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护理对脑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0-08-22 01:21石赞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阶段性护理人员发生率

石赞华

脑垂体瘤是多发于鞍区的良性肿瘤,是因颅咽管上皮残存细胞、垂体前后叶发生病变而引起的疾病。脑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其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且多发于育龄妇女[1]。临床观察发现,脑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易发生脑脊液鼻漏、尿崩症等并发症,致使其生存质量严重下降[2]。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在脑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中应用阶段性护理,探讨对其术后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垂体瘤切除术患者80例,纳入标准:经影像学、内分泌学检查确诊为脑垂体瘤;确定行手术治疗;未涉及其他药物治疗研究;对研究知情。排除标准:伴有其他恶性肿瘤;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存在严重的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伴有认知、沟通功能异常。随机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22~63岁,平均(35.32±4.14)岁;肿瘤直径0.8~2.9 cm,平均(1.84±0.25)cm;病程6~24个月,平均(14.25±3.18)个月。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3~58岁,平均(36.43±4.52)岁;肿瘤直径0.9~2.8 cm,平均(1.87±0.32)cm;病程6~26个月,平均(14.36±3.3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口头教育、术中体征监测及术后用药指导、照护指导等[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阶段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 成立临床护理小组 护士长任组长,组员为本科工作3年以上护理人员,包括5名护士,4名护师,2名主任护师或副主任护师。组长带领组员学习并明确脑垂体瘤切除术临床护理重点、难点,回顾以前相关不良事件、工作疏漏。

1.2.2 探讨护理干预方向 护理小组以“脑垂体瘤切除术”为关键词检索中文文献,依照出版时间排序,筛选出2017—2019年发表的文献,阅读文献内容,整理临床护理措施;经护理小组检索、整理文献,得到相关护理措施有术前健康教育、术前心理干预、术后体征监测、早期康复运动、术后疼痛护理等[4]。护理小组总结我院2016年度脑垂体瘤手术案例,分析临床护理不足,明确常见并发症及其成因,确定护理干预方向,包括术前健康教育、术前心理干预、术后病情监测、呼吸道舒适护理等[5]。

1.2.3 阶段性护理 护理小组将脑垂体瘤切除术护理划分为“术前”“手术治疗及恢复期”“出院前”3阶段,结合个体差异确定护理措施,见表1。

表1 脑垂体瘤切除术阶段性护理

1.3 评价指标 (1)术后并发症。脑垂体瘤切除术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脑脊液鼻漏、尿崩症、呼吸困难、深静脉血栓,统计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例数,并计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生存质量。于术后第1,3,5周借助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价生存质量,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躯体疼痛等8个维度[17],评分越大,则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总体健康评分比较(表3)

表3 两组术后生存质量总体健康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脑垂体瘤是多发于鞍区肿瘤,统计数据显示[18],脑垂体瘤在颅内肿瘤中的占比超过了10%。临床观察发现,脑垂体瘤多伴有乏力、犯困、睡眠障碍、视力障碍等症状,生活质量较差。脑垂体瘤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脑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因术后并发症多、负面情绪严重等原因,术后恢复缓慢,对手术疗效影响较大。本研究在脑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阶段性护理,组建了临床护理小组,明确了临床护理规范,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临床总结分析2种方法明确临床护理方向,据此制表开展护理工作。

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中,明确了脑垂体瘤切除术临床护理规范,强化了护理人员对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控措施的认知,能明显增强护理人员的并发症防控能力,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前护理人员开展了健康教育,包括健康手册教育、视听影像教育,基于视、图、文字3种形式介绍了脑垂体瘤切除术相关知识,重点介绍了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控措施,能强化患者的并发症防控意识;术后护理人员密切监测病情,包括体征指标、尿量等,据此判断并发症发生风险,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指导开展术后早期活动,包括卧床被动运动、主动踝泵运动,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出现深静脉血栓。观察组术后第1,3,5周SF-36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护理人员基于呼吸放松调节、同伴支持交流2种方法调节患者术前心理,通过音乐、呼吸干预能明显消除其紧张感,并通过同伴支持交流能强化其健康认知,增强其手术治疗信心,能改善其情感职能;实施氧驱动雾化吸入,能保证口咽部湿润度,避免因口咽部干燥引起不适,有助于改善其生理功能;护理人员开展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针对相应穴位实施电刺激治疗,能有效调节机体状态,有助于改善生理职能;实施术后疼痛评估管理,借助VAS评估术后疼痛,并据此实施药物镇痛或移情止痛干预,能实现对其术后疼痛的有效管理,以缓解术后躯体疼痛。

综上所述,阶段性护理在脑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阶段性护理人员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国际金价短期或延续阶段性回调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