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08-19 06:46曹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国际合作产业转型

摘 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和重构;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引导不同文明的交融,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统筹国际国内市场,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

关键词:开放发展;产业转型;文明交融;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9-0005-03

我国40年来的高速发展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抉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欣欣向荣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谈不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强国路上我们只有持续扩大开放,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为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不竭动力。

一、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空间,搭建经济合作新舞台

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的。当国外存在着比国内更高的预期利润率时,资本必然越出国境。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这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的论断清楚地说明,资产阶级在开拓世界市场时,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封闭状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萌芽。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自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兴旺发达,都必须加强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商品经济开始社会化、普遍化,导致社会和民族的封闭状态结束了,世界逐渐进入到普遍交往的开放状态。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加强。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经济快速增长,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都超过30%。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和周边环境,需要来自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合作。在多个世界级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指出,当今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唯有坚持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才能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还会越开越大,充分显示出党中央把握潮流大势的世界眼光。我们一直坚持大规模“走出去”与高水平“引进来”并重,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际发展合作新平台,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把这个世界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举措,不但支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军海外市场,将中国优势产能、先进技术输送给“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要吸引更多沿线国家的企业来投资中国,引进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向世界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贸易投资促进机制,开展优势产能、装备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竞争力,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加大力度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让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原动力的基本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供创新者最经济、有效和持久激励,引导创新不断向前发展;创新联通投融资渠道,让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更为自由化便利化,使得交易成本和营商成本降低,发展潜力得以释放,从而提升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主动与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逐步架构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努力创造正面外溢效应,吸引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签署共建合作文件,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在開放的国际合作平台上,各国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优化配置全球经济资源,完善全球产业布局,形成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培育互利共赢的世界大市场,让各方普惠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发展。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运行更稳定,有更高的增长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前景,对世界经济发展将是长期利好。

二、推进产业转型和重构,向产业链高端转移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市场起着分工媒介的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1]“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1]“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1]马克思预言,随着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深化,一国经济不可能脱离国际经济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必然要对外开放。如今,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兴起,社会化大生产已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即国际分工已深入到各国家工业部门内部。能否吸取人类的先进成果成为各民族和各国家生死攸关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已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这种分工随着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跨国界组织生产成为核心,形成全球化生产体系,建立全球化销售体系,自此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都已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水平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生产全球化的基础,为每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新的机会,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条件;各国不仅是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一个分工有序的大工厂。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以致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最重要的增长源。

我国对外开放40多年,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驱动下经济快速增长,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度不断加深并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舞台上的核心成员,成为世界产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中美间最主要的供应链电子设备为例,如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提供存储设备、显示屏、相机、控制器等,集中进口到中国进行组装后,再销往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可见,中国靠近美国在全球布局的供应链中的其他供应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要想打破由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的世界制造业供应链格局,计划从产业链的低端——加工制造,向产业链的高端——研发转移,从附属者成为他们的竞争者,必然会遭到各方阻力。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我们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更为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强同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开辟更多的市场为实现中国梦汲取更多资源,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用“互联网+”更新迭代传统产业。我国传统支柱产业更多的是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我们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德国、日本等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大数据实时把控生产运营过程,实现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安全型的产业体系,发挥产业集合效应的优势,寻求经济发展新的盈利点。通过将传统制造环节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以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最终实现制造业的中心从产品制造延伸至产品研发、服务增值,制造业的结构将以提供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中心,打造外贸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注重吸收国际投资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互联网理念、技术的应用平台,重构企业内部的组织经营架构、运营管理模式、商业服务模式,重构全社会生产经营生态,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资本要素引导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整合资源和优化价值链,降低整个产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产业的运营质量与效率,并通過新的产业生态为客户创造新的体验和社会价值。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实现信息、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要素的聚集,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较强的规模效应。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整合集成世界性的创新资源,促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高标准、大范围、跨领域进行,在合作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群中主要领域的领跑者。另外,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们要全面推动劳动力要素的升级和结构优化,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未来一段时期,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把精英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

三、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形成开放型经济

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生产合作必将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外扩张必然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吸收问题,马克思在给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的信中指出,像俄国这样不发达的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2]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的形成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加强了地域间的交往活动,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1]他们肯定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加开放的社会。“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1]。

社会分工是商品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相互交换产品成为必要。因为各个生产者会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或者需要其他生产者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或者为其他生产者提供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使生产者之间相互依存,彼此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促使分工的深化,分工的深化又将导致交换的扩大和市场的拓展。当一定数量的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和水平时,势必使分工超越国界,发生国际交换,最终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实现对国界限制的突破。生产力的发展,把世界上各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经常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已经通过各种经济纽带紧密联结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世界市场理论是开放发展理念的起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给开放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这也从实践上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它建立在资本主义创造和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商品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体系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占有方式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因此其社会化的开放程度比以往的社会更高。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我们立足基本国情,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生产力和技术,摆脱落后生产力的状况,找到自身发展道路,改变国家的前途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3]关起门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国经济,相通才能共进,相闭则会各退。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主动开放,坚持全面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从依靠模仿跟随向依靠创新创造转变,从大进大出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加强利用外资法治建设,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4]。

四、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思想。他们指明:“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在世界市场下,单个人的活动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各个单独的个人必然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从而摆脱各个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最终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经济交往关系的发展,使历史具有世界性,“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是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审视和研究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普遍交往和对外开放问题的。人类社会早已跨入“世界历史”社会,每一个国家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交往,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民族的限制、宗教的限制。

在经济全球化下,我们比任何时候清楚地认识到,要发展必须开放。高新技术产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完全改变了人们活动的方式和环境,任何产品和发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事实,让我们更加明白,开放才是正道。不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5]。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6]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没有贵贱之分。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6]。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5]。近些年来,全球出现了不少不安定的因素,比如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凸显,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深前所未有,单靠一国之力已无济于事,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适时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世界共赢的“中国方案”,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从未像今天这樣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各种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一如既往地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的纽带[5]。各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我们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探讨完善全球投资规则和贸易规则,促进全球发展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资源,维护自由、开放、公平的多边贸易体制,不搞排他性贸易标准、规则、体系,不造成全球市场分割和贸易体系分化,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在充分照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基础上寻求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国合作潜力,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25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1.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1.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55-157.

[5]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Z].2014-03-27.

[6]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讲话[Z].2018-06-10.

收稿日期:2020-0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思路和战略意蕴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16AKS001);第四军医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贯穿辩证思维方法的八年制医学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BL201603)

作者简介:曹华(1974-),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国际合作产业转型
关于北冰洋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问题探讨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grams in Software Colleges of China
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风险及应对策略
关于高校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议
探析农业类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培养农业人才的路径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