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院之宝

2020-08-23 07:33易铭
百姓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永固雕漆张成

易铭

故宫博物院

书画之宝: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是公认的千古名画第一巨作,无价之宝。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以及牛、骡、驴等牲畜和车、轿、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首先收藏在北宋宫廷,曾在清宫内四进三出,最后一次出宫,是当年溥仪和溥杰偷偷运出清宫,然后被带到长春,最终凌乱地堆在了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1950年冬天,被古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无意中发现。当时已出现多幅该画赝品,杨仁恺最初不敢相信这幅就是真品,经多方鉴定方确认其身份。

法帖之宝:西晋·陆机《平复帖》     

西晋·陆机《平复帖》

西晋·陆机《平复帖》纵23.7厘米,横20.6厘米,珍贵之处在于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尊为“中华第一帖”。创作时间至少在1700年前,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至今不腐。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因有“恐难平复”的字样,故取名《平复帖》。

西晋·陆机《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清宫。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流落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陕西,并将西晋·陆机《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从而得以保全。

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有声誉的文学家,祖父陆逊,就是策划智取荆州、指挥火烧刘备连营700里的东吴名将。

历史上不少书法名作,都是偶然写就,也许在无意之间,作者更能挥洒自如,即所谓“佳作天成”。 西晋·陆机《平复帖》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世称赞“秃笔蘸墨,抒发痛楚之情”,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织绣之宝: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纵104厘米,宽36厘米。全图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厘米,纬密度44~46根/厘米,精工细密。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作。

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下方缂有“子蕃制”“沈氏”方印,玉池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果亲王府图书记”乾隆帝御笔“乐意生香”并钤有“乾隆宸翰”“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宜子孙”“重华宫鉴藏宝”等印记,可见这幅作品在清皇室藏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陶瓷之宝:清朝·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朝·康熙郎窯红釉穿带直口瓶

景德镇有句话说“若要穷,烧郎红”,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奉命到景德镇主持御窑,试图烧制出失传数百年的祭红,虽未成功,却成功地烧制出另外一种更为鲜亮的红釉瓷器,人们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为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朝·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

清朝·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末署“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对清朝·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的喜爱和推崇。

青铜之宝:商朝·亚(音同酗)青铜方尊

商朝·亚(音同酗)青铜方尊

商朝·亚(音同酗)青铜方尊高45.5厘米,宽38厘米,口径33.6×33.4厘米,重21.5千克;呈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主体纹饰为兽面纹和夔纹,以雷纹作地。口内侧铸铭文:亚(音同酗)者(音同司)以大子尊彝,铭文大意:亚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

青铜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朝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方尊传世较少。商朝·亚(音同酗)青铜方尊为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代表作品,而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钟表之宝:清朝·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清朝·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清朝·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博物院钟表的代表作品,高185厘米,面宽厘米,侧宽70厘米,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

根据《清宫档案》记录,清朝·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从乾隆八年(1743年)工匠接旨着手设计,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完工,前后历时五年多时间。

在明朝万历以前,皇宫一直是以铜壶滴漏来计时的,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献万历两件西洋自鸣钟,得到万历的喜爱,从此明清皇宫开始使用自鸣钟来计时。特别是清朝乾隆更是一位狂热的自鸣钟收藏爱好者,所以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制作精密的自鸣钟,清朝·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宫廷之宝:清朝·乾隆金瓯永固杯

   清朝·乾隆金瓯永固杯

 

清朝·乾隆金瓯永固杯为故宫博物院宫廷文物代表作品,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口边刻有回纹。根据《清朝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国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乾隆满意为止。因此,清朝·乾隆金瓯永固杯一直被清朝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则反映永远巩固地保持政权的一种愿望。清朝·乾隆金瓯永固杯是清朝皇帝每年春节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当春节子时,皇帝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倒入屠苏酒,亲燃蜡烛,提笔写下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

漆器之宝:元朝·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元朝·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博物院漆器代表作品,高3.3厘米,口径19.2厘米,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此为张成惯用的署款方法。

元朝·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张成是元朝雕漆大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但署张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作伪作,而元朝·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是公认的张成作品,是具有历史性的作品。

元朝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的辉煌阶段,雕漆工匠大量出现,均以刀法精细、风格瑰丽著称于世。尤其是张成和杨茂的漆器传到日本,被日本美术专家称赞为“诚无上之作品”,对日本漆器工艺产生巨大影响,

玉器之宝:宋朝·青玉云龙纹炉

宋朝·青玉云龙纹炉

宋朝·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博物院玉器代表作品,高7.9厘米,口径12.8厘米;呈青玉质,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

宋朝·青玉云龙纹炉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朝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朝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宋朝·青玉云龙纹炉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局限于黄色。

珐琅之宝:元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博物院珐琅代表作品,通高13.9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3.5厘米,釉质莹润,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而得名,而早在元朝就已經出现掐丝制品。《宋史·外国列传》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掐丝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或“佛郎嵌”。

(据《搜狐网》2019.03.06)

猜你喜欢
永固雕漆张成
陈中建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ediatric Tuina plus oral Chinese medication for pediatric anorexia due to spleen failing in transportation
金瓯永固杯
升国旗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驰名商标“张成造”
雕漆纹饰的修复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刀锋上的手工瑰宝
传承传统技艺甘做雕漆艺术的使者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