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审美与传播探究

2020-08-16 13:55王琳玲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王琳玲

摘    要:系列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以其不同于以往纪录片的内容形式与传播特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同时传递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态度和匠人精神。该纪录片合理调度影像的诸多元素、引入平民视角,给观众带去舒适的审美体验、引发情感认同;利用政企营造良好传播环境、新媒体联动优势传承匠人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为网络纪录片的精品创作以及手工艺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和思路。

关键词:《了不起的匠人》;工匠精神;文化传承

《匠人》重点记录了多个领域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手艺人们的生活状况,让流传百年甚至千年的手工艺进入大众的视野,其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社会价值,更是唤醒了当代青年人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该系列纪录片先后获得2016年“金熊猫”国际记录片节新媒体非虚构类“最佳新媒体纪录片奖”、2017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最佳纪录片奖”、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最佳网络人气作品”等诸多荣誉,充分证明了該纪录片深受观众的喜爱。一部微纪录片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必有其成功之道。本研究将从该纪录片所体现的影像风格、传播模式以及其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与文化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今社会中的传播之道。

一、《匠人》的影像风格

在电视纪录片中,细节或可以使人物变得血肉丰满,或可以使环境变得气息厚重,或可以使情节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等等1。《匠人》与以往纪录片的不同在于其大量应用大特写、特写、近景这三类小景别,通过优秀的细节,以其浓郁的抒情性,作用于观众的心灵,而不仅仅是眼睛。同时该纪录片给了许多时间让片中的主人公自己讲述他们的故事,中景镜头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在与片中主人公对话的感觉,从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观众的感情带入感更为强烈。《匠人》基于对色彩内在规律的把握,在展示周边环境时采取了较低的色调,而在展现人物时,则运用饱和度高的色彩。色系较低的环境和高饱和度的人物形成一种对比,片中高饱和的人物作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能够增强画面视觉冲击力,可在较短时间内吸引观众,充分表现和渲染感人的氛围;而将人物身上的服饰、配饰以及神情作为画面的重心,可以间接展示一门手工技艺背后的故事,从而突出该纪录片绝非仅仅展示高超技艺和精美实物,更是彰显了匠人了不起的精神,升华了该纪录片的主题。

同时《匠人》纪录片在叙述中多引入人物原声,一方面体现了片中主人公都是民间艺人,展示的是民俗文化,彰显的是土野美学;另一方面方言的应用,可以增强方言区人的亲切感和文化认同感,也让观众领略普通话不能传达的微妙意思。在《黎族阿婆的泥与火之歌》中,阿婆用黎族语言唱的歌谣,既展示了黎族语言的趣味,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阿婆制陶卖陶的幸福感。人物原声的引入与恰当的解说词,将匠人们的精彩生活与传统文化蕴含的知识性相融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观众。在塑造匠人形象的过程中,《匠人》更是用平民视角讲述匠人的生活故事,因为了不起的不止技艺,更是生活。龙占先为了带着乡亲们过上好生活,他需要在零度左右的水中揉搓、踩踏造纸用的“构皮”,甘而可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爱意与感谢,为她种植了一片玫瑰爱情花海……或许他们的并不光鲜、并不高贵,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组成的。正如《匠人》总导演李武望在访谈中所说:“技艺的传承不能脱离人的生活,真正能打动人的一定是人。”他们将土野美学带入了大众的审美认识之中,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社会的审美不仅只是“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下里巴人”的平民文化亦有其精妙之处。正是这种平民美学的融入,才让《匠人》这部纪录片有了生命力,也让观众感受到“美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一粥一饭,人皆平等,美无高下。”

二、《匠人》的传播环境与模式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精益求精的品质逐渐为大众所认可,《匠人》的内容契合当下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更具有“潮流性”。同时从2015年起,优酷致力于打造一批以知识分享、智慧输出、精神愉悦为基本使命的 “泛文化”节目。《匠人》作为“泛文化战略”下的产品,不断的好评为其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观众,话题讨论热度持久不衰。内外因的完美助推,让《匠人》的传播获得井喷式的发展,最终打造出《匠人》这个品牌节目。他们不只是在做一档节目,而是在做一个产业链,关于文化的2。

为了增强受众粘性,《匠人》纪录片在播出中采取了一系列受众常用的、乐于接受的方式。观众在优酷网站观看记录片的时候,屏幕右下方总是会出现“微博”“豆瓣”“知乎”等其他社交网站的链接,观众点击便可以加入讨论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匠人》出品方在喜马拉雅FM、荔枝FM播放分别播放前两季的内容,拓展了其传播方式和范围。第四季播放时,其在微信公众号“了不起的匠人”同步推送关于匠人的故事,丰满匠人形象。同时《匠人》作为一部微记录片,每一集的时间基准线是15-25分钟,可以让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就可以很快的看完,其较小的体量顺应了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习惯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倾向于观看“短”视频的习惯,从而锁定了更多受众,但是“短”不代表内容的缺失,而该纪录片每一集对匠人故事的讲解从零到一的过程是完整的,对艺术品基本制作过程的展现也是完整的,用浅显的语言、丰富的图像将人与物的故事讲述完整。

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普认为“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优酷与电商合作销售,通过快递将艺术品送达到每一位消费者手中,它让观众能够触摸、观赏精美的艺术品,切身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气息,这就使得文化传承的使命不再是简单的一句空话或者口号。

三、文化内核的传承

《匠人》把“神”化的匠人“人”化,他们有血有肉,他们的生活平淡质简,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引发共鸣;其所强调的技艺和民俗事物之美,让观众为之崇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血脉相承,影像的记录使得东方技艺之美得以传承,也让中华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弘扬。他们心中的使命感让人为之动容,但他们对技艺的传承更是他们对中华文化饱含的深情。榫卯匠人王震华说:“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带领着学生做故宫全景,哪怕此生无法完成,也要肩负传承技艺的责任,老祖宗几千年的智慧,我肯定是要保住的”;漆器师甘而可在看到了作为漆器母国的中国在日本漆器面前的逊色,他十年磨一剑,将失传已久的犀皮漆器重新发扬光大,为此他付出了几十年的时光,甚至放弃了挣钱的机会,而选择了要付出钱的事业……这些匠人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但是他们身上的“匠人精神”是相同的,那就是“倾一生,做一事”。

事实上,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其实是我们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种反省,是对传统文化回归我们生活的一种呼唤,也是对民族自豪感和大国文化自信的弘扬,《匠人》在网络上、社会中引起的热议,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与热爱,印证着这一点。同时,2017年11月3日,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四川电视节办公室举行了“中国故事·国际传播”联合签约发布会,该纪录片将会在海外知名网站同步上线,利用丰富的海外传播渠道,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向海外受众展示东方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匠人》用影像记录并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匠人精神,传递文化美感,唤醒了潜藏在观众内心对同源文化的共识,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大国文化自信。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将会得到更好的弘扬与传承。

四、结论

手工制品是具有个性化的产品,它不能被复制,它是艺术价值、个性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综合3。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旧的传统技艺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被先进的技术取代。但是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机器永远不能代替手的作用。可是注重传统的传承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现代化的科技与工业,他们与传统的手工艺不是完全对抗的。蜀锦织师贺斌在十年前还对电脑一窍不通,但是现在电脑几乎成了除了织机以外他最常用的工作工具了,他会用电脑进行复杂图案的绘制与着色,榫卯匠人王震华自学最新版CAD设计软件,用以辅助自己完成微缩版祈年殿的制作,汉服制作师钟毅也会用电脑进行绘图,亦为之后的生产进行编程。《匠人》告诉我们手工艺家借助现代技术完全可以将部分手工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工艺推进,重视传统而不排斥现代,重视机器而不排斥手工,在手工艺与技术之间建立一个恰当的平衡,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只有这样,手工技艺才能得到健康和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宿丰.小景别镜头与电视纪录片细节展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80-83.

2莫青.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J].今传媒,2016,24(10):107-108.

3李晓岑.中国手工艺走向复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06):59-65+126.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