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六保”的农业基础

2020-08-25 01:58夏青
农经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猪粮食农业

夏青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人大、政协团组审议、讨论时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

“六稳”涵盖了我国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六保”是我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今年的国内经济工作着重强调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落实“六保”任务。

抓好农业生产,既是“六保”任务之一,也是“六保”的基础。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5月8日—10日在吉林省调研督导春耕和生猪生产工作时强调,要落实“六保”任务,抓紧抓实农业生产,全力以赴完成好稳定粮食生产和恢复生猪生产目标任务,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胡春华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六保”任务中处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必须坚决保障好。

2020年国内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201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涵盖了我国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之后多次强调。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受到抑制、投资活动放缓、外需显著萎缩,使得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放缓、财政收入下滑等问题凸显。关键节点上,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重申“六稳”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也就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会议还强调:我国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要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夯实农业基础。

参加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一致认为,“六保”和“六稳”是相辅相成的。“六保”的提出体现了经济运行的底线思维,相比“稳”,“保”强调的程度更深、力度更大,“六保”是做好“六稳”工作的抓手。“六保”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着眼于增长本身,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世界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同步深度下滑所带来的各种冲击、风险和问题而进行的布局。

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均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民以食为天,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是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国家的生命线。在疫情冲击之下,把老百姓的“饭碗”端稳端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疫情下的农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我国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底气。但与此同时,社会上轻视农业、忽视粮食安全的论调不时出现,有的认为我们粮食产多了,还有的认为不如到国际市场上去买粮等等。从去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到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多国纷纷囤粮,粮食安全问题成为衍生热点,为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粮食安全“警示课”。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认知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坚定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抓好粮食生产的决心,农业这块“压舱石”必须要夯实。

中国农业科学院6月3日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影响较小,主要是受运输、餐饮、纺织等相关产业的间接影响,农业的“压舱石”作用凸显。

《报告》称,进出口方面,我国农业-食物系统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相比其他行业较小,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进口占总需求的比重都低于5%。因此,即使进出口贸易不能完全恢复,农业-食物系统的就业也将基本接近正常。农业-食物系统包括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及与其产业链相關的中间投入品、储运销售、餐饮等行业。

《报告》同时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6.7亿吨,能够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显著的产出乘数效应,农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3.4个单位。因此,加快补齐农业短板,支持农业-食物系统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餐饮等受冲击较大行业的创新发展,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眼下,我国夏粮主要作物小麦正由南向北梯次进入集中收获期,从实打实收情况看,今年夏粮丰收在望。截至5月29日17时,全国收获小麦面积8090万亩,进度过两成,其中机收面积7661万亩,日机收面积1380万亩,当日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达20万台。其中四川、湖北麦收基本结束,河南、安徽收获进度近四成。据了解,今年麦收进度较往年提前2—3天,安徽、河南较往年同期多收一成以上。

为保夏粮颗粒归仓,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精心组织“三夏”机械化生产,毫不松懈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农机跨区作业这场硬仗,细化落实应急处置工作方案,确保夏收夏种夏管机具投入总量稳中有增、作业水平稳中有升、作业市场稳定有序,努力实现夏粮由“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到手”、将秋粮播在丰产期,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机械化支撑。

总体看,今年“三夏”农机总量投入充足、装备优化升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能力增强。全国将有1640万台各类农业机械和320万农机手投入今年“三夏”生产服务,“一条龙”开展小麦、油菜等作物抢收、秸秆处理、产地烘干作业及玉米、水稻、花生等作物抢种和植保作业,助推主产区夏收、夏种、夏管实现全程机械化。各地共组织调度65万台联合收割机参与夏收,同比增加1万台;其中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达到27.6万台,8公斤以上大喂入量机型占比达到7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预计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率、玉米机播率将分别达到96%、90%以上。

“六保”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四大部署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关系着国计民生。

在4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疫情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落实中央“六保”任务要求,农业农村部将统筹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进一步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三农”补短板等重点工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和超常规举措,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收。加强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抓好“一喷三防”,及时组织跨区机收,实现颗粒归仓,坚决打赢全年粮食丰收第一仗。着力恢复早稻生产,突出抓好东北春播,稳定夏播面积,强化病虫害防控和气象灾害防御,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二是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落实好养殖用地、环评、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年底生猪生产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继续抓好家禽、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副食品供给。

三是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恢复乡村休闲旅游业,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和规模,增加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加大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引导返乡留乡农民工创新创业,扩大技能培训规模,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农民工返岗复工工作,拓宽农民多元增收渠道。

四是加快“三农”领域补短板。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加强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重大现代化牵引性工程建设。组织各地加快储备建设一批投资额大、影响面广的大工程大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有效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5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回应社会关切时,用四句话给大家吃下“定心丸”:“粮食连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

韩长赋表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说明我们已经有了这个生产能力。现在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和小麦自给率达到100%,库存超过一年的产量,可以供全国人民吃一年。

韩长赋表示,今年中央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来稳定粮食生产,做到了防范疫情和春耕生产“两不误”。春播已经完成了九成,面积稳定并有所增加,预计在9.1亿亩以上。早稻今年增加了470万亩,总量达到7100万亩,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下一步,一是要加强防灾减灾,要防止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和气象灾害;二是要抓好政策落实,包括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并且及时收购,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三是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总之,今年粮食生产不会放松,要全力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实现小康之年粮食丰收。

韩长赋在回答关于猪肉价格下降、生猪生产供应形势的提问时,用两句话介绍了当前生猪生产供应的情况。

第一句是“当前生猪生产恢复势头不错,实现今年的生猪生产目标可以预期”。根据农业农村部生猪生产情况调度,从2019年10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止降回升,已经连续7个月恢复增长,到今年4月,比去年9月增长了18.7%;生猪存栏也连续三个月增长。按照这一增长势头,今年生猪生产有望恢复到基本接近常年水平。

第二句是“生猪生产完全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工作不会放松”。一是抓责任落实。农业农村部已经下达了各地生猪生产恢复的目标任务,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查,压实地方责任。二是抓政策扶持。中央出台了19条扶持生豬生产的政策,包括养猪用地政策、金融信贷政策、纠正不合理禁限养政策等,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是抓大带小。我国规模场饲养生猪占52.3%,中小户饲养占47.7%,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农户,共同补栏增养,同时提高防疫水平。四是抓非洲猪瘟防控。要继续严防严控,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在生猪饲养、调运、屠宰这些环节,全链条地防控监督。同时,农业农村部也在加快疫苗的攻关和研制。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近三个月全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生猪和猪肉价格连续14周下跌,30个监测省份猪肉价格均下降。全国猪肉批发均价已从2月中旬每公斤50元的阶段高点降至每公斤38元;全国猪肉零售均价比最高点下降近四分之一,每公斤降了约13元。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粮食稳产保供,是稳经济、稳全局的压舱石;“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是稳预期、稳民心的基本盘。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复杂局面下,尤其是在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阶段,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夯实粮食供给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余欣荣认为,我们既要有端稳自己饭碗的自信,也要始终树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紧迫意识。对此,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树牢忧患意识。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需要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落实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

二是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以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亿亩大豆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标准农田。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加快在生物种业、农机装备、农业数字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顺应市场需求。要把握好人民群众健康消费的新趋势,优化粮食品种结构,选择一些增产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市场有需求的杂粮品种,给予政策支持。持续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发展。

四是加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完善考核机制,优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提高考核的权威性。

五是深化农业对外合作。在不断夯实国内口粮绝对安全基础的同时,加快农业对外合作步伐,构建多元稳定农产品贸易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严之尧表示,建议从四个方面落实好“藏粮于地”的要求。

一是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目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人均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少、优质耕地分布不均衡、综合保护压力大等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落实好集约、节约的用地政策,少占或不占耕地,确保耕地保护国家战略始终不动摇。

二是要构建符合现代生产力水平的耕地产权制度。一家一户经营“一亩三分地”的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机械化、信息化时代的农业生产需要。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抓手,土地确权的方式要与其相适应。应因地制宜,推广“确权不确地”,这就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集约高效配置,可以将小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既能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资源,又能让农民获得工资和租金收入。

三是要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我国耕地零碎地块较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浪费情况较为严重。应深化增减挂钩政策,将空闲废弃的宅基地、砖瓦窑等进行复垦,如此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以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从而破解农村土地“用不上,用不好”的困境。

四是要保护地力。保护耕地的质量,与严守耕地红线同等重要。由于过去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存在耕地退化的情况,地力保护刻不容缓。既要在机制、政策、标准等方面加强研究,又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有机肥料的研发和应用水平,让地力保护政策落到实处。

作为一名土壤学家,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关注的话题之一。他建议,应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确保粮食安全底线。

关于《粮食法》的具体内容,周健民认为,这部法律应包括粮食生产与经营、粮食储备与调控、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粮食预警与应急、粮食安全意识与责任、粮食产业发展、法律责任等重要内容,强化对粮食安全的全过程管理。并且《粮食法》立法应加强和完善粮食领域立法,与国际惯例有效衔接,把行之有效的粮食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具备完备的法律规范去适应世贸规则。

此外,周健民建议,通过粮食立法建立以各级粮食主管部门为主体的行政监督检查体系,明确行政执法主体与粮食管理全过程相对应的监督检查执法权、行政强制执行权和行政处罚权,让“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

依靠科技稳定生猪产业

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呈全球流行态势,仅2018年就在25个国家发生6500多起非洲猪瘟疫情。

2018年8月,辽宁首次暴发非洲猪瘟疫情,其后逐步蔓延至全国。疫情引起大量生猪死亡或被扑杀。我国生猪产量2019年同比大幅下降,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非洲猪瘟是世界养猪业头号杀手,发病率和致死率可达100%。由于缺乏疫苗和药物,发生疫情只能采取扑杀生猪的手段防止疫病扩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要加快推进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尽早推广应用,以确保中国人能够安心吃上猪肉。

据悉,在农业农村部的部署安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兽医科技工作者以国际领先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策略,经过艰苦的科研攻关,创制了安全、有效的多基因联合缺失弱毒疫苗,实现了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从0到1,从无到有”的突破,并且初步破解了大规模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瓶颈。这为我国生猪养殖恢复、保障猪肉供应注入了信心。

鉴于目前我国生猪生产面临的巨大困难,以及疫苗研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陈化兰建议,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按照程序不减、标准不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优化该疫苗评价和评审的工作程序,加快推进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依靠科技恢复和稳定生猪产业。

推进养殖业现代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乔晓玲认为,2019年,我国生猪产能下降较快,除了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之外,有些地区扩大限养禁养区也是生猪生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长期稳定生猪生产的角度考虑,乔晓玲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依据限养禁养的环保要求,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划定限养禁养区的统一规范,为制定生猪产业规划和“省负总责”提供法定依据。

二是组織原生猪主产省、主销地等有关方面研究屠宰加工转移的实施方案和活猪调运的具体路径,为制订并实施生猪产业规划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奠定基础。

三是尽早制订发布全国生猪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各地确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中小散养户的布局。

四是着手组织建立全国畜禽原料及其产品统一调运系统,包括相关的病毒检测、洗消中心、全程追溯等,建立相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为全国城乡肉类市场保供稳价提供运输等物流技术支持。

五是建议发挥政府保供稳价的调控作用,组织重点保供企业对进口猪肉实行联合采购,调节和稳定猪肉市场价格。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在规模化养殖成为主流方式的背景下,金融支持也应改变过去小额补贴到户的方式,因时而变。刘永好建议:“可以重点支持在行业整合和保供任务中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规模化、现代化、环保型生猪养殖基地建设,以生猪养殖为核心,涵盖饲料、屠宰、中央厨房、食品深加工等环节在内的产业链建设,促进生猪产业投资与产能加速恢复。”

刘永好还表示,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地块分散的养猪用地既不利于生物安全防控,又增加了转运、洗消成本。因此,他建议:“政府可以加大养猪用地‘聚零为整的力度,适当推广聚落化养殖模式,并协助企业将零星地块整合成大型猪场用地,土地调规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变通灵活处理,以加快规模猪场的建设速度。”

补齐农村金融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表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是稳经济、稳全局的压舱石。周慕冰就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三农”配套支持政策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涉农信息共享。加强国家有关部委与金融机构共享信息,将农业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产业园区、重点涉农企业等名单及时提供给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精准性。同时,建议监管机构定期将即将出台的《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中涉及的指标数据提供给金融机构,以便及时对标查摆问题和弱项。

二是扩大部分惠农政策适用范围。建议将国家部委和省级政府确定的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统一纳入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名单。同时,建议将无还本续贷政策(当前只适用于扶贫小额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扩大到省级以上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企业。

三是对金融支持农产品稳产保供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建议在实施名单制管理的前提下,在风险拨备、风险容忍度、资本占用、考核评价等方面,对金融机构服务农产品稳产保供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服务的积极性。

四是推动农担公司与金融机构深化合作。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加强对农担公司的指导,对国家部委确定的支农再贷款、财政贴息、农产品稳产保供等重点客户,执行“见贷即保”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解学智就农发行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议财政部支持,梳理调整农发行现有业务分类,将农发行支持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稳产保供贷款纳入政策性贷款业务管理;二是人民银行给予必要的货币政策支持,适当降低农发行存款准备金率或给予再贷款支持,专项用于增加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中长期信贷投入;三是建议农业农村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允许农发行加入“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大力发展农业节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稳定粮食产量,离不开水利保障。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是造成粮食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委总工程师仲志余建议,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继续加大防洪、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引调水工程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大型灌区对粮食生产的贡献显著,据统计,我国万亩以上灌区7800处,有效灌溉面积5.03亿亩,粮食产量超过640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仲志余建议,继续加大投入,把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重点,做好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衔接,开展大中型灌区提档升级,大力开展农业节水,加快建设现代化灌区。

目前,我国灌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不少灌区难以开展正常的运行、维养、管理工作。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较慢,65%的灌区执行水价低于供水成本价的一半。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斗渠及以上用水计量率仅为30%,难以满足农业用水有效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需要。

仲志余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费用“两费”的财政补助,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强技术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大力推广先进灌溉制度、用水计量装置和信息化技术,提高灌区工程管理、用水调度、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和服务用水户水平;培育灌溉专业化服务队伍,实现灌区管理现代化。

统筹国内外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执行总裁蔡金钗介绍说,自复工以来,盼盼食品采购的国内农产品量价稳定,鸡蛋等部分农产品价格还有所下降。今年1月—4月,该公司销售额较去年同期有将近20%的增长。

针对部分进口农产品因疫情存在供应上的不确定性因素,蔡金釵建议,要积极引导企业从国内寻找优质农产品代替进口农产品。农业农村部可牵头建立大数据平台,充分挖掘国内农产品市场,为产地和企业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产销信息和服务。

农产品进口如果依赖某一两个地区,会面临较大市场风险。“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巴西、美国目前的疫情都很严重,时间持续太久可能会影响大豆供给。”蔡金钗认为,要尽快拓宽国际上农产品的进口渠道,加强国际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可以降低因疫情、贸易摩擦等带来的市场风险。

此外,蔡金钗还建议,加大力度扶持涉农企业直接投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直接投建农产品基地,可借助企业的资本和资源优势,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把现代化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生产中,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科技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

猜你喜欢
生猪粮食农业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