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对接好 群众致富快

2020-08-25 07:37刘朝荣
当代贵州 2020年21期
关键词:平塘县贵州大学黔南

刘朝荣

平塘县将“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转型升级,农民从单纯的种植和售卖环节转变到了农产品就近加工,还可以在家门口的加工厂里务工,实现了一块田有多重收入、一家人有多种渠道增收。

“校农结合”扶贫帮扶模式起源于平塘县,经多年的摸索和努力,平塘县已从“校农结合”帮扶模式转型升级到农产品深加工、贫困群众就近务工、一田多收的“乡厂校店”发展模式。

在全省“冲刺9 0天打赢歼灭战”的号角声中,平塘县借助“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多点开花,助力广大群众实现产业增收,不断增加“校农结合”惠及“三农”。

群众脱贫增收增添新动能

在通州镇金桥米业有限公司,几名工人正忙着接米、打包、装车。来往的货车将从农户家收来的稻谷运送到公司,又将提前加工包装好的成品米装车,准备输送到各学校和企业。

通州镇金桥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丽介绍,2018年以来,公司聚焦学校学生食堂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为贵州大学、黔南师院、县内学校及机关企业提供优质大米。并与贫困户签订订单,通过群众精心种植、公司收购加工、学校和企业消费购买的“校农结合”发展模式,全力保障群众的收益。

2017年初,平塘县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协作,在卡蒲毛南族乡总结探索出了“公司+农户(贫困户)+合作社+营养厨房”的“校农结合”新模式,在省内率先实现当地农副产品解决当地中小学、幼儿园、初高中学生营养餐食材全覆盖配送。同时,依托县营养餐配送中心,让贫困户实现一人稳定就业、保障一家脱贫的目标,用“校农结合”的“菜篮子”驱动脱贫攻坚的“车轮子”。

“做法很好,要大力宣传推广,对产销对接中存在的问题,要引起农业部门和县乡政府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主动破解难题。”2017年4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实施“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情况汇报》上作出了重要批示。

一时间,平塘县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共同探索出的“校农结合”精准扶贫新模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成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热词。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指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发源于平塘的“公司+农户(贫困户)+合作社+营养厨房”的“校农结合”新模式不断得到升级和提升。一条以“校农结合”为载体、通过“乡厂校店”拓展,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农业“接二连三”精准扶贫新模式在平塘大地逐步形成。

“乡厂校店”优化产销对接模式

近年来,平塘县针对高校“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模式中凸显的农产品配送价差,学校供应农产品品种繁多、单一数量少、季节性强,“校农结合”基地农产品“新卖难”等问题,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共同探讨,着力精准衔接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以“乡厂”为基础,“校店”为媒介,以群众致富为目标的“乡厂校店”联合发展持续稳定助民增收机制在平塘孕育而生。

以卡蒲毛南族乡为例,为解决卡蒲毛南族乡农副产品量小、品质不佳等问题,平塘县委、县政府组织在该乡新关村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根据学校订单组织生产,解决了群众盲目种植问题。群众从“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转变,开始形成市场经济的意识。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发展,“校农结合”示范基地从新关村覆盖至全乡5个村,辣椒、白菜、莴笋等经济作物逐渐取代原来的玉米、黄豆等粮食作物,逐步形成了“一长两短”产业布局。

而在大塘镇,纯净水加工厂、棉被加工厂、生猪养殖基地等分散在各个村。在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的帮扶下,当地群众不仅免费领到鹅苗,实现养殖增收,部分群众还在帮扶部门的引导下,顺利进入工厂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贵州大学派驻大塘镇工作人员徐进介绍,贵州大学通过订单式向大塘本地矿泉水厂采购用水,这样的模式既解决了学校用水需求,同时又帮助企业发展。企业得到发展之后,就把更多的利益分配到贫困户身上,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如今,平塘县“校农结合”已经向“乡厂校店”转型升级,农民从单纯的种植和售卖环节转变到了农产品就近加工,可以在家门口的加工厂里务工,实现了一块田有多重收入、一家人有多种渠道实现增收。

平塘县“校农结合”蔬菜种植基地。(刘朝荣 摄)

“实体运营”+“互联网+”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面

“校农结合”发展模式在助力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地方与学校单纯的种植与销售的合作,到后来向“乡厂校店”转型发展。如今,平塘县在建成“乡厂”18家、开办“校店”15家的基础上,在市场需求推动下,“乡厂校店”产品销售已由收购向实体运营、“互联网+”转变。

平塘县委、县政府积极与相关高校进行合作,研发了关于“校农结合”农产品销售的App软件,引入9家电商平台入驻,“校农结合”农产品销售实现了线上下单、线下配送采购,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与此同时,积极与相关企业洽谈磋商合作,努力实现“校农结合”基地农产品黔货出山。自推广“校农结合”扶贫模式以来,“校农结合”农产品销售额达8403.82万元,累计带动106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据平塘县校农对接供销有限公司负责人付云巧介绍,2019年,仅在网上下单购买产自平塘县的茶叶、大米、食用菌、百香果等农产品的总额度超过200多万元。今年以来,受到疫情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从该公司链接平台下单购买产自平塘的农产品总额在35万元左右。

实践证明,“校农结合”不是简单的农产品买卖,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举措,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保障学校食堂供给一仗双赢的有效抓手。当前,平塘县紧紧围绕“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部署要求,以“校农结合”为引领和突破,创新“乡厂校店”联动扶贫机制,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加速产业发展带民致富,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新未来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平塘县贵州大学黔南
绿色贵州引客来
谢以家绘画作品欣赏
平塘县老干部宣讲团到县第二中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
档案见证贵州大学百年文脉
山水黔南
平塘县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老干部意见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百年贵大生生不息
平塘县委离退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
黔南:残疾人同步小康创业就业行动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