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20-08-24 00:53黄金波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课程标准

黄金波

【摘要】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目标的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我们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家国情怀这一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家国情怀 历史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1-083-01

0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目标的要求,在2017版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家国情怀定义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为什么如此重要?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笔者有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历史学科担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2003年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018年最新版的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陈述了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虽然在提法和内容上略有不同,但在历史教学中对中学生德育的培养目标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后的情感升华,是历史教学所要实现的重要课程目标。

(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考在德育、智育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的高考加强了对德育的考查和引导,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生态文明等的考查,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智育的需要。

从中学生实际来说,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学中有丰富的家国情怀培养素材,借助这些课程资源,加以行之有效的引导,在认识灿若繁星的历史人物、熟悉生动有趣的历史事件和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自身的历史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转化为生活中遵循、精神上追求、行动中自觉将对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精心组织课堂,在导入和小结部分融合家国情怀

导入是课堂的起始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在导入部分进行家国情怀的渲染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学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把这些资料搜集整理展示给学生,不仅直观而且富有感染力。视频导入、图片导入、历史故事导入、材料导入等等都会为我们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会有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講述《辛亥革命》我们可以用影片《走向共和》中的一些片段;讲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我们可以用电影《芳华》中的一些图片;讲述《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我们可以用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让学生直接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在导入部分创设情境渗透家国情怀实际上是为整个教学定好调子。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在课时小结部分融入家国情怀能画龙点睛,提升教学内涵。学习完《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及实践,感受古代先民的智慧;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近代民族工业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体会民族企业家迎难而上、艰苦创业的爱国之情……

(二)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教学素材

政治、经济、文化史三个模块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火眼金睛,对课文中的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和运用。

历史课堂对家国情怀的培养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知识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单纯地记忆历史知识,更应提供一些史料,对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全面把握历史事件。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更应深入探究新文化运动的的背景,只有帮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国人在政治、经济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他们才会理解在国家危亡之际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了解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会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产生积极影响。

(三)巧借历史人物,提升家国情怀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挽救民族危亡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倡导“天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虎门硝烟的林则徐、视死如归的“戊戌六君子”、实业救国的张謇、淡泊名利的钱学森……

这些人物事迹感人,事例鲜活,在教学中善加引导,发挥名人效应对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家国情怀无论是对学生的高考还是对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家国情怀并不是一句空话,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备课、优化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其有效的实现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家国情怀素养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成果(课题编号:GDXKT21443)】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