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爱国怪人”陈汉章

2020-08-23 07:33魏豪
百姓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翰林爱国国学

魏豪

行走的国学宝库

陈氏一族,在宁波象山德高望重。陈汉章自幼聪颖,4岁开始识字,10岁时便已赋诗100余首,少年时便考得本地童生第一名。到了25岁,陈汉章远赴杭州参加乡试,一举中举。当时朝廷先后多次聘他出仕,都被他一一婉拒。

从捧起书卷那一天起,陈汉章便将治学读书作为人生追求,读起书来简直发痴。他每日天不亮,便捧起书诵读。全村的鸡还没打鸣,陈家大院上空就响起他的琅琅书声。且每篇都要诵读10遍以上。陈汉章不仅仅是读书,他还边读边校。“考其优劣,校其佚漏,辨其真伪,评其得失。”被他读过的书卷,旁人很难再插手。因为陈汉章记笔记有个习惯,要用6种色笔勾画。每读一遍,便勾描一次。从藤黄、浅蓝,直到银朱,一本书密密麻麻布满心得。就这样,陈汉章以最扎实的笨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后来,陈汉章在北京时,教育部招待外国汉学家,必请他出席。无论对面的人问出什么刁钻、晦涩的问题,陈汉章都能对答如流。一次,来访的日本汉学家提出了困扰许久的迷思。在场的儒生皆不能答,唯陈汉章一字一句,引经据典地完美阐释。这位汉学家激动万分,直称陈汉章为“两脚书库”。用现在的话来说,陈汉章简直是行走的国学宝库。

陈汉章画像

但陈汉章不为名、不谋官,一心求取知识。等到军阀混战时,孙传芳、吴佩孚多次亲自邀请他做官。陈汉章照辞不误。驻北京的六国使馆,专门邀请他去讲中国历史,每周只用讲2小时,每月报酬600块银圆。要知道,当时一个人每月花4块银元便绰绰有余了。使馆还附加了专车接送服务。陈汉章还是拒绝了。这回,就连他儿子都坐不住了。跑去问父亲,为何不接受如此优越的职务。陈汉章义正词严:你们只知道酬金多,条件好,你们可知道,中国历史岂能被外国所洞悉。

不当官愿意做学生

陈汉章一生最遗憾的是,未点翰林。清末时,京师大学堂聘请他当教授,陈汉章偏要做学生。彼时,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已废除,翰林无门。若在京师大学堂毕业,时人也称“洋翰林”。为了做翰林,1909年,陈汉章竟然报名入学。4年后,陈汉章以中国史学第一名毕业,时年49岁。一毕业,他就被聘为北大国文、哲学、史学教授。据说,他在教授中国哲学史时,侃侃而谈,从伏羲、黄帝讲起,行云流水,如痴如醉。结果,两年下来,这门课才讲到商朝。

中华文化在陈汉章胸中,已幻化成无穷无尽的瑰宝。他探囊取物,用之不竭。而台下坐着的冯友兰、顾颉刚、傅斯年等,日后撑起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史学的半边天。陈汉章“国学魁儒”的名号,不胫而走。

被称作“爱国怪人”

陈汉章在北大前后20余年,桃李满园。他从不避讳给学生灌输爱国情怀。在上《中国历史》一课时,他亲自编写讲义。当时国家时局外忧内患,西方工业的车轮滚滚。陈汉章却跟學生说, 欧洲发展的声光化电,我国自古有之,而证据就在先秦诸子的著作里。他还特意搜罗了一批证据,给学生展示。譬如先秦时代,便有“飞车”一词。这也被他解读为,中国在那时就有了飞机构想。不料,一位学生起身提出反对:“陈先生,你考证出现代欧洲科学,在中国古已有之,为什么后来失传了呢?”陈汉章正色解答:“这要在先秦时代以后的历史讲到。”在场另一位17岁少年,打断了两人的对话。少年说:“陈先生是发思古之幽情,光大汉之天声。”陈汉章什么也没说,当晚给了少年一张字条,邀他共谈。少年忐忑前往,不知迎面而来的是斥责还是安抚。哪知陈汉章一见他,便说:“鸦片战争以后,清廷畏洋人如虎。士林中养成一种崇拜外国的风气,牢不可破。中国人见洋人奴颜婢膝,实在可耻。忘记我国是文明古国,比洋人强得多。我要打破这个风气,所以编了那样的讲义,聊当针砭。中华民族同白种人并肩而无愧色。”这番话打动了少年,而后少年奋发图强,成为我国一代文学大家。少年正是茅盾。这次意味深长的谈话,让茅盾了解到陈汉章一颗拳拳爱国心。只是这爱国的方式,与其他老师似乎不一样。也因此, 他称陈汉章“爱国怪人”

陈汉章虽然怪,却治学认真。在北大,白天任教,晚上回家编写讲义。空闲时,给子女讲解四书五经。哪怕生病发烧,学生跟到家里,他也从不回避。

1931年,68岁的陈汉章告老回乡。在老家象山县东陈村,继续埋头耕读。这位在外游历多年,当过北大教授的学者,回乡也从不摆架子。逢春节,晚辈、学生去家中给他行跪拜礼,他也会以下跪还礼。起身时,还要对来者作揖。这桩奇闻,在东陈村传开了。

德高望重的陈汉章对晚辈尚且礼节周全,对村中的孤寡老人,他也不吝施舍。逢年过节,送猪肉10斤,大米1斗。若有病灾,抓药治病,他也从不吝啬救助。当时,家乡有条石板路年久失修,一到雨天便泥泞难走。陈汉章以一己之力,出资修完了整条路。不仅如此,东陈村只有几座私塾,村里适龄孩子求学困难。陈汉章牵头捐资,兴建学校,解决教育难题。与此同时,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还捐出1000块银圆,帮助县里筹建公立医院。不幸的是,当医院落成时,陈汉章已溘然离世。

陈汉章衣锦还乡,乐善好施。在象山东陈村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陈汉章离世后,家中还留有800万字手稿未出版。2006年,浙江省编纂《陈汉章全集》,集结了陈汉章一生心血累计21卷,近1000余万字。

猜你喜欢
翰林爱国国学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垂”改成“掉”,好不好?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陳繹爲翰林侍讀學士
A novel 4π Gd-loaded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ion system∗
巧 对
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