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经济报道的新常态

2020-08-17 16:13张秀青
中国广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信息化

张秀青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广播经济报道在帮助人们理解政策变化、获取有价值信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经济报道必须转换报道视角,讲好企业故事和企业人的故事,展现经济发展规律,政府作为,以有血有肉的讲述让受众理解,引发共鸣。

【关键词】广播经济报道 企业故事 信息化 报道主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经济报道是关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系列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是对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生活与普通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报道在帮助人们理解政策变化、获取有价值信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少传统经济报道的一大痛点是定位不明、手法刻板、角度单一,报道内容往往都是简单罗列数据、灌输专业术语,对经济现象也缺乏独立的审视和深刻的思考,使得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特别是对广播来说,由于传播的介质是声音,有着一过即逝的特点。相比报纸和电视字幕,广播经济报道中一大堆罗列的数字传播效果更差。”

那么,广播作为声音媒体,如何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扬长避短、找准定位、转换思路,让听众听得懂、用得上呢?

一、报道主角转换:企业C位唱主角

传统经济报道作为主题报道的一部分,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宣传好各级地方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和成果。也因为这一职责形成的思维定势,让不少传统经济报道都存在着模式化倾向严重的问题:领导高度重视、政府具体措施、取得效果明显……这样的词汇几乎篇篇稿件中都有。这种模式化的经济报道,不仅新闻性差、流于俗套,而且视角往往居高临下,让受众感到有距离。这种思维固化的报道其实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实际,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企业员工才是主角,新闻报道理应把主要镜头和版面都留给他们,这样的报道才会受欢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这也意味着经济报道也要转换思路,按照《纲要》的要求,让企业站C位、唱主角。

2016年,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推出系列报道《浙江经济新看点》,节目对浙江多家企业的创新创业故事进行了深入报道。如《一颗小珍珠做出大产业》报道了德清县一家珍珠企业在经历阵痛后拓展珍珠养殖、珍珠首饰、珍珠护肤品等多款产品;《从水土不服到喝到甜水》讲述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贵,浙江一家休闲用品公司用“机器换人”,换出新天地……每一篇的报道主角都是企业本身,讲述它们的奋斗经历、创新收获,让受众产生共鸣。

让企业成为报道主角,并不是否定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而是要在企业做主角的报道中,通过企业奋斗成长,来反映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调控、支持的重要性。

浙江之声2018年推出系列经济报道《老工业基地变形记》,讲述曾经陷入产业困境的浙江中西部老工业基地兰溪的绝地反击。其中第三篇《跳出兰溪、发展兰溪》,记者围绕当地经济产能走出去、效益留下来的主题,报道了兰溪两家传统工业企业的不同突围之路。一家水泥企业在行业面临洗牌的大背景下,向外突围,沿着“一带一路”路线图陆续在缅甸、印尼等国家投资建厂,而总部兰溪则依托强大的实体销售网络,开设水泥网上商城。另一家冶炼企业因为行业利润变薄,进行策略调整和技术改造,向更高端的电子产品配件领域拓展。两家企业的华丽转身,生动体现了当地政府部门在引导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思路和作为。

二、报道内容转换:讲好故事是关键

新西兰著名学者艾伦·贝尔(AllenBell)这样定义记者:新闻记者是这个时代的职业讲故事者,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要找故事和讲故事。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对记者的定义更是言简意赅:寻找故事与讲故事的人。做经济报道的记者同样如此。经济政策、政府服务只有通过企业具体实践的故事,才更具说服力,才能起到宣传的效果。作为经济报道记者,关注并记录宏观经济背景下一个个企业的奋斗历程,也是为书写亿万人民创造中国的今天这一伟大华章添上重要的一笔。

(一)重视细节,通过企业故事来透视宏观经济面

当下,不少经济报道仍然以繁多的统计数字和专业名词来填充报道内容,给人以距离感,其症结在于记者没有站在广大受众的角度上充分消化、解读、“转译”经济新闻,没有扎根基层、深入企业去挖掘鲜活的亮点。记者只有践行“四力”,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本领,投入到基层实践中挖掘生动故事,报道才有温度和分量。

在我国经济迈人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广播经济报道可以有所为,也应当有所为,要让讲企业创新故事成为广播经济报道的新常态,展现出主流媒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视野、手笔和情怀。

讲好企业故事,要求记者做到“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只有把故事和细节较好地与宏观背景相结合,将“大道理”和“小事件”有机融合,既有细微观察又有系统分析,才能揭示当前经济建设中的主要经验、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和办法。

在《浙江经济新看点》系列报道中,《让科研队伍成为企业的颜值》讲述杭州一家通信公司每年至少拿出营收的12%投入科研从而厚积薄发成长壮大的故事。报道在讲述企业故事的同时,对浙江制造业的发展做了进一步反思:“有数据显示,浙江科技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虽然在全国领先,但平均比例也在5%以下,企業科研投入不足仍是个不争的事实。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当下,如何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或许,这家企业在科研投入上的恒心和毅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讲好企业故事,要求经济报道记者眼睛不能只盯着上面,要从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人情人理的讲述,给听众传递真实可信的基层信息,使听众得到实用的信息和启示。

2019年,在政府部门的引领和推动下,众多浙江传统制造企业掀起了智能化改造的浪潮。听上去高大上的智能工厂如何与传统的制造业相结合?浙江之声推出系列报道《智能工厂的海宁故事》,以3家企业智能化改造成长的故事,真实反映当下浙江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现状。其中《猪圈里的梦想》讲述的是一家纱线企业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这家企业的主人把家里的猪卖了买织机,猪圈改成了生产车间。但在海宁,这样的纱线企业有1000多家,大部分走的是拼价格的惨烈竞争之路。在挣扎求生的过程中,他自发进行标准化车间建设,换机器换人、智能改造,10万、30万、50万元,一点点投入……如今这家企业年产值超亿元,投资5000万元的新厂房也建了起来,他还另外成立公司,专门给袜业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这组稿件在解答“不同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又快又好实现智能化改造”这一问题时,反映的是企业真实的经历,可信可学。

(二)人是报道的主体,通过鲜活的故事让经济报道有血有肉

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讲好企业故事,就是要讲好人的故事。“写活、写好了人物,经济报道自然就会有血有肉。在人的故事中,通过情节、场景等具有事件变化的要素展现人的努力、人的悲欢,从而进一步展现企业的成长变化,从而使经济新闻故事化。”否则,经济报道只能流于“简单的一事一报”,缺乏将经济现象与广泛社会活动相联系,就会使报道与受众产生距离。

广播经济报道写人,要抓住故事的细节。如系列报道《智能工厂的海宁故事》中的《经理人带来的新变化》一篇,其主角是一位职业经理人。他在对企业摸底中发现,企业的机器全是在“机器换人”大潮中更新的世界顶尖德国产经编机,但无论是生产流程还是管理方式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的,130多名工人大多吃大锅饭。“一切都是手工完成的,比如说业务员接个单,打电话给厂长。那么原料够不够呢?厂长要去问采购,对接效率就非常低下。企业发展要上个台阶,要改造,数据化是最重要的一环”。通过主人公的场景讲述,将看似枯燥的企业发展故事一一呈现。

广播经济报道写人,要发挥好独特的声音优势。如系列报道《老工业基地变形记》的第一篇《从一锭铝到一张膜的华丽转身》。其中,兰溪市市长在接受采访时生动又接地气的原声表述,将当地地方政府的胆识和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政府角度来说,肯定是解放思想,如果我不解放,我怎么可能花9.2亿元把1400亩土地在这么难的情况下收储进来,扶你上马呢。我说我们是凤凰涅槃,我的毛都烧得差不多了,就是要走出转型的路子来。”

三、报道基点明确:展现担当、服务受众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经济报道同样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使命:宣传党的新政策、营造经济新氛围、探讨发展新问题、评论社会新事物,为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鼓与呼。

浙江之声2017年的经济报道《柯桥转型启示录》,寻找当年上半年绍兴柯桥印染产业在部分产业形势低迷情况下实现产值20%以上增长的原因。其中,说到印染企业生产最薄弱的环节是产品原创图案设计和关键技术的研发。过去柯桥的印染产业转型艰难,很大一个原因是企业不愿意在这两个环节上投入资金和人力,成本高、见效慢。围绕这两块短板,当地政府打造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从时尚设计、科技研发、电商运营等方面为传统印染企业提供服务。这就起到了很好的探讨新问题、评论新事物的作用。

“人们接触媒体的价值需求是多元的,有用性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借助经济报道进行经济决策”。广播经济报道的另一基点是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听众分析经济复杂变化并帮助决策。讲好企业故事,引导受众思考蕴含在故事中的经济温度与动向,就需要记者深入采访、精心谋篇布局,展现企业鲜活的实践,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系列报道《智能工厂的海宁故事》中,三家不同规模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设适合自己的智慧工厂,为浙江不少企业提供了样本参考。

系列报道《浙江经济新看点》,报道多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亮点和经验。例如,浙江一家牛奶企业花2700万元请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传统企业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車。再比如,人民币上的红与蓝,用的就是杭州一家企业生产的颜料。把颜色做到极致的工匠理念,让这家企业从一家乡镇企业成长为制定行业标准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都让人了解到众多浙江优秀企业的发展信息,给浮躁中的制造企业提供了优秀样板。

猜你喜欢
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水利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探讨
如何构建交通信息化的防护墙?
法律为信息化护航
医院会计信息化 路怎么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