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我省”式陈旧话语空间

2020-08-16 13:55岳振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传播效果语义

摘    要:普遍出现的“我省”一词,把具体地名“抽象化”,在有若干地方可以使用这个词语的舆论空间里,信息“解码”会耗费本该节省的精力,甚至可能出现解码错误而误读信息,因此,其用语习惯事小,消解传播效果事大,新闻传播早已进入“用户”时代,职业新闻信息传播者应该跟上时代,丢掉陈旧用语习惯,让信息含义不再“漂泊不定”,让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更加契合融合传播的“广传”路径。

关键词:“我省” 融合传播; 语义; 传播效果

“我省”一词承袭了“我国”的用语习惯,具有浓烈的政务公文与讲话语言风格,在地方主流媒体日常新闻宣传报道中屡见不鲜。特别是政治意义、决策导向明显的地方时政报道,使用“我”字用语代替具体省市县名称,已经成为许多地方主流媒体文稿“标配”用语。此类报道有其特殊性,因其多为“精神传达”与“意图释放”,要彻底改变这种习惯,较为困难。

但是在一些特殊时政报道以外的常规新闻采写过程中,“我”字用语就应该彻底摒弃。笔者的理由是,在融合传播时代,类似“我省”之词,不具有区域媒体话语体系中的明确含义及指向,也即这个词语的“地域身份特征”在各种网络信息载体上已十分模糊,不利于信息有效传播。

因此,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主流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应该让自己的职业理念与时代保持同频共振,放宽写作眼界,走出“我省”式陈旧话语空间,树立起区域新闻传播的融媒大格局,让新闻宣传作品更符合融合传播时代的平台特征和用户需求。

“我省”用语的新闻实务分析

在地方媒体的很多新闻报道中,“我省”一词使用频繁,有些报道里,如果不是偶尔出现的文件名称或特定用语里的省份名称,否则很多网络用户、读者根本无法辨别“我省”为何省。

比如此类新闻标题:“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100%”“我省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我省迎来今年第一场雪”……这些标题的文稿中,除了媒体本身的地域称谓能辨识,有些报道就完全没有交代“我省”究竟指哪个省。这种报道对本省之内习惯从传统媒体平台获取信息的干部群体而言,对了解信息及理解其内涵难度不大,但如果放到更大范围的网络平台,如果没有信息“明确化”的转换加工,就很容易失去可能存在的新闻价值。

不管是新闻采写还是宣传推广,公文化、讲话体的信息编采,都不是媒体机构从业者进行信息翻译的有效行为,而“我省”这样的词语作为新闻语言出现,源头显然在于采编人员头脑中“会议模式”“讲话模式”的写作思维。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信息采集者和各环节加工者,可能也还沉浸在传统媒体的“优势思维”里,缺乏信息传递多元化、网络化的渠道意识,因而在对传播效果的预估中,排除了信息通过新兴平台向信息所涉区域以外的空间扩散的可能。

“我省”频繁在地方职业传媒工作者笔下出现,不排除“官本位”思想嵌入身为记者的信息采写工作者头脑的可能。“我省”等“我”字用語出现在官员讲话稿中,实属必然,这种语言习惯基本上只是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其含义是明确的。但新闻作品往往是信息的再加工,照搬信息来源中不具备“专有属性”的特别用语,新闻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就可能被不明确的“我”字信息消解。

在现代传播语境中,“我省”之类的词汇,实际上已经成为“飘泊不定的词”,即语义不确定,如果一条新闻中没有相对明确的词语来对其进行解释,那么离开地域信息生态环境就很难理解其含义。当新闻报道把具体地名“抽象化”为“我省”,那么在有若干地方可以使用这个词语的舆论空间里,受众或用户的信息解码就会耗费本该节省的精力,甚至可能出现解码错误而误读信息,这就可能导致读者、用户据此信息做出的错误的决策。

美国新闻传播学者沃纳·J·赛佛林等人认为,社会的改变比文字的改变快得多,“我们老挂在口头的说话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落伍,不能再反映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未能认识随着时代而来的变化,容易得出错误的概括”①。其实,“我省”正是在时代变化中应该十分慎重使用的新闻老词汇,因为一旦其固定的语义不能被快速明确,即使存在信息再核实、再明确的可能与条件,也很容易给信息接受者的思考和决策带来一定困扰。

因此,普遍出现的“我省”一词,其用语习惯事小,消解传播效果事大。新闻传播早已进入“用户”时代,职业新闻信息传播者特别是主流媒体宣传工作者,确实应该跟上时代,与时俱进,丢掉陈旧用语习惯。年轻记者善于利用新兴传播方式,更不应该重蹈陈旧传统话语覆辙。其实基本的改变并不难,仅仅是一个明确语义的简单工作,但是这个看似简单且不起眼的变化,实则蕴含着非常难能可贵的时代意识的变革。

媒体“双轨制”下的话语环境

当下,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以新闻客户端、公众号、网站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双轨运行,各自发挥优势,在新闻信息市场鏖战。一些传统媒体的市场影响力和读者认可度,依靠新的传播方式在不断扩大和提高,一些传统媒体机构已经完全转型为新兴媒体,并以5G、智能技术为传播纽带,在“智媒体”领域乘风破浪,引领一时风潮。

“双轨制”下,众多传统媒体秉持了自身一贯的话语体系,特别是地方主流媒体,在生存面临重重市场冲击的情况下,依旧立足政策支撑占据媒体市场重要位置,在努力以传统话语习惯向读者、用户传递信息。传统话语的语言风格,大致特征是口号化、祈使化、抒情化,以及不少“先入为主”、主观判断的写作文风。这种文风仍然具备一定的作者和读者基础。

但是要真正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话语风格与时俱进的转变是主流媒体特别是地方主流媒体必须推动作风革新。类似于“我省”“我市”“我县”这类词语在新闻信息中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其适用的信息覆盖范围,不能在特定小群体之外的、需要关照更广泛读者或用户群体的普通新闻作品中使用这些语言,否则就容易因为信息模糊而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地方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使用“我”字词汇者不在少数,在传播技术形态不断变化的数字化环境中,采编人员应该从这种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语言习惯中解放出来。

摆脱“我”字语言习惯,也要警惕步入另一种语言使用的非理性陷阱。新兴媒体尤其是用户规模庞大的各类自媒体,注重的常常是用猎奇语态获取用户关注,从而达到信息快速传递和实现关注度的市场利益变现,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纯粹依靠各种技术平台生存的自媒体,都在想方设法“制造”新奇语言,以求达到短时间内吸引巨大流量的目的。比如“惊爆”“惊人一幕”“厉害了”以及“刚刚”体文本的流行,就很好说明了新兴媒体平台把握用户猎奇心态,从而获取流量与关注的生存之道。

文本表达的确需要追求新颖,但某种新颖表达方式一旦被“病毒式”滥用,就极有可能成为令人生厌的过度模仿。经常的情况是,这些模仿会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释放目的,把“芝麻”无限放大成为“超级西瓜”,无节制地传递和扩散与正常形态相去甚远的不良情绪,以致谣言与虚假信息、恶意揣测的文字满天飞,甚至“制造”传播带有攻击性、挑衅性的极端情绪。这种信息传播的极端行为,可以看成媒体技术创新的“负外部效应”,法治规范是必须采取的秩序维护手段。

“双轨制”下的两种用语极端都不可取,前者容易让人不明就里,让信息价值大打折扣;后者容易导社会致情绪失控,危害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当然,要清晰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新闻媒体也未必能如人所愿,但在最大限度上用具备明确指向和含义的词句表达信息,是职责所在,也是读者或用户所盼。任何一个小小改变,可能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大效果,习惯了“我省”用语的职业新闻宣传工作者特别是主流媒体采编人员,确实有必要思考并推动改变,毕竟当下已经进入媒介融合发展的大传播时代了。

清晰界定地域信息的采编建议

不管是融合传播还是传统媒体语境下的话语方式,新闻语言的共性都是明确、准确、清晰。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报刊、广播电视媒介的坚守本就十分不易,在与新兴媒体的白热化竞争与融合过程中,更需珍惜读者寄予的权威信息获取厚望。应努力改变陈旧语言习惯,在必然的新渠道、多平台、多形式传播趋势中,为读者、用户提供清晰而准确的新闻信息。

改变“我省”之类陈旧语言习惯,首先是尊重读者、尊重用户的一种传播思维。在信息纷繁芜杂的网络环境中,能够清晰定位作品描述的对象,是任何一种新闻产品特别四严肃媒体产品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写作规范。在各类新(融)媒体近乎“按需供给”的生产机制下,区域传统媒体平台如地方党报党刊、电视台,其受众面越来越窄,信息的有效传播率、到达率、阅读率,越来越微不足道,如果再坚持陈旧语言模式,一些比较重要、比较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就可能失去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用户群中的传播机会。

刻意模仿文件化、公文化、领导讲话用语,是主旋律新闻舆论宣传应该尽力避免的一大误区。而改变眼皮底下与时代节奏不符的习惯性用语,也确实需要信息生产者特别是严肃媒体从业者从意识到行动都要做出改变。这种改变的促成,需要新闻信息采编人员在认识和实践中转变自身业务规范。具体而言,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强化用语与时俱进思维,摒弃语义不明确词汇。不管是处于何种层级的传统主流媒体,其一线记者编辑和各类把关者,都应把改变“我省”之类用语这件“小事”,当成壮大主旋律宣传或新闻舆论的一件变革“大事”。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初见规模和成效,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不是静态的新闻室空间形态与流程再造,更重要的是空间权力的变化、空间资源的再分配,以形成新的空间生态系统为目标”②。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融合传播时代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战略举措,在这种战略环境中,更应该对传统话语方式进行改变,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樹立并践行融合传播理念,使用新工具、用好新平台,更好展示地方形象。“创新表达的关键是创新思维,努力做融媒体报道的先行人”,特别需要“打破惯性思维”③。知易行难,但融合传播已经是大势所趋,主旋律新闻宣传事业只有顺应这种趋势,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占据有利位置。也只有真正树立并践行融合传播理念,新闻宣传工作者才能认识到接受新的话语体系、摒弃传统的容易导致语义不明的用语的重要意义,从而促进职业技能与理念的不断升华进步。

第三,在地域空间认识上,扩展新闻传播的网络视野。在无线互联网占据现代传播主要渠道的智能时代,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主流传统媒体的信息视域也必须随之扩大,把传播眼光延伸到行政地域之外的空间,只有以这样的姿态和眼光进行信息创作和传播,才能把一个地方最具新闻价值、社会意义的信息广泛传播开去。

结论

在媒体融合传播的网络生态中,地方各层级主流媒体需要对陈旧话语就行清理,引导新闻工作者用更精细化的语言来描述报道对象,杜绝使用“我省”之类的可能导致无明确指向的文件话用词,让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更加契合融合传播的“广传”路径。“我省”用词的改变,看似事小,实则关系一则报道甚至一个媒体平台的理念更新和产品品质,积硅步以至千里,小改变是可以引发大变化的,关键是起而行之。

参考文献:

①[美] 沃纳.J.赛佛林,小詹姆土·W.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与应用》(第5版),郭镇之 主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80

②刘峰,新闻室空间再造: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元新闻话语研究,《新闻大学》2019年 第11期:11-22

③李其芳.《传播研究—转型期电视媒介公信力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291

作者简介:岳振(1980-),男,仡佬族,贵州遵义人,主任记者,研究方向为地方新闻报道理论与效果。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传播效果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从推选到竞演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从“第六届广府庙会”联动报道看南方报业媒体融合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