疤,对大哥来说,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直接翻译让读者觉得这句话并没有任何语境,而且读起来并不是那么通顺自然。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析原文作者在写这段话时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想要突显的内容是“他的爸爸”而非是“大手”,或是“伤疤”,或是“不值一提”。因此在突显下,上句在進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翻译为“大家都叫父亲为大哥,父亲有一双布满了伤痕的大手,然而他从来不当一回事。”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原作者在原文中想要突显的意思,这样翻译的结果才最贴合实际。

例4:有人告诉他,懒惰是他失败的根源。

作为汉语的惯用时态,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主动语态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强调人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突显,即是导致该结果的直接责任人。因此会译为:“He was told his laziness was the cause of the failure.”而不是采用直译为“Somebody told him that his laziness was the cause of his failure.” 由此可见,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由于汉语在长期形成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环境中相对更加强调人或者事件的核心人物,在翻译过程中则属于突显位置,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人或者受事者及背景放在突显位置来翻译。

综上所述,在英汉互译的翻译过程中,被动句的翻译,需要考虑到识解理论的影响,结合考虑原作者的视角以及中西方语言文化背景和特点突显的情况下,翻译的结果才会更加贴合实际,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

三、结论

本文以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的翻译为例,具体说明了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知并熟悉识解理论,发现识解理论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它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小芳.识解理论综述:回顾与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58-60

[2]吴小芳,程家才.识解理论再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2):

[3]吴凡,王斌.识解理论在英汉被动句互译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4):124-126.

[4]金胜昔,林正军.识解理论关照下的等效翻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19-123.

[5]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4).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