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戏剧,值得期待!

2020-08-23 07:34李韵华
上海戏剧 2020年4期
关键词:院团剧场演唱会

李韵华

6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科学与文艺——携手共对疫情新常态”研讨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与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就“剧场放在哪里”这个话题表达了各自的观点。罗怀臻主席提出“不妨把剧场放到室外演出”,而张教授则认为“(这种倡议是)对抗疫成果极度不信任。”但这样的“争论”或许因为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读”。

戏剧,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长久以来都不只是在封闭式剧场、镜框式舞台上演出。田间村头、私家园林、现代舞台,都是它们载歌载舞、讲故事的地方。

抛开“室内室外”之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另一个舞台,也受到了戏剧从业者及受众的关注,那就是——网络。

得益于近年来迅速发展普及的互联网为戏剧的网络传播提供的硬件保障,从2月初至今,被冠以“线上戏剧”之名的网络戏剧转播开展得热热闹闹,但是,随着国内疫情日趋平稳、演出场所陆续开放, 当观众再次走入线下之后,线上戏剧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它的未来发展空间又如何呢?

线上戏剧传播的几大形式

除了根据疫情而创作,并通过网络播放的戏曲MV、唱段、小戏等主题创作,以及戏剧导赏、演员主播等形式外,目前成规模通过网络传播的戏剧样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已有演出资料的网络播放

这一类形式占到了绝大多数。疫情期间,全国不少院团、网络戏剧平台陆续推出经典剧目展播周(月)的活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网络平台推出“心在一起——全国地方戏曲展播月”活动。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推出的“兰苑时光机”播出省昆个人专场演出视频。一些戏曲专业类APP也参与其中,东方大剧院APP自2月初开始推出“云上剧院”,每晚19:30分推出一部大戏,剧种涉及京昆及多个地方剧种。

二、在线演出直播

除了整理播出已有的大戏、演唱会外,不少演出院团也尝试针对网络策划组织线上演唱会。3月末,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携手京、昆、沪、越、淮、评弹六大院团,连续5天6场在十余家直播平台推出“艺起前行·演艺大世界云剧场——东方之韵”戏曲展演周。展演周内容不尽相同,但演唱会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如“一江连心 艺起前行——上海京剧院线上演唱会”、“越赏清音——上海越剧院红楼团特别直播公益演唱会”都是受关注的节目。

线上演唱会的优势在于“可攻可守”。采取“守”势,将传统剧场演出形式搬到网上,只要演员阵容够强大、内容安排够扎实,演出的质量就能够得到保障。采取“攻”势,线上演唱会突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空间和演出时间限制,更为自由灵活。如上海越剧院“越赏清音——上海越剧院红楼团特别直播公益演唱会”尝试了虚拟演播室的方式,更接近电视播出的观感,此后又尝试真人主持与虚拟主播合作的方式;上海评弹团选择在上海的老弄堂、老洋房内直播,都是与自身剧种、曲种契合的模式探索。

随着疫情日趋平缓,剧场演出逐步恢复。在30%上座率的要求下,不少剧团也将线下演出与线上直播同时进行,“一箭双雕”试图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三、珍贵资料整理播放

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就是将稀有视频通过网络播放。疫情发生前,早已有民间戏剧爱好者在做这项工作。疫情期间,上海昆剧团在公众号和哔哩哔哩上连续推出“云上观雅韵”经典剧目片段赏析。上海京剧院公众号推出的“宅家看戏”系列至今已近80期。上海评弹团在乡音书苑的日常演出停歇后,坚持每天推出一期“网络乡音书苑”,截止6月13日乡音书苑恢复对外营业前共播出120期。电视媒体也加入了网络播出大军。疫情期间,上海七彩戏剧频道先后开通头条、哔哩哔哩账号,利用电视台库存戏剧资料优势,每日上线3-4条视频内容。

以上这些线上播出内容,有些是由于常态演出期间,剧团忙于日常演出事务无暇整理,长眠库房,更多的则是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达到电视播出质量要求而不能通过电视播出。但是,网络“小屏化”的传播反而为它们提供了“重见天日”的可能。

网络戏曲传播的

局限性及“隐患”

网络戏曲传播看似繁花似锦,但繁荣表象的背后,线上戏剧对于戏剧,尤其是传统戏曲的传播,究竟是利是弊,还是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呢?

相比于“线下”,“线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即使不讨论疫情期间剧场关闭的特殊性,线上观剧也免去了观众的来回奔波,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同时,点播、回看也让观众得以自由地选择观剧时间。线上戏剧还使许多无法走出国门的观众得以欣赏到国际顶尖的舞台剧直播。如英国NTlive先后全球直播了多部舞台剧,甚至《汉密尔顿》这样线下大热剧也推出在线放映,被不少网友惊呼为“有生之年”系列。

碎片化的播出方式,也突破了剧场演出时长的限制。传统线下演出时间一般控制在1-3小时的范围之内。而在线上,直播时间可长可短,几十分钟、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都可以。如前所述,随意性也拉近了主播与观众的距离。除非大制作,大部分的线上戏剧制作成本都要远低于线下演出。

但是,在拥有种种优势的同时,网络戏剧转播也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消减了剧场演出的“现场感”。尤其中国传统戏曲是相当强调台下观众参与感的。恰到好处的掌声、叫好声,不仅会刺激台上演员的发挥,也是一台成功演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许,在家中观剧,弹幕可以部分替代掌声、叫好声,但氛围毕竟不同。

其次,线上播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录制的效果。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播”往往起到决定作用。他需要熟悉剧情内容、剧种特色,甚至具体到演员个人的表演特色,才能精准地抓到每个镜头。甚至,讲究的电视录制播出,還会对舞台灯光进行调整,牺牲部分现场观剧体验以达到最大的荧屏呈现效果。舞台录制播出绝非录下来播出去这么简单。就目前而言,不少院团、个人直播的演出质量,很难达到这一水平。

再看经典资料的网络传播。这块内容虽说受到广大戏剧爱好者——尤其是“骨灰级”戏迷的追捧,却有重大隐患。那就是版权问题。早期戏曲资料中大部分的版权是模糊的,在谁的手里谁就有权上传、播放。这是早年中国人版权意识不强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厘清。过去一段两段流出,可能还不被重视,但一旦这些具有相当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的视频成规模、有系统地上传网络之后,矛盾就凸显了。有不少院团就因为版权问题和戏迷发生过不快。同时,由于下载、复制手段五花八门,又缺乏法律保护,珍贵资料一经上网,瞬间从“一家独有”变成“全网共有”,不断被剪辑、转载。一些博主为防止网络盗版,不得已给画面打上巨大的水印,人为地在音轨中添加噪音,这些做法又影响了资料本身的艺术质量。

最后还有个问题是,网络戏剧传播有多少变现能力?通过推流等网络技术手段,直播大都能交出一份“漂亮”的数据报表。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观看人数,有没有专业人士分析过其中的构成?这些数据能带来多少实际的收益?其中多少人存在从“线上”到走进“剧场”的可能?还是说,习惯了线上的“免费午餐”,人们更不愿意为戏票买单了呢?

网络戏剧传播=线上戏剧吗?

热闹的网络戏剧传播令“线上戏剧”成为一个新词、热词,进而被视作戏剧的“新样态”。但是,所有在网上播出的戏剧内容都可以被称之为“线上戏剧”吗?广义而言,这种解释并没有错。但笔者以为,“线上戏剧”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并不是把“戏放到网上”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全新的演剧形式,是适合网络传播特色、新时代传播理念的戏剧样式。

20世纪80年代中叶,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著名评话艺术家吴君玉创造了“微型评话”《石秀卖肉》。“微型评话”是为电视节目“度身定做”的艺术形式,它既具有传统评话的精髓,又适合电视播出的时长、节奏、镜头需要。同样,线上戏剧也应该是一种特定针对网络而创作的戏剧,它可能不适合剧场演出,甚至是电视播出,从剧本创作阶段,它就应该更符合网络传播的模式——如从横屏到竖屏的突破、多屏的融合、化整为零的可能性,甚至是与弹幕的互动。当然,所有一切探索,必须在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的基础上,不能忽略戏剧反映现实、启迪人心的作用。也许,从网络传播手段普及那时起,已经为线上戏剧准备了孕育的土壤,而这次疫情,恰恰是让线上戏剧有了一个破土而出的机遇。

笔者所期待的,是一种真正属于“线上”的戏剧样式的诞生,它与田间村头、封闭剧场的演出同等重要又互为补充。它可以在疫情被完全控制、剧场恢复昔日繁荣后,依旧长期存在,并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群。

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的我们还只是刚开始起步。但无论如何,线上戏剧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院团剧场演唱会
对文艺院团中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My Dream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开心剧场
春天的演唱会
小青蛙的演唱会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