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文化的境外活态传播

2020-08-25 01:57王姝媛
歌海 2020年4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

王姝媛

[摘    要]节气文化以节日习俗、文学艺术等活态传承样式流传至今。而这一活态传承方式也逐步影响到了节气文化的对外传播中,传播主体沿用节日习俗,初步实现了以原有活态样式为主的对外传播,而后结合时代需求、当地文化对节气文化原有的内容、形式进行了活态性的创新和深化。在这一系列的传播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活态传播样式。在活态传承基础上繁衍而出的活态传播,为当下文化对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在借鉴活态传播方式中,加强文化认同,落地活态传承,树立明星符号,拓宽传播途径,重塑文化故事,提倡人人传播。

[关键词]节气文化;活态传播;活态传承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中国作为拥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大国,其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独特性成为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势所在。但如何扩大文化对外传播范围,增强传播影响,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传播样态、传播途径是关键。在文化信息丰富的当下,以往传播中所使用的固化方式吸引力和传播力不足。在此情境下找寻一种新的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是文化成功走出去的首要步骤。当下节气文化在马来西亚地区传播过程中依托节日习俗、文学艺术等活态形式所形成的活态传播方式,则为当下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开辟了一扇明窗。

本文以二十四节气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为例,具体分析节气文化对外活态传播的样态、现状以及活态传播的影响,为今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可借鉴的样式。

一、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样态

活态传播与活态传承一脉相承。因此在深入探讨活态传播之前,有必要对活态传承进行梳理。活态传承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民众集体创作, 在民众中世代传承, 为民众所享受, 是至今还在民众中流传的‘活态文化”。活态传承方式因生存于民众生活中,因此其生命周期更长久,存在方式更鲜活,传承本质更纯粹。节气文化活态传承的具体形态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节日民俗中盛大的节庆、祭祀活动,另一方面是艺术文学形态,包括音乐、歌谣、谚语、舞蹈等。

(一)节日民俗形态

二十四節气作为农业生产的时间指南,其中部分重大的节气被直接转变成节日。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清明、冬至,另一部分则由“交节”?譹?訛转变为节日,形成符合气候和物候特征的习俗。以立夏时节的饮食习俗为例,立夏气温逐渐升高,“江苏望亭有立夏日吃甜酒酿,尝三鲜 (蚕豆、苋菜、蒜苗),吃咸鸭蛋和立夏饼的习俗”。但无论是盛大的节日还是交节的习俗都是二十四节气具体的活态体现,也正是这些习俗节日才得以让我们在当下真实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魅力。

(二)文学艺术形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囊括了二十节气中的每一个节点,押韵顺口的歌谣使二十四节气广泛流传。以二十四节气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学形式是活态传播的另一种具体形态。除此之外,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形式还包括谚语和民间传说。例如“春打六九头”告诉人们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天;“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谚语告知农人雨水增多,是开始耕作的时间了。二十四节气谚语以便于记忆、生动有趣的语言指导着古人的农业、饮食、医药,囊括着物候和气候的变化,总结着人们的生活生产经验。除谚语之外,神话故事也是节气文化活态展现的形式之一。谚语更多总结着古人农作的经验,而神话则娓娓道来向后人讲述节气的神秘来源。例如芒种时节,关公降龙保护人间风调雨顺的神话传说,既将芒种节气的特征通过故事表述出来,又融入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愿望。而对于当下,神话故事则成为人们了解节气文化的新途径,增加了节气文化的趣味性。

在艺术形态方面,表现二十四节气的艺术形式有歌曲、舞蹈等。北京现代舞团创作的舞剧《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重现四季轮回,揭示了天地神人间的哲学境界。此外二十四节气还被编入了东北二人转中,向大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魅力。

如果说节庆文化的活态传播样式增加了二十四节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那文学艺术形式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整体概括和提炼。两类活态形式使二十四节气逐渐丰满,也正是在多种活态传承的样式下二十四节气才得以传承至今。

二、马来西亚活态传播现状

活态传播是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以人为中心,通过节庆祭祀、艺术创作、宗教信仰以及口述等途径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区别于博物馆式的文化保护,更注重文化传承中的活性和动态。节气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也正是通过节日习俗、艺术创作、思想信仰这三类活态方式进行的。

(一)原型传播——节日习俗

马来西亚作为历史上就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国家,早期部分中国人因战争、政治、贸易等原因迁往马来西亚生活,二十四节气也正是在华人的迁徙中被带入马来西亚的。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框架,而马来西亚与中国的气候、物候有较大区别,显然二十四节气传播并非通过指导农业生产,而是通过节日习俗而进行的初步传播。

1. 清明

清明节在马来西亚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马来西亚半岛马六甲,当地华人三宝山义冢建有宝山亭福德祠,现存有《建造祀坛功德碑》,保留着南洋地区有文字可循以来的最早清明节记录。”这足以说明,移居东南亚的华人仍然延续着清明节扫墓祭拜的习俗。且祭拜的方式也与中国传统大致相同,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祭拜用的纸扎金银元宝、供品等。祭拜之前会将祖先坟墓周边打扫干净、拔去杂草,然后奉上准备好的供品,点燃纸钱,再按照辈分的高低依次跪拜。此外“马来西亚华人的墓碑碑文都会完整交代阴宅主人的姓名、祖籍、身份、子孙、安葬日期,墓碑的高和宽、字体的尺寸大小,也受到传统信仰以丁兰尺订吉凶的限制。”除了每家每户独自祭祖,马来西亚当地社团还会组织集体春祭。在祠堂念诵祭文祭拜先人,还要敲着铜锣打着鼓,抬着烧猪等祭品上山拜祭总坟。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
艺术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实践探讨
以“非遗”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蒙古族音乐活态传承之衍变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青林寺谜语的活态性特征及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