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令钊:荣誉有爱妻的一半

2020-08-23 07:33徐炯权
百姓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北平画像毛主席

徐炯权

周令钊和陈若菊讲解画作

因艺术结缘,徐悲鸿夫妇证婚

1948年的上海,春风吹开了上海护城河两岸枝头上的花苞,杏花微雨打湿了沉睡一夜的城市,早起的人们那轻清柔美的吴侬软语,更是把清晨的弄堂唤醒。朦胧晨曦中,一位年轻画师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握着画笔,细心地将这一切定格在画布里。这位富有浪漫情怀的画师,就是周令钊。

周令钊,1919年5月2日出生于湖南平江县三市镇,深受美术教员的母亲的影响,从小喜爱画画。1938年,他从湖北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上海的印刷公司学习修版、制版。抗战爆发后,他参加湖南省抗敌画会和广州八一·三歌咏队,为田汉创办的《抗战日报》和副刊作插图,为抗战漫画杂志创作连环画。后来,他加入抗敌演剧队任舞美设计和画海报。1945年,他随抗敌演剧队入缅慰问抗日将士。1947年,到上海育才学校担任美术教师。1948年夏,他应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徐悲鸿校长的邀请,到该校担任讲师。

比周令钊小八岁的陈若菊,当时是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的一名学生。她端庄典雅,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晚清秀才,父亲陈兆年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首都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教授。良好的出身并没有让陈若菊變得心高气傲,反而出于对美术的热爱,在学习上比别人更能吃苦,聪颖的她很快成了美术系里功课最好的学生之一。

周令钊到北平之初,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为纪念一位病逝的老师,师生们发起一场义卖活动,周令钊把从上海带来的画作放到展览场参与义卖。恰逢陈若菊和同学们一起到义卖展览场参观,见惯了北方气势恢宏山水画作的她,立即被那一幅幅具有江南韵味的画作所吸引。陈若菊在赞赏之余,把作者周令钊的名字悄悄地记在了心里。

也许是机缘巧合,周令钊正好担任陈若菊所在班级的老师。讲台上的年轻讲师风度翩翩,平易近人,除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还有一些别样的情愫在陈若菊心中悄悄萌芽。但是她并不知道,身为课代表的她因为品学兼优,常常也让这位老师忍不住把目光停留在她的身上。

随着北平和平解放,大量庆祝工作需要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生的参与,周令钊作为学校教师中有名的“快手”,自然被分配到更多任务。满怀革命热情的他,带领学生整日穿梭于不同会场。周令钊才思敏捷,陈若菊做事认真细致,逐渐成了最佳搭档。通过多次合作,两人感到互相吸引、志同道合。不久,周令钊给陈若菊写了一封信,明确提出希望双方能成个家,共同进步。陈若菊欣喜地答应了。

1949年7月1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徐悲鸿和夫人廖静文,在自家那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为周令钊和陈若菊举办了婚礼。作为证婚人,徐悲鸿夫妇还为周令钊和陈若菊订了一个大蛋糕,并赠送了一幅精心绘制的《双马图》作为贺婚礼物,寓意小两口从此并驾齐驱。

开国大典前,一起绘制毛主席画像

1949年9月,开国大典筹备处把绘制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的任务,交给了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也许是周令钊多次在重要会场布置中绘制过毛主席画像,时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江丰,找到时年30岁、新婚不久的周令钊,郑重向他下达了任务:“学校党委决定,毛主席画像就由你来绘制。”

周令钊和陈若菊漓江采风

接到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周令钊既兴奋又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此时,距离开国大典只有20天左右的时间。“令钊,我来当你的助手吧,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关键时刻,陈若菊的鼓励,让周令钊信心更足了。

绘制画像的关键是控制比例,需要打格子放大。周令钊和陈若菊做了一个粉线袋,像木匠那样弹线、打格子。每天天刚亮,两人便带着干粮爬上脚手架,一直工作到天黑。1949年9月30日夜,一幅高6米、宽4.6米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基本完工了。开国大典筹备处把画像挂在天安门城楼中间门洞上方。

“像,非常像!”时任北平市长的聂荣臻亲临现场,他的话让周令钊和陈若菊吃了定心丸。但是聂荣臻左看右看,觉得毛主席的风纪扣“还是系上好”。周令钊和陈若菊爬上脚手架,陈若菊帮周令钊端起调色板,周令钊一手拿着毛主席照片、一手握着画笔,小心翼翼地修改。脚手架挪动十几次,两人也上上下下十几次,直到修改满意为止。

画像绘制即将收工时,周总理又派人赶来对周令钊说,毛主席画像下面那行“为人民服务”的字,远看又小又花,还是去掉好。周令钊和陈若菊又一次爬上脚手架, 完美地将毛主席画像修改好。

当毛主席画像圆满完成时,天色已经大亮,此时距开国大典只剩几个小时。看到一直等候在旁边观看的师生们翘起大拇指向自己表示祝贺,周令钊激动地说:“我和若菊完成了我们人生中一个伟大的重要的工作!”

天安门广场东侧,一夜未眠的周令钊和陈若菊,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生们,守候到开国大典的激动时刻。10月1日下午3时,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周令钊和陈若菊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亲眼看见毛主席按下电动按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亲耳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的时刻,周令钊和陈若菊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设计人民币,夫妻俩共同参与

1950年的一天,中国人民银行的两位领导,敲开了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罗工柳的家门。他们告诉罗工柳,中央决定设计新中国第二套人民币,请他参加,但是要严格保密。罗工柳爽快地答应了,并推荐周令钊参与。

接到任务后,周令钊瞒着陈若菊住进北京印钞厂。设计过程非常严密,哪怕是一个小的纸角,也要交到保卫部门登记。为了使设计出的图案更加逼真,更加突出民族特色,周令钊多次到故宫、颐和园等臨摹石雕、石刻和铜器上的花纹、图案,先后画满十多个速写本。他还专门研究云冈、敦煌等石窟的图案,来丰富自己的设计思路。

新中国第二套人民币的主题是革命历史,周令钊和同事们跑遍了全国各地的革命圣地,像延安宝塔山、龙源口石桥、北京天安门等这些人民币上的画面,基本上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在各种面额人民币的纹样设计中,他用得最多的是唐代的“唐草”纹样。此外,故宫的窗棂被他用到了2元人民币的背面景框里,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则成为了3元人民币背面的边框。富有创意的是,他把面额数字用圆圆的纹样围了起来,外形看起来就像是中国传统的灯笼,使得每一种币样都洋溢着浓厚的中国民族气息。

1958年,第三套人民币开始设计,富于创新的周令钊担任总体设计。由于工作需要,经过组织慎重考察,陈若菊奉命参与设计工作。陈若菊心灵手巧,注重细节,负责票面图案的造型。两人默契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圆满完成了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任务。这套人民币入选奥地利出版的《国际钱币制造者》一书,其中的5元人民币被评为“世界钞票精品”。

1978年,第四套人民币设计临近完成时,设计小组突然接到通知,要求设计壹百元人民币,究竟该怎么设计呢?周令钊冥思苦想。一天,他和陈若菊看到电视节目中,国庆游行队伍浩浩荡荡的抬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的横排浮雕像走过天安门,心生灵感,决定把4位领袖画上人民币。这一建议最终获得批准,从而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以领袖群像作为图案的先河。

而在设计第二、第三和第四套人民币之前,周令钊还在陈若菊的协助下,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全国政协会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少先队队旗、八一勋章、解放勋章,以及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穹顶“满天星”灯光等设计工作

“最美奋斗者”,荣誉有爱妻的一半

周令钊和陈若菊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每年都要挤出大量时间深入全国各地采风。《世界人民大团结》《长沙—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白云黄鹤》《山乡锦绣》《海阔天高》《南寻水乡》《汨水平江永留芳》等,他们合作的这些作品,无一不记录了祖国气势恢宏或小桥流水的景色,无一不绘制了人们心中美好的梦想。

2012年初,周令钊和陈若菊受邀担任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壁画的设计工作,这对耄耋夫妻大胆创新,决定采用高浮雕亚光陶瓷制造工艺。古代由京杭大运河运来的粮食,都要从朝阳门运进北京城里,民以食为天,周令钊由此设计出《京东粮道》这幅壁画。朝阳门是北京朝东的一个门,是礼仪之门,在明代命名时就有迎宾日出的含义,现在朝阳区以“凤朝阳”为徽标,陈若菊认为壁画应当集朝阳门古今吉祥形与意之大成。由此,她设计出色彩鲜艳,有着“凤朝阳”美好寓意的《凤舞朝阳》。两幅壁画一实一虚,每天来来往往换乘的人们,都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细心去体会它们的美。

周令钊和陈若菊的艺术作品令人仰止,不少人想出高价收藏,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2011年,他们将自己80余幅画作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令人心痛的是,2013年11月11日,85岁的陈若菊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与自己牵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伴撒手人寰,周令钊悲痛之余决定要好好活下去,用手中的画笔替挚爱的妻子继续描绘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壮丽画卷。

周令钊虽然年至期颐,但是仍然勤耕不辍,坚持艺术创作,很多人都称呼他为“人民艺术家”,而他觉得自己仅仅是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只不过是时代机缘给了我一个为国家设计、为民族创作的机会。”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时说:“周令钊等同志年近百岁仍然对美育工作、美术事业发展不懈追求,殷殷之情令我十分感动。”2019年国庆节前夕,由中宣部、中组部等9部门联合评选表彰了278名“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个人,周令钊有幸入选。对此,他感慨地说:“荣誉有我已经去世的爱妻陈若菊的一半。”

(据《老年人》)

猜你喜欢
北平画像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北平的秋
威猛的画像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00后”画像
画像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