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置管溶栓+足背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2020-08-17 07:11吴绍腾王有枝王文金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周径滤器大腿

吴绍腾,钟 胜,王有枝,李 明,王文金

(东莞东华医院,广东 东莞 52311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所致。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置管溶栓、足背静脉溶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抗凝药物保守治疗均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用方法[1]。本文对东莞东华医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60 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置管溶栓+ 足背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东莞东华医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1)其病情符合《中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3 版)[2]中关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2)存在下肢肿胀、疼痛、皮温高等症状,其双侧大腿的周径差为2.7 ~6.8 cm,其双侧小腿的周径差为1.6 ~4.3 cm;3)其本人及其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1)存在认知功能障碍;2)听说读写能力异常;3)患有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疾病史;4)患有血液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5)临床资料不完整或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6)合并有下腔静脉血栓。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比较组和分析组(30 例/ 组)。比较组患者中有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其年龄为27 ~65 岁,平均年龄(42.8±5.7)岁;其中有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3 例,急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 例。分析组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1 例;其年龄为25 ~66 岁,平均年龄(42.5±5.4)岁;其中有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1 例,急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

1.2 方法

为比较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足背静脉溶栓疗法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对其健侧股静脉或右侧颈内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6F 导管鞘,连接高压注射器或引入猪尾导管进行静脉造影。确定双侧肾静脉开口后,将下腔静脉滤器置于右肾静脉开口的下端。在确认滤器置入位置准确后,对患侧足背浅静脉进行顺行穿刺,并留置静脉留置针。经静脉留置针为患者推注10 万IU 的尿激酶(生产企业: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3 次/d,连续治疗3 ~5 天。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时调节其用药量,以防止其发生出血性并发症。为分析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置管溶栓+ 足背静脉溶栓疗法进行治疗。方法是: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足背静脉溶栓的方法与比较组患者相同。在为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依次将导丝、导管置入其患侧股浅静脉、腘静脉、膝下静脉,并经导管向其上述静脉内注入尿激酶20 万IU。之后每隔8 h 经导管为其泵注尿激酶10 万IU,连续治疗3 ~5 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其双侧大腿的周径差和双侧小腿的周径差。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下肢深静脉无阻塞,血液流动顺畅。有效:治疗后,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呈青紫色的症状明显改善,其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栓减少>50%。无效:治疗后,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呈青紫色的症状未改善,其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栓减少≤50%。总有效率=(总例数- 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 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变化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双侧大腿的周径差、双侧小腿的周径差相比,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大腿的周径差、双侧小腿的周径差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且分析组患者双侧大腿的周径差、双侧小腿的周径差均小于比较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变化情况的比较(cm,±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变化情况的比较(cm,±s)

组别 双侧大腿的周径差 双侧小腿的周径差分析组(n=30)治疗前 6.2±0.5 3.5±0.3治疗后 1.2±0.9 0.8±0.2 t 值 26.5998 41.0159 P 值 0.0000 0.0000比较组(n=30)治疗前 6.3±0.2 3.4±0.5治疗后 3.0±0.5 1.9±0.4 t 值 33.5641 12.8310 P 值 0.0000 0.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后,分析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患者有22 例(占73.33%),为有效的患者有7 例(占23.33%),为无效的患者有1 例(占3.33%),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比较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患者有9 例(占30%),为有效的患者有14 例(占46.67%),为无效的患者有7 例(占23.33%),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67%(23/30)。分析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比较组患者,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3 讨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所致。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病灶部位皮肤呈紫红色、皮温升高等。临床上应及时对此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防止其发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以往临床上常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药物对此病患者进行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但效果不够理想[4]。有研究指出,用置管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进行置管溶栓主要是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堵塞处,并持续向此处泵注溶栓药[5]。吴兴建等[6]指出,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置管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较好,可显著缓解患者下肢肿胀的症状,降低其血栓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黄英杰等[7]指出,用足背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分析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比较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6.67%),P <0.05 ;治疗后,分析组患者双侧大腿的周径差〔(1.2±0.9)cm〕、双侧小腿的周径差〔(0.8±0.2)cm〕均小于比较组患者双侧大腿的周径差〔(3.0±0.5)cm〕、双侧小腿的周径差〔(1.9±0.4)cm〕,P <0.05。

综上所述,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置管溶栓+ 足背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较好,可显著减小患者双侧大腿、小腿的周径差,改善其临床症状,消除其静脉血栓。

猜你喜欢
周径滤器大腿
困难滤器回收策略
自制圈套器技术取出疑难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评价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可回收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成功情况分析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趣图
花粉过滤器
我家男孩阴茎短小怎么办
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