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的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2020-08-23 11:48彭美琼
速读·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

摘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因素就是如何让人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正确思想促进正确行为。青少年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最终会落到他们肩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關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因素就是如何让人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正确思想促进正确行为。青少年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最终会落到他们肩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思想

(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

马克思认为,人类不过是自然存在的一小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了自然是先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自然具有客观性与先在性,人类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的生存必须要建立在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资源归结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里所指的自然资源不仅包括那些直接从事劳动生产的物质资料,还包括不直接参与劳动过程的自然资源,例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这些自然资源都是能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实践而服务的,人的一切活动都必要依赖自然,如果没有自然界,人类不可能生存与发展。

(二)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批判旧自然观中错误地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认为二者是二次对立的错误观点,肯定了人与自然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作为主体与作为客体的外部自然存在对立,即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分化,在劳动过程中,人为了获取满足自身需要并能带来效益的自然物质,将自然打上了人为的烙印,这就致使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但是马克思并不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与自然可以通过实践的途径相互成就。人类的劳动实践与自然相结合,人和自然才具有了存在的最大意义。只有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自然才不再是朴实原始的自然,才具有使用的价值;而人与自然相结合也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创造出他们所追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三)社会与自然的矛盾

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合理性,资本家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强烈刺激下,漠视生产所造成的后果,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而疯狂索取占据的自然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与自然的矛盾与人类的社会制度相联系,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视角,将生态矛盾和社会矛盾相结合,肯定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无限扩张趋势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人与自然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这一基础,将自然史和人类史紧密结合,深刻批判将自然史和社会史相割裂的错误观点,明确既没有脱离自然史发展的人类史,也没有脱离社会单独发展的自然史,肯定了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共生性,有机统一于世界这个大整体。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视角,立足于社会实践全面考察分析了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指出正是因为人类思想的狭隘性、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人、自然、社会三者的矛盾才会愈演愈烈。

二、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民族气度与风貌。我国历来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旨在将青少年学生铸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同时也十分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内涵丰富,不仅仅是学习技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指明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因为有了自然才能够更好生存与发展,自然也因为有了人才具有最大的意义。所以,人的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违背自然的发展终归会使人类自食恶果,人与自然的冲突最终也会致使人与人之间。因此,没有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青少年学生只有拥有了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能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会拥有广阔的视野与格局,才会去善待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在学习知识发展自我的时候才会更加的珍惜所拥有的物质条件。

(二)助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离不开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发扬正确的生态观。当代青少年学生作为国家与家庭的希望,他们的生态观念不仅影响着“后辈”的生态文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使“前辈”更加重视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一方面,青少年学生作为年轻一代,他们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他们会为人父母、会成为政府官员、学校教师、企业管理员、科技从业人员……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身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们都可能会成为生态政策制定者或生态政策传播者。如果不重视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生态观教育,就会导致曾今为了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自然的愚蠢行为重现。另一方面,当代社会青少年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可以说很多家庭重心都是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家人的行为。通过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教育,让其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去用行为与思想影响家人,让青少年学生成为生态教育的传1番者,从每一个小家庭开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助于构建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路径,同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必要条件,放眼全球,环境问题历来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难题。因此,对全民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教育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生态社会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放眼过去,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年青一代的人们为了发展经济,肆意破坏自然,最终也自食恶果。人类一次又一次因为破坏自然而遭到的“报复”告诉我们,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加强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放眼当下,青少年学生是最单纯的群体,“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育青少年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可以在全社会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头影响作用;放眼未来,青少年学生作为新生力量,未来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他们起着最主要的作用,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如果现在不刘其进行正确的思想灌输,未来他们也许会像过去的人们一样,只要“金山银山”而忽视“绿水青山”。

三、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

(一)政府提高重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都应该参与的实践活动,全民参与需要政府的鼓励与扶植,只有政府提高重视,生态产业才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民生态观念才会得到进一步增强。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的重视度。首先,端正对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十八大以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仍然不够重视对于青少年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较少关注青少年生态文明的教育。其次,要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体系,使得培育主体系统化、规范化地实施培育。最后,要加大对青少年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当前,政府部门中并没有专门为青少年学生设置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主管部门与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因此政府应提高对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的重视,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和人员,将职责落实到主要部门与人员;聘请专家协同建设完整科学的青少年生态文明培育体系,为培育主体提供指导与参考标准;与企业合作建立生态教育基地,为青少年开展生态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二)教育主管部门发挥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管理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可尝试多种途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培育。首先,要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归属问题,确定其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大中小学对于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情况,有计划地进行跟踪调查;其次,鼓励学者们通过学术会议、课题研究等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建议,为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培育提供参考;三是通过研词会、专题论坛等形式提升各教育部门对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的重视;四是定期展开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当前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及时针对问题制定措施。

(三)学校加强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其对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的态度在极大程度上关系培育效果。因此,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可以从课程改革的方面思考。第一,教育的目的不是“应试”,是要提升人类的素质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事关全人类,结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设置相关生态必修课程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第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结合形势政策等用实例教导学生。第三,合理设置实践性课程,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其次,可以从提高教师文明素质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加强学生生态观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生态文明的教育,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教师讲授专业知识,将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作为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给予教师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参与相关研究,提交相关课题等方式加强。教师的行为很大程度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校必须严抓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让教师来影响和促进学生的教育。最后,要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如设置橱窗宣传栏、草坪提示板、横幅;形成校园特色的生态活动,如征文比赛、绘画比赛、涂鸦、种植绿色植物;设立环保设施,节水冲便器、分类垃圾桶、节能路灯、旧物回收站……用校园文化熏陶青少年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庭积极配合

家风会影响一个人的品行,对其一生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离不开父母长辈们的以身示范。因此,父母与长辈们首先要做好行为示范,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节能用具、不铺张浪费、不随意污染环境;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多孩子参观自然景区,参观动物园,参与到环保行动中,父母的共同参与往往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文明准则,用制度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有些家庭父母文化素质较高,家庭积极配合青少年学生提升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措施较为容易,但对于一些家庭成员文化偏低的家庭可能实施较为困难,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与鼓励措施加强对家庭的积极引导与教育。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家庭做好了,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王丹.马克思多维自然观的生态意蕴[J].甘肃社会科学,2008(4).

[3]王国骋.环境伦理教育走向实践——我国的探索及国外经验[J].环境教育,2009(10).

[4]刘福娟.浅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3(3).

[5]石效卷.学习十九大精神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N].中国环境报,2018-10-250).赵巧茹.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806):112-113.

作者简介

彭美琼(1996-),女,汉族,广西钦州市人,硕士在读,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青少年学生
学校管乐训练对提高青年情商的促进作用研究
社会责任感: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要素
浅析学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析学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论加强技工学校德育课中法制教育的现实意义
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屏奴时代”下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及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