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无痕,润物无声

2020-08-24 11:54黄志鹰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德育

黄志鹰

【摘要】  班级管理中,善于利用集体力量提高班级教育效果。文本提出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基础环境、重点内容和关键内容三个路径建设班级文化,探讨促进学生成长,形成班级良好文化。

【关键词】  德育 特色班级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1-241-02

0

一、班級文化建设内容

(一)物质文化建设

在建设班级物质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室的环境和设施出发,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对物质文化进行建设,例如,布置教室、摆放清洁工具等等,学生通过教室能够进行学习,感悟生活,沟通交流等等,教师通过教室能够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教导,并且,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能够交流感情,对良好的教室环境的布置,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迪。所以,需要对教室环境进行良好的布置。

(二)制度文化建设

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出发,结合目前班级的情况,组织学生对有关纪律、卫生、班风以及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并对相应的标准进行制定,此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考核、对详细的纪律标准进行制定,通过详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评价。学生通过制度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对班规进行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从未来和当前的角度出发,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切勿制定过多的内容,并且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所制定的措施需要具有适用性,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有原则的灵活运用所制定的措施。例如,探讨学生的穿着、校园的环保、等方面的制度内容。

(三)精神文化建设

1.从凝聚力和荣誉感出发,对班级体进行培养

班级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的开展,能够逐渐的形成凝聚力。可以让学生在每天早上或班会时间,对自己觉的有价值的文章,对大家进行推荐,可以通过班会课组织学生从问题出发,对目前的班级进行探讨,以此来达成共识,可以在班会课以及体育课上,以小型比赛的形式,开展结合了不同学科知识的竞赛,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参与到竞争中来,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提升,并且能够从习惯和兴趣出发,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培养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能够产生集体荣誉感。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知人善用,从学习和工作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热情带到激发的作用。需要从组织和热情的角度出发,选取有能力的学生组成班干部队伍,充分的发挥班干部的威信,使班级能够形成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需要进一步对学生的责任感进行培养。教导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可以首先从对父母的关心开始,通过对父母、集体、学校等方面的关心,逐渐上升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关心,最终上升为对地球环境、生态以及能源等方面发展的关心。使新一代学生的头脑、视野、胸襟、心态、志向以及责任感,能够更加开放、宽阔、博大、稳定、远大以及强烈。班主任需要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从言行举止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班主任需要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带头做好典范,只有自己率先做到了,对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

诚信能够作为个人的第二形象。因此,道德规范需要从“诚信教育”做起,面向全体开展道德规范教学。当今社会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假冒伪类产品,从心灵上来说,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持续展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能够是人类社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成长

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积极主动的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从身心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成长。结合学生的生活,对班级文化进行建设,以此来使学生的心灵、人品以及情操,在无形中得到净化、美化以及高尚化。因此,需要与班风、学风相结合,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具备这种精神,能够使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同样的,学生在消极的文化环境中,会对其成长造成阻碍,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误入歧途。并且,能够实现知识向智慧、文化向品格的转变,文化能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得到成长,通过“文化”能够实现晓丹教育,并且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二)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

通过班级文化,能够凝聚和感召全体学生的力量,班主任是其主要管理者,能够从行为和情绪角度,对班级进行制约和感染等。例如,制度、班级公约等。通过班级制度文化,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制约,还能够使班级获得完善的管理,此外,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以此为准则,对自我进行评价。

(三)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所蕴含的众多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教育,这是其最大的特色,能够用来与别的组织文化进行辨别,仅仅只是通过布置、口说等是无法满足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的,班级文化具有较强的教育作用,因此,需要在任意活动中对其进行落实,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平衡等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班级文化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中获得教育。

三、如何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一)基础环境建设

1.教室环境

著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获得教育。因此,在对班级物质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全新的气息和理念出发,对班级环境进行布置。在对色彩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绿色,因此,可以将绿色的贴纸贴在四周的墙面上,或是将绿色的植物摆放在讲台上;可以在教室的正前、后方的黑板上部张贴上鲜明的班级目标以及班训、在教室的左边位置展示佳作,或是将其作为学习园地、名人名言、而布告栏则可以放在正前方的黑板的右侧位置。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对优质的集体进行创建,可以在较为显眼的地方,例如教室门口等,对较大字体目标进行张贴,但凡有经过或是走入教室的学生,只要一抬头就能够看到目标,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在班级中对这种无形教育力量的默默的推动,能够使目标深深的刻入学生的心理。

2.充分的利用黑板报以及公告栏进行宣传

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美好愿望,教师可以将黑板报作为一个舞台,供学生施展自身的才华。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参与板报设计,对自身的智慧才智进行充分的发挥,使教师空间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其次,在对公告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设计。偶尔可以让不同学科的课代表,对部分学习资料进行张贴,并且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更换。此外,教师可以将一些评论社会问题的热门文章,并且,还可以打印一些能够打动自己的文章,在布告栏中进行粘贴,以此来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可以再光荣榜中对考试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名单,或是日常行为考核结果进行张贴,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清楚的了解自身的情况。

(二)重点内容建设

1.将选举权和品德考核权赋予学生

让学生进行选举,能够使学生的民主权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学生的自荐或是推荐行为,对班级委员会以及其他小干部成员进行民主的选举。班委会能够对各小组的组长,以及各学科的课代表进行评分、考核以及调整。此外,教师还可以由各组的小干部负责品德考核工作,将“笑脸”奖励给表现良好、进步较快的学生。并且,班长需要在每周进行总结,将“喜报”颁发给“笑脸”数量排名前十的学生。

2.由学生制定《班级考核细则》

教师可以让班委会负责对《班级考核细则》进行起草,组织学生进行公议,并且需要教师进行签字,才能够产生效用。该细则从日常行为和言谈举止出发,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能够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奖惩。例如,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提前三个月进行,并且,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此过程的强化作用,并时刻对此期间的自己起到提醒作用,严格按照要求行事,可以不对违规的学生进行处罚,但是必须要尽快对其进行改正,并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存档,同时,还需要及时的对具有正面意义的典型事例进行表彰。在长期的养成教育下,能够有效的对班风进行改变。

(三)关键内容的建设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目前,随着学生在发展和学习方面所受到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导致“惟我中心”的思想成为了班级中的常态,无法在班级体内感受到应有的温暖,彼此之间也没有相互包容。想要使这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在班级内建设精神文化。

1.制定班歌。例如,可以在班会课上召开《让青春随音乐飞扬》的主题活动,以此来对班歌进行设计,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每组提出一首满意的歌曲,并将该歌曲背后的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为什么推荐进行介绍,最后由全班同学进行评选,将班歌定为支持率最高的《爱,因为在心中》,并且每次都需要在班会课开始前对其进行吟唱。学生通过班歌,能够获得更快、更加顺利的小学生涯,使其能够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教师需要善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捕捉,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对学生的教学,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充分的利用,使教学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以此来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转化。

2.利用各种形式开展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结果关系着学生心灵的感受,同时也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效果。因此,需要从多样性以及开放性的角度出发,对班会进行召开。首先,需要结合鼓舞和鞭策。班会课能够对学生起到鼓舞和鞭策的作用。例如,教师在班级体获得先进奖后,召开班会,组织学生对“问题发现会”进行讨论,将自身工作的评价权交给学生,以此来对自身的缺陷加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发言,能够形成统一的认识,以此来使班级体受到的先进荣誉,能够对班级的不足起到提醒的作用。其次,联系生活和学科。在对班会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生活作为重点,对活动方案进行设计。并且,可以通过活动与学科穿插进行的方式,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可以让学生对特定主题的课文进行阅读,然后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此来使学习和生活能够形成相互串联的关系,使學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在学生完成指定课文的学习后,可以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在班会课的主题活动中对有关的感想进行演说。

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从全面的角度出发,使学生通过班级文化氛围的影响,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时间下去,其价值观能够与班级文化相适应,以此来使学生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化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吕铎.德育无痕,润物无声——浅谈特色班级文化建设[J].新课程·下旬,2015(8).

[2]曹敏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班级文化建设在德育中的作用[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000(002):156-157.

[3]潘琦[1].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8,000(003):P.49-50.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