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药物配合电针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探讨

2020-08-17 07:11吉安庆储兰芳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汤剂神经痛电针

吉安庆,储兰芳

(海安市中医院针灸康复一科,江苏 海安 226600)

带状疱疹是因患者感染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病。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单侧簇集状水疱,水疱呈带状分布排列,并伴有剧烈烧灼样刺痛。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属于“蛇串疮”、“缠腰火丹”的范畴。带状疱疹多是由情志内伤或饮食不节引起的肝胆火旺、脾胃湿热内蕴或感受火热时邪,使毒热交阻经络后凝结在肌肤、脉络上,进而形成疱疹[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穴位注射药物配合电针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8 年3 月至2019 年2 月期间海安市中医院针灸康复一科接诊的50 例带状疱疹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患者的疼痛症状是由其他疾病所致。2)患者的心肺功能较差,且存在肝肾功能不全。3)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4)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患者的疱疹分布在其腰背部以外。6)患者合并有慢性代谢类疾病。7)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1 个月内使用过其他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或针灸治疗。8)患者对参麦注射液有过敏史。9)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将这5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 =25)和观察组(n =25)。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12 例,女性13 例;其年龄为56 ~79 岁,平均年龄为(69.56±7.42)岁;其病程为5 ~35 天。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10 例,女性15 例;其年龄为58 ~80 岁,平均年龄为(69.72±7.41)岁;其病程为7 ~33 天。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临床皮肤病学》(第2 版)中有关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是:患者初起先感觉到发病部位的皮肤有灼热刺痛,且疼痛呈自发性持续性烧灼痛、自发性刀割样疼痛或闪电样发作性疼痛,其疼痛处的皮色发红,而后逐渐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呈带状分布,主要发生在其身体的一侧,兼有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或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皮肤蚁行感或夜寐不安等症状[2]。

1.3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使用电针和口服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电针治疗的方法是:⑴将患者疱疹分布处及神经痛区对应的夹脊穴和阿是穴作为主穴,将其患侧的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太冲穴作为辅穴。⑵使用电针采用局部皮肤疱疹处围刺法对患者的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将电针的波型设为疏密波,将针刺的频率设为2 ~100 Hz、2 ~5mA,将刺激的强度设为中等强度,使用的手法为泻法,留针40 min。2)使用自拟的中药汤剂对患者进行治疗。中药汤剂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龙胆草12 g、山栀9 g、苍术10 g、厚朴9 g、黄芩9 g、黄柏9 g、木通6 g、泽泻9 g、柴胡9 g、郁金9 g、当归3 g、生地6 g、贯众10g、蒲公英10 g、甘草6 g。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留取药汁,分早晚服用,每天服1 剂。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使用穴位注射药物法进行治疗,方法是:1)选取患者患侧肋间疼痛区域对应的夹脊穴作为注射的穴位,共选取2 ~3 个穴位。2)对患者上述穴位处的皮肤进行局部消毒后,采用垂直进针法将注射器的针头刺入皮肤约0.5 ~1 寸,在到达肌层后轻微提插针头,待其出现局部的酸、麻、重、胀感且回抽无回血后,缓慢地注入参麦注射液,每个穴位注射约1 ~2 ml,每2 天注射1 次。治疗10 次为1 个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治疗效果及其神经痛的发生率。治疗前后,采用VAS 对患者的疼痛度进行评估。1)0 分:患者无疼痛。2)1 ~3 分:患者有轻微疼痛,但能忍受。3)4 ~6 分:患者的疼痛较重,并可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4)7 ~10 分:患者疼痛难忍,可严重影响其食欲及睡眠。

1.5 疗效判断标准

1)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皮损全部或大部分消退,其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其VAS 的评分为0 分。2)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皮损部分消退,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其VAS的评分为1 分。3)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皮损消退不明显,其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出现恶化,其VAS 的评分在2 分以上。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VAS 的评分更低,P <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5 6.48±0.87 3.04±0.54观察组 25 6.56±0.96 2.04±0.84 t 值 0.385 -5.000 p 值 0.703 0.004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痛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后,在对照组的25 例患者中,出现神经痛的患者有10 例,其神经痛的发生率为40%;在观察组的25 例患者中,出现神经痛的患者有1 例,其神经痛的发生率为4%;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神经痛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44,P=0.002)。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病毒侵犯神经和皮肤而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可长期潜伏在其脊神经与脑神经等感觉神经中枢内,当机体发生感染、创伤、恶性肿瘤或处于极度劳累状态及年老体弱等免疫力下降时,潜伏在其体内的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就会大量的增殖,使其感觉神经元发生炎性反应甚至坏死,此时水痘- 带状疱疹就会沿着其周围神经纤维迁移至皮肤组织内,使其出现沿神经分布的节段性簇状水疱,即带状疱疹[3]。目前,西医临床上对带状疱疹患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此病的方法,包括刺络拔罐、电针、穴位注射药物、火针、耳针、浮针、灸法等[4]。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缓解疼痛迅速、疗程短、副作用少、费用低廉、后期较少继发后遗神经痛等优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可激发人体内的生理应激系统,不仅可通过调节体内的神经体液提高痛阈,还可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同时促进人体分泌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的释放,进而产生镇痛效果。另外,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还可降低其炎性病灶的血管通透性,进而抑制炎性物质的渗出[5]。中医认为,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可作为补充正经腧穴未及之用。针刺夹脊穴能够起到疏导督脉阳气、驱逐邪气、调节阴阳、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作用。阳陵泉穴和足三里穴均为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针刺上述穴位可达到疏导体内郁藏之火热、调畅情志、振奋阳气以扶正祛邪的目的。在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针灸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可起到清肝胆实火、清热燥湿、行气运脾的作用。穴位注射药物又被称水针疗法,是将药物注入患者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中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是一种将针刺作用和药物作用相结合的现代针灸疗法。刘祖舜等[6]的研究发现,人体的腧穴对药物的化学性刺激具有较强的反应性,并进一步论证了使用小剂量的药物进行穴位注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穴位注射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在针刺与药物的双重刺激下,将产生的针感信号传达至人体的脊髓和脑,使其产生诱发电位起到止痛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对患者进行穴位注射药物的即时或疗效过去后的数小时至1 天内,药物和经穴所在部位的组织会发生生物化学作用,不仅会增强药效,而且作用的时间更为持久。另外,对患者进行穴位注射药物,不仅会对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还可激发其体内的免疫防御机制,进而使“正气存内”以达到“邪不可干”的目的[7]。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同等药效的情况下,进行穴位注射所用药物的剂量明显少于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时使用的药物剂量。参麦注射液可起到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的作用。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穴位注射药物配合电针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其神经痛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汤剂神经痛电针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谷雨
——滋阴养胃 少酸宜甜
服用汤剂有讲究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