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技出版的开放评审综述

2020-08-25 07:45王嘉昀
出版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综述

王嘉昀

[摘 要] 基于開放评审中外文献综述开放评审起源、定义、特点、必要性和争议等基本内涵。结合国内外开放评审实践和实施效果研究提出3个实施难点,即理论框架与实施规则未定,组织策划多样;参与者积极性有待激励和提高;评审效果和质量监控难以把握。提出3点策略,即深化理念发展,强化技术支持;完善评价体系,激励参与热情;根据学科和期刊实际,探索融合评审之道。

[关键词] 开放评审 科学传播 开放科学 综述

[中图分类号] G2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0) 04-0095-10

A Review of Open Revie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Wang Jiay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origin,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necessity and controversy of open review. Also, recent practice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s researches were listed and discussed. Then three challenges were raised as the in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diverse organization plans; low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and the evaluation effect and quality control were difficult to grasp. Finally, this research put forward three strategies as deepened the open science theories and enhanced the technologies; improv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imulated participants enthusiasm and explored ways of integration based on subject realities.

[Key words] Open review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Open science Review

1 引 言

2018年9月,审稿人贡献认证平台(Publons)首次发布全球规模最大的同行评审调查报告《全球同行评审现状报告》(Global State of Peer Review)。数据显示,26岁以下的受访者中,约40%的研究者愿意接受公开作者、评审者和评审结果报告的开放评审方式;该意愿虽随受访者年龄增长而降低,但在56—65岁年龄段中仍有22.3%的受访者愿意接受开放评审[1]。2019年1月,在由来自欧美学界和业界的12位专家组成的咨询团向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递交的《学术出版与学术交流的未来》(Future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报告中提到,同行评审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和实现完全透明、公平、避免偏见或利益冲突的学术评价机制与学术交流环境。在理想状态下,认证(Certification)和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将依赖完全透明的同行评审程序[2]。

开放评审倡导评审过程透明化以及评审对象和内容的开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开放科学理念的普及,开放评审呼声和认知度不断提升。不少学者、学术出版商和学术出版服务商对此积极进行学术探索与尝试,为开放评审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经验。从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我国对开放评审的讨论颇多,但主要停留在理念传播和国外实践案例介绍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实践活动梳理和深度探讨。因此本研究拟对现有国内外开放评审研究成果和实践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梳理开放评审发展的起源、定义与特点,从纵向和横向描绘开放评审发展现状,总结当前研究和实践进展、实施困难及对策,推进我国学界和业界同仁对开放评审的认知与思考,促进国内开放评审和开放科学实践的进展。

2 开放评审的起源、定义与特点

开放评审发展源于追求评审过程的公平与高效,以及对开放的科学精神和伦理的向往。目前,开放评审的理论内涵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之一。因此,本部分通过对开放评审的起源、定义和特点进行阐述和整理,以期对当前开放评审理论内涵发展进行整体把握。

2.1 认知起源

开放同行评议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阿姆斯特朗(J. Scott Armstrong)在其“作者解决方案”(Authors Formula)中提出开放评审能使评审更加公平高效,且能有效促进学术交流、稿件修改及其质量提升[3]。麦克·麦吉佛(Michael McGiffert)认为“评审者应自由决定是否将身份向作者公开” [4]。1998年,戴维·雷斯尼克(David Resnik)在《科学伦理》(The ethics of science)中强调“科学的同行评议取决于公开性”[5]。可见,从20世纪末起已有学者从评审者权利和科学伦理角度关注和探讨同行评审活动中的社会关系以及其对科学发展的价值,动摇了传统同行评审隐藏评审者身份的主流惯性思维。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评审的兴起,英国学者塔玛拉·萨姆纳(Tamara Sumner)和西蒙·白金汉(Simon Buckingham Shum)[6]提出同行评审的本质是一个争议的过程,核心目的是对科学知识和成果进行论证。传统匿名评审和纸质环境下,评审者的问题无法解答,作者无法辩驳,同行评审只是一个虚构的辩论过程;而互联网与电子媒介打破了传统评审的局限。当前,开放科学理念被广泛接纳,其核心理念在于科学知识从构想到出版全过程的开放与共享[7][8],包括开放存取、开放评审、开放数据等[9]。其中,学术界对开放存取、开放数据等已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并签署了相关协议。但对开放评审,从基本思路、概念到实践方式,大家议论纷纭。

2.2 定 义

当前,开放评审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开放评审”概念模棱两可[10][11][12]。广义而言,开放评审是指在同行评审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同时披露作者和评审者身份的学术评审机制[13]。但在开放评审体系中,对同行的来源与评审权限[14] ,评审步骤、方式、规则以及在出版环节中的位置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15],因此难以对开放评审进行准确定义。对此,德国学者罗斯·海洛尔(Ross-Hellauer)对包含“开放同行评审” “开放评审”定义的文献进行梳理,创建了一个包含122个定义的语料库。通过系统分析,发现目前“开放评审”至少有22种不同定义,其中主要包含“开放身份”(Open Identifies)、“开放报告”(Open Reports)、“开放参与”(Open Participation)、“开放交流”(Open Interaction)、“开放评审前手稿”(Open pre-review Manuscription)、“开放终稿评审意见”(Open Final-version Commenting),以及“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7个主要性状。其中,“开放身份”“开放报告”在95%的定义中同时或单独出现。在数值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罗斯提出,开放评审涵盖广泛,是包含多种方式并可以根据开放科学目的进行调整的同行评审模型的统称,其中包括公开审稿人和作者的身份,发布审阅报告以及促进更多用户参与同行评审过程等具体要素[16]。

罗斯·海洛尔对开放评审的系统性综述和分析具有较强综合性、代表性和科学性,在开放评审平台F1000上获得专家的普遍认可,因此本文将他的定义作为主要参考。相较于传统概念、规则和框架清晰的匿名评审,开放评审概念已从一种具体操作规则的描述,转变为一系列行为和环节的集合,并随时可根据出版商或期刊不同实践需要进行调整。在保持评审公开、透明和尽可能科学的前提下,这为出版商或期刊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提供了可能;同时,开放评审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兼容性为互联网时代同行评审发展提供了广泛空间。

2.3 特 点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开放评审特点的分析主要从参与者角色变化以及同行评审功能转移的视角展开。

首先,同行的概念和群体被重新定义和定位,同行的功能被扩充[17]。网络时代,同行不仅是指具有相应职称和等级的专业人士[18];其身份、职务和等级范围已扩大,且部分私下交流和讨论也已转移至线上并被收集、整理和记录。此外,同行的评论及其和作者的互动也成为学术知识输出;同行一定意义上也成为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环境下,未来学术出版将往“群体智慧”方向转变[19],同行概念的扩充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20][21]。

其次,从现有实践来看,开放评审强调编辑作为组织者和中间人的重要性[22],并加强了编辑问责制[23]。在开放评审中,编辑中介[24]和调解作用突出,如在开放存取出版商Frontiers和eLife旗下的开放存取期刊,编辑需要主持评审人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随时协调对话中产生的问题,甚至引导对话向达成一致的方向发展[25]。此外,有研究指出,编辑在决策过程中易受到作者和评审人学术声誉影响[26]。开放评审减轻了编辑寻找合适评审人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编辑对稿件、审稿参与者的价值判断及影响。但是,在与作者和评审人的互动过程中,编辑的责任划分更为明确:一方面去组织、协调和统筹作用加强;另一方面,编辑须承担起支持和保护开放评审透明性、公正性等重要职责。

再次,作者作为研究的创造者和执行者,应参与到对稿件的讨论中,对科学研究和成果进行解释、说明。在匿名评审中,作者脱离了评价对话的主要时间阶段——该阶段成为评审者和编辑之间的“私密讨论(Backchannel Discussion)”[27],作者話语权受限,部分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评审结果[28]。在开放评审过程中,作者可即时对评论和问题进行回答和解释,减少评审人误判[29]。

最后,同行评审的功能从“评”向“审”偏移,强调讨论过程及其价值和效果。不论在匿名评审或开放评审中,同行都承担着判断和促进学术成果修改、完善的责任;但由于不同评审方式的流程和规则不同,其功能发挥带有一定倾向性。在匿名评审中,同行与作者的单向交流往往局限于同行的最终意见;因此,匿名评审强调同行的评判功能和评审结果,即判断学术成果是否符合出版条件[30]。开放评审中,判断结果可以根据作者的修改和回复而调整,同行功能转向强调对稿件内容和改进方法进行探讨,并引导或尽可能辅助作者完善稿件。

3 开放评审的实施意义与争议分析

当前 ,业界和学界已从不同角度,围绕“采取开放评审的意义及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争议”问题展开讨论。

3.1 实施意义

开放评审一定程度上可改善传统匿名评审效率低、时间长、评审中存在偏见与歧视等弊病,促进知识成果传播。开放评审使审稿人的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如此审稿人的意见观点可被公众听取、讨论。这一方面强化了激励机制,增加评审人在领域内乃至公众中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审稿人的积极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强化了审稿人问责制[31][32],公开署名评审意见可增强评审者的责任意识,减少“大学科,小同行”、偏见、不合理判断及盗用成果[33]。此外,开放评审意见可以促进作者修改稿件,在部分实践中也可作为稿件转投的重要参考,节约再次评审的时间与精力[34],加快学术成果出版速度[35]。

开放评审将处于“黑匣子”中的同行评审透明化[36],减少“掠夺性期刊”滋生的可能性[37]。开放获取背景下的“掠夺性期刊”假称对文本进行同行评审[38],借助”作者付费出版”规则[39],收取高额文本处理费用(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PC),不少作者深受其害。开放评审意味着将学术出版中的评审过程曝光于公众视野之下;这可以约束和规范期刊学术出版流程。

开放评审还能够扩大受益者范围,惠及读者、学生等科学交流参与者[40]。传统同行评审过程中产生的学术对话与交流仅对编辑、评审人与作者可见;学术信息闭塞,学术价值创新传播和辐射的范围有限。开放评审有助于学生、读者以及青年研究人员了解同行评审过程[41],参与同行评审和学术交流,提升评审能力 [42]。同行和作者交流产生的大量信息交融,有助于促进读者对该领域信息和文本的理解[43]。

从科学伦理与知识社会秩序、规范和决策机制角度看,开放性是科学伦理学的重要方面[44],也是公众参与科学发展和学术“民主”进程的内在要求。在匿名评审中,同行被认为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关键人物 [45][46]和科学领域客观判断和共识的象征。因此在众多理想化模型中,同行评审为知识社区的自我调节提供了“制度化的警惕系统”[47]。这是一种不断发展、有规范限度且具有社会性的怀疑系统[48],用以尽可能减少科学发展因个人和社会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偏颇。开放评审是对该怀疑系统的组织和功能的增强,可促进多维、多学科视角下对科学质量的把控与检验。评审和决策权被赋予公开评审人,但监督系统的整体运营由编辑统筹,以促进学术民主进程的灵活发展。

3.2 争议分析

现有对实施开放评审的争议,主要围绕评审方式选择的复杂性、实施有效性以及归档问题展开。

发展复杂性的争议。同行评审的选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开放评审在不同期刊、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领域中的认知度和适用性存在较大差别[49],且短期内无法消除[50]。因此即便开放同行评审为促进更加开放的科学交流提供思路,但其实施的前提、发展方向和路径需要进行分类讨论。正如《连线》(Wired)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开放评审开创了科学交流新时代,但不适用于所有期刊。它适用于在线出版或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在该环境中,出版商声誉仅是读者阅读选择的决定新因素之一[51];因此每篇论文都是平等竞争,被尽可能多的评审进行评价和筛选”。同行评审形式并不是单向线性发展的,期刊需根据所在市场的“游戏”规则以及本身目标定位,选择合适的评审方式。这也必然导致同行评审形式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实施有效性的争议。开放评审虽能消除一部分偏见,但会产生因私人感情、阶层和等级等因素而导致的“不敢言”现象。研究表明,青年科研人员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对年长的或级别、资历更高、更老的科研人员的成果进行评判或批评[52][53]。而在某些极为专业的领域和学科中,同行数量可能很少。作者与评审人可能存在线下工作互动,或在职称、资历等方面同级;因此,双方交流的顾虑或情绪因素[54][55]可能导致评审结果“鱼龙混杂”。如此,不仅对稿件的提升作用有限,且无助于编辑进行发表决策,因而将影响其工作效率[56][57]。

归档选择性的争议。开放评审后,归档问题引发争议。匿名同行评审的出版流程中,只有通过同行评审并被期刊录用的稿件,终稿才能发表和归档。但在开放评审中,预印本或论文往往经过修改存有多个版本。因此,相关数据库和期刊进行归档时可能产生混淆。读者或其他科研人员在进行引用或产生首发争议时,版本问题也将引发争议和不便[58]。此外,随着预印本平台的应用和推广,“已发表”状态的描述和条件需要被重新定义和讨论[59]。

4 开放评审实践与效果

当前,国内外均已累积一定开放评审实践经验,且已有研究通过实验、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从评审内容质量、编辑及读者对开放评审态度等角度对开放评审实践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这为丰富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研究,检验评审效果提供了依据。

4.1 国内外开放评审实践

国外开放评审的实践雏形始于1959年《当代人类学》(Current Anthropology)[60]。该刊采用开放同行评论(Open Peer Commentary)的做法,编辑初审后将论文发送给50位评审人,评审人意见与文章同时出版[61]。1996年,塔玛拉·萨姆纳(Tamara Sumner)和西蒙·白金漢(Simon Buckingham Shum)为期刊《教育互动媒体杂志》(Journal for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JIME)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开放评审系统。同时出现的还有《澳大利亚护理教育电子杂志》(Australian Electronic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社会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Sociology)等。这类期刊的评审意见和各阶段修改版本均在网络平台展现。但该时期,仅有个别期刊尝试开放评审,未出现体系化和规范化的实践。

1999年,现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全球著名开放存取出版商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BMC)开始采用开放评审。目前所有BMC系列的医学期刊及部分其他期刊,总计超过60种实行开放评审[62]。此外,国外多家出版商或学术服务组织主动参与开放评审进程,如1964年创立并在2009年开始推广和使用开放评审的欧洲生物学学术服务组织兼出版商EMBO。目前95%发表于EMBO旗下期刊的学术成果均采用开放评审[63]。新兴学术出版商Elife [64]和PeerJ [65]的开放评审,通过建立学者交流平台,鼓励学者互评互助,在保证学术成果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学术成果出版与科学创新。此外,BMJ Open,Plos One,Nature Communication等知名开放存取期刊均不同程度地采用开放评审。

国内较为熟知的开放评审实践如《心理学报》《中国科学数据》等。自2014年起,《心理学报》开始试行开放评审[66]。该刊每篇发表的文章后附带“审稿意见”链接,供读者阅读和学习。《中国科学数据》创刊于2015年,是目前中国唯一专门面向多学科领域科学数据出版的学术期刊。针对数据出版,该刊采用数据审核专员、专家评审与开放公众评议“三步走”的评审方式和流程,确保出版的数据质量达到可获取、可理解、可评估、可利用的标准。论文出版则采用编辑初审、同行评审、开放评审以及终审等流程,并严格控制每一审稿阶段的时间。《心理学报》《中国科学数据》都采用介于匿名评审和开放评审之间的评审方式,兼顾优势,规避劣势。从当前实践来看,运行顺利,收效颇丰。

除期刊外,预印(pre-print)平台是开放评审的重要实践场所。1991年,现由康奈尔大学管理的arXiv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成立。2018年,arXiv出版150万余种电子出版物(e-print),涉及物理、数学、经济、计算机等多种学科[67]。随着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扩大,物理学领域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仅在arXiv发表;甚至有学者认为arXiv实际上已取代正式期刊,成为物理学某些领域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68]。201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印本平台(http : // chinaxiv. org /)上线,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发布13848篇科技论文。从科学交流组织样态与传播结构来看,预印本平台打破传统学术出版的权力分配方式,缩短了信息加工和审查环节,可加快学术生态圈信息传播速率[69]。

综合而言,国外对开放评审的探索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物理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开放评审为相关领域学术讨论和评审提供了便利平台,能够促进科研信息和成果共享。国内开放评审期刊较少,还处于经验累积阶段;虽初见成效,但多数期刊仍处于观望状态。

4.2 实践效果研究

目前对开放评审实践效果的研究有限,且相关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较为相似,即通过随机控制实验、案例与追踪试验,比较和分析不同评审方式的实施效果以及相关参与主体对开放评审的态度。

不同类型同行评审对比——随机控制实验。随机控制实验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被普遍用于比较不同类型同行评审质量、实践效果和测量作者、评审人对不同类型同行评审的态度。随机控制实验指通过对一定时期或一定期刊的文献进行随机抽样,采用不同评审方式进行评审以设置对照实验,让两名及两名以上编辑对不同评审方式的评审报告进行打分以测量质量差异;并通过问卷调查探究评审人、作者对不同评审方式的态度。结果显示,开放评审和匿名评审在评审报告质量、评审人时间消耗和评审结果对论文改进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别[70][71][72]。但不同实验中,作者、评审人对不同评审方式的倾向性不同,大多数被试作者支持开放评审,评审者倾向于双盲评审。此外最近一次的研究表明,愿意署名的评审者占比增加,且这类评审人的评审质量普遍较高[73][74][75]。

案例与追踪试验研究。2006年《自然》杂志(Nature)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开放评审试验。参与试验的编辑认为虽不少潜在评论者认为“开放评审”有一定理论意义,但是实际上作者和评审人参与积极性较低,且评论多为一般性意见,对编辑进行发表的决策作用有限[76]。同年,自然网站发布《大气化学与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杂志关于“两段式”同行评审试验的结果报告。“两段式”同行评审指稿件需经由指定审稿人审稿和开放评审,通过后的稿件可正式发表。数据显示,公众评审对提升稿件质量具有显著作用。该刊拒稿率低于20%,但在3年间其影响因子在国际科学索引(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Index,ISI)中的气象与大气科学及环境科学领域已攀升至第12位(共169本期刊)[77]。2013年,有学者采用对比方法将两本在主题、出版年份、影响因子、2010—2011年总发文量极为相似但评审模式不同的生物学期刊进行比较,证实采用开放评审的期刊《BMC传染病》(BMC Infectious Disease)在稿件录取率和审稿质量方面都略高于采用单盲评审的期刊《BMC微生物学》(BMC Microbilogy)[78]。2016年9—10月,欧盟开放科学计划OpenAIRE对3062名编辑、作者和审阅者进行在线调查,了解其对开放评审的态度。结果显示,四分之三(76.2%)的受訪者表示曾以作者、审稿人或编辑身份参与开放评审,绝大多数受访者支持开放评审成为主流学术实践[79]。

上述实践效果测量研究围绕编辑、作者、审稿人以及质量计量指标对开放评审的认可度、接受度和效果进行测量,或与匿名评审进行对比。纵向来看,开放评审的效果和优势逐步凸显,接受度和认可度有所提升。此外,从实施路径来看,新兴期刊可在创刊时直接采用完全的开放评审;而传统期刊进行开放评审试水时,通常可选择折中方式,将匿名评审与开放评审相结合,在控制审稿时间的前提下,最大化保证和提升稿件质量。

5 开放评审实施困难及对策

综上所述,开放评审实施仍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困境之中的应对之策却也可能为开放评审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5.1 实施难点

从实施过程来看,开放评审实施难点可从评审前的组织构建、评审中的参与实践以及评审后的效果检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理论框架与规则未定,组织策划形式多样。当前,开放评审的理论框架尚未定型;而且,由于不同学科科学交流的习惯具有特殊性和异质性[80],尚未形成统一的开放评审操作系统和运行规则。此外,实施开放评审前需综合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道德伦理、财务、利益冲突、数据存储等问题[81],及其对期刊内部组织结构、编辑人才队伍、专家资质和专家库建设以及学科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82]。从策划组织和技术操作层面来看,计划采用开放评审的期刊将面临巨大挑战。

参与者积极性有待激励和提高。从参与者角度而言,如何激励编辑、审稿人和作者参与开放评审也是实践难点之一。开放评审不仅考验编辑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对编辑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评审人认为,由于署名及报告对公众开放,评审者需要承受公众质疑和讨论压力;因此,评审者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评审和撰写报告,甚至会带来额外的工作量[83][84],从而可能导致评审人数量减少[85]。对作者而言,开放评审规则下,作者也需花费大量时间参与讨论;而且,公开评审中的负面评价或争议可能影响作者后期投稿[86]。

评审效果和质量监控难以把握。开放评审的参与率以及对科研论文质量提升的有效性难以把控,甚至影响编辑决策。开放评审的高透明度和公开性可能打击部分不愿意进行公开学术评判以及引发学术争议的作者和审稿人的参与积极性,或部分审稿人为维系一定“关系”而提出指导价值有限的评价[87]。因此,如何鼓励评审人和作者在公开环境下进行严谨发声和民主交流,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促进稿件质量提升,是任何时期开放评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5.2 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点困难,本文提出实施开放评审的应对之策如下。

深化理念发展,强化技术支持。从理念到技术,深化开放获取发展[88],支持开放评审平台运行[89]。开放获取运动是开放评审发展的重要思想推动力;深化开放理念在科学交流和学术出版领域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学科融合发展、知识生产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理念指导下,出版社或出版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需从技术层面加强期刊、预印本等相关平台投稿系统、交流和评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从技术层面保障开放评审的顺利和便利运行。

完善评价体系,激励参与热情,从多维角度完善科学评价体系。除出版物数量外,可将参与同行评审数量及产生的结果(如论文下载量、阅读量等)作为重要参考指标,通过积分或加权方式计入学术评价系统[90]。在开放评审中,为有效鼓励审稿人的参与积极性,并减少敷衍和无效评价,需对评审人资质进行审核[91],灵活设置入库规则和门槛,组建大学科范围内的专家库或智囊团。此外,设置相关评价指标或替代指标,量化评审效果,计入评审人的学术贡献。在保证评审质量和效果,激发评审人参与同行评审积极性,减轻编辑筛选工作负担的同时,吸引更多作者投稿和参与讨论。

基于学科实际,探索融合之道。尝试采用过渡或综合方式,结合期刊和学科特色,兼取开放评审和匿名评审二者优势,调整评审体系,规避初试开放评审可能出现的问题。匿名评审与开放评审各有优势和特色,转化和调整时可在考虑学科特色和期刊定位、目标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给予作者和评审人更多选择机会。此外,在实施同行评审过程中,也应注意对知识产权[92]、评审标准和规则等问题的考量,降低开放评审的消极影响。

6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全球范围内开放评审的推广和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从学术出版流程来看,目前同行评审理论研究根基未定,出版商、行业协会、学术组织、评审者和作者对开放评审态度暧昧;由于缺乏统一的框架、规则和标准,各方顾虑尚存。此外,开放科学背景下,科学交流和学术出版权力体系和组织构架发生迁移,部分概念需重新定义与明确。这给学术出版参与者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的制定者提出了新挑战。

从中外对比来看,国外对开放评审态度相对积极。政府、出版商、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学者从理念与行动上共同推动同行评审质量和效用提升,驱动开放科学发展。近年来,中国虽积极倡导开放科学理念,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政策机制和具体规则的支撑,出版界对开放评审仍处于观望状态;而且,由于来自应用和实践层面的实证数据匮乏,难以对其效果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测量和检验。因此,我国在此领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深度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刊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期刊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进期刊国际化进程,深刻调整科技期刊管理、运营与评价等机制,努力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当前,全球开放科学发展进程加快,科学交流和学术出版向着自由、平等和协作方向发展,这给中国期刊国际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发展契机。中国作为开放科学行动的积极参与者,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期刊国际化竞争与合作,在开放数据、开放评审、开放存取等具体环节借鉴和参考國外前沿实践和典型个案,思考和探索适合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并同世界一道尝试和探索期刊发展道路。

注 释

[1]Publons. Global State of Peer Review[R]. USA: PA, 2018

[2]Directorate-Genera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uropean Commission). Future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R]. Luxembourg, 2019

[3]Armstrong J. S. Barriers to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The authors formula[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982, 5(2): 197-199

[4]McGiffert M. Is Justice Blind-An Inquiry into Peer-Review[J]. Scholarly Publishing, 1988, 20(1):43-48

[5]Resnik D B. The Ethics of Science: An introduction[M]. Routledge, 2005: 58

[6]Sumner T, Shum B S. Open Peer Review & Argumentation: Loosening the Paper Chains on Journals[J/OL]. [2019-12-06]. http://www.ariadne.ac.uk/issue/5/jime/

[7]Nielsen M. Open Science[EB/OL]. [2019-12-06]. http://michaelnielsen.org/blog/open-science-2/

[35]Cope B, Kalantzis M. Signs of epistemic disruption: Transformations in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academic journal[J]. The future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2009: 13-61

[36]Pulverer B. A transparent black box[J]. The EMBO Journal, 2010, 29(23): 3891-3892

[37]Dobusch L, Heimst?dt M. Predatory publishing in management research: A call for open peer review[J]. Management Learning, 2019, 50(5): 607-619

[38]Berger M, Cirasella J. Beyond Bealls List: Better understanding predatory publishers[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2015, 76(3): 132-135

[39]Beall J. Dangerous predatory publishers threaten medical research[J].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 2016, 31(10): 1511-1513

[41]Nature. Opening up peer review[EB/OL]. [2019-12-0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6045-5

[42][63]Kie?ling T. A decade of transparent peer review[EB/OL]. [2019-12-06]. https://www.embo.org/news/articles/2019/a-decade-of-transparent-peer-review

[44]Peters M A. Open science, philosophy and peer review[J].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2014, 46(3): 215-219

[45]Knowledge P. An Essay Concerning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Science[J].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68

[46]Csiszar A. Peer review: Troubled from the start[EB/OL]. [2019-12-06]. https://www.nature.com/news/peer-review-troubled-from-the-start-1.19763

[47]Merton R K.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48]馬来平. 马来平论著选登:关于默顿科学规范的几个理论问题[EB/OL]. [2019-12-06]. http://www.rxgdyjy.sdu.edu.cn/info/1023/2881.htm

[49]Jackson C. Signing peer review can foster a positive spirit in the research community[EB/OL]. [2019-12-06]. https://asapbio.org/community-call-recap-transparency

[50][60]Walker R, Rocha-da-Silva P. Emerging trends in peer review—a survey[J].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5, 9: 169

[52][88][90]P?schl U. Interactive journal concept for improved scientific publish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J]. Learned Publishing, 2004, 17(2): 105-113

[53][57][72][75]Walsh E, Rooney M, Appleby L, et al. Open peer review: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0, 176(1): 47-51

[54]Blanes-i-Vidal J, Leaver C. Bias in open peer-review: evidence from the English superior courts[J]. 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2015, 31(3): 431-471

[55]Li D. Information, bias, and efficiency in expert evaluation: evidence from the nih[J]. Job market paper, 2012: 1-57

[56][58]Bingham C. Peer review on the Internet: a better class of conversation[J]. The Lancet, 1998, 351: S10-S14

[61]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BBS Editorial[EB/OL]. [2019-12-06]. https://www.southampton.ac.uk/~harnad/Temp/Kata/bbs.editorial.html

[62]BMC. Advancing peer review at BMC[EB/OL]. [2019-12-06]. https://www.biomedcentral.com/about/advancing-peer-review#models+of+peer+review

[64]eLife. About eLife[EB/OL]. [2019-12-06]. https://elifesciences.org/about

[65]PeerJ. High-quality peer review[EB/OL]. [2019-12-06]. https://peerj.com/benefits/peer-review-timeline/

[66]李金珍, 庄景春, 邱炳武. 《心理学报》开放性同行评审方式探索及初步成效[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2): 139-142

[67]Rieger O Y. arXiv Update - January 2019[EB/OL]. [2019-12-06]. https://confluence.cornell.edu/display/arxivpub/arXiv+Update+-+January+2019

[69]吴家睿. 学术交流的“破坏性创新”:预印本[EB/OL]. [2019-12-06]. http://zhishifenzi.com/depth/depth/4936.html

[70][73]Van Rooyen S, Godlee F, Evans S, et al. Effect of open peer review on quality of reviews and on reviewers  recommendations: a randomised trial[J]. BMJ, 1999, 318(7175): 23-27

[71][74][85]Vinther S, Nielsen O H, Rosenberg J, et al. Same review quality in open versus blinded peer review in" Ugeskrift for L?ger[J]. Dan Med J, 2012, 59(8): A4479

[76]Nature. Overview: Natures peer review trial[EB/OL]. [2019-12-06]. https://www.nature.com/nature/peerreview/debate/nature05535.html

[77]Nature. Systems: An open, two-stage peer-review journal[EB/OL]. [2019-12-06]. https://www.nature.com/nature/peerreview/debate/nature04988.html

[78]Kowalczuk M K, Dudbridge F, Nanda S,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reviewer reports from author-suggested reviewers and editor-suggested reviewers in journals operating on open or closed peer review models[J/OL]. [2019-12-06]. http://f1000.com/posters/browse/summary/1094564

[79]Ross-Hellauer T. Deppe A & Schmidt B. Survey on open peer review: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 amongst editors, authors and reviewers[J/OL]. [2019-12-06].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9311

[81]PLoS ONE. Editorial and peer review process[EB/OL]. [2019-12-06].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static/editorial-board

[82][92]孟美任, 張晓林. 中国科技期刊引入开放同行评议机制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2): 149-155

[83]Van Rooyen S, Delamothe T, Evans S J W. Effect on peer review of telling reviewers that their signed reviews might be posted on the web: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OL]. BMJ, 2010, 341: c5729[2019-12-06]. https://doi.org/10.1136/bmj.c5729

[84]Robertson P. Towards open refereeing[J]. New Scientist, 1976, 71(1014): 19

[89]周京艳, 黄裕荣, 刘如, 等. 智能集体评审的缘起和特征[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 29 (3): 231-236

[91]王立争. 完善学术期刊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几点思考[J]. 编辑之友, 2014 (11): 76-79

(收稿日期:2019-12-08)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科学传播视域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介呈现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科学传播视域下社交媒体中健康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