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煤矿浅埋上下煤层协调同采技术研究

2020-08-27 07:26冉星仕
煤炭工程 2020年8期
关键词:隆德采动测站

冉星仕

(神木县隆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榆林 719000)

随着我国西部浅埋矿区的持续开发,煤层群开采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改扩建或新建矿井为了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和提高经济效益,也开始设计采用多煤层同采,因此,煤层群协调开采技术越来越引起行业的重视。煤层群开采与单一煤层开采在矿压显现及岩层控制上具有差异性[1-6],当上下煤层间距较小时,上煤层开采导致底板破坏严重,增加下煤层岩层控制的难度;当两煤层同采错距较小时,围岩应力场相互叠加,产生应力集中区,不利于巷道维护和工作面煤壁的稳定性。浅埋煤层协调开采实践[7-12]表明,回采下部煤层时,上覆采空区遗留煤柱在底板形成应力集中,下煤层应力影响区内的顶板和煤层结构裂隙发育,极易发生冒顶、漏顶现象,甚至出现煤柱失稳破坏导致的下煤层顶板大面积突然垮落等现象,造成切顶压架事故,严重威胁工作面安全生产[13-15]。

隆德煤矿1-1煤、2-2煤同步开采,且2-2煤工作面推采速度较快,势必面临重叠开采问题,当上下煤层工作面回采间距减小至某一值后,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围岩应力状况将更加复杂,围岩控制难度加大,可能造成煤壁片帮漏顶、支架下缩量显著增加、巷道严重变形等问题,给矿井生产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而隆德煤矿尚缺乏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有必要基于隆德煤矿具体地质开采条件,对上下煤层协调同采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保障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

1 矿井概况

隆德煤矿目前主采1-1煤、2-2煤,其中,1-1煤可采厚度1.50~2.15m,平均1.73m,埋深为92.91~153.23m,平均129.04m;2-2煤可采厚度4.12~5.96m,平均4.89m,埋深为40.68~211.42m,平均162.27m。

1-1煤101综采工作面可采长度2529m,工作面长度288.9m。伪顶为厚度0~0.5m的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直接顶为厚度4.2~12.5m的细粒砂岩、粉砂岩;基本顶为厚度5.5~13m的细-中粒砂岩;底板为厚度为1.2~4.5m的粉砂岩、细粒砂岩。101工作面布置3条回采巷道,即辅运巷、主运巷和回风巷,工作面采用ZY10000/13/26D型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控顶。

2-2煤209工作面可采长度3477m,工作面宽度300m,伪顶为厚度0.2~0.5m的泥岩,直接顶为厚度2.4~5.6m的粉砂岩,基本顶为厚度7.3~14.8m的细砂岩、粉砂岩,底板为厚度8.2~14.3m的粉砂岩,209工作面同样布置3条回采巷道,采用ZY12000/25/50D型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控顶。101工作面与209工作面重叠,层间距平均54.16m。

2 上下煤层同采应力分布实测研究

2.1 CT探测2-2煤层工作面应力分布

2.1.1 探测方案

CT探测采用的设备为PASAT-M型便携式微震探测系统,探测方案包含2个测区,其中,测区1范围为209工作面煤壁前方200m实体煤,测区2范围为以正回采的1-1煤工作面为分界线,下方2-2煤工作面前后100m实体煤,如图1所示。激发端设计在工作面主运巷回采帮,激发端炮孔间距为10.0m,炮孔深度2.0m,每孔装药量约150g,共20组;接收端检波器设计安装在回风巷回采帮锚杆上,检波器间距18m,共12个。

图1 CT探测测区布置方案

2.1.2 探测结果分析

采用PASAT-RHA软件对探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知,第1测区在209工作面前方59.5m以外,无显著应力集中区,表明超前采动应力范围不大于59.5m;第2测区在工作面后方47.5m以外,211工作面应力开始升高,表明1-1煤采空区顶板开始垮落。

图2 PASAT测试扫描分析

2.2 钻孔应力计实测2-2煤层工作面应力分布

2.2.1 监测方案

通过安装钻孔应力计,实测1-1煤开采对下方2-2煤工作面的影响,共布置3组测站,如图3所示,测站1用于监测1-1煤回采对下方2-2煤工作面的采动应力影响特征,测站2、测站3用于监测2-2煤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分布特征。具体方案如下:

图3 各测站钻孔应力计布置(m)

1)测站1超前于1-1煤102工作面约600m,在209工作面辅运巷向211工作面实体煤帮安装钻孔应力计6部,孔深分别为9m、14m(各3组),间距5m。

2)测站2超前于209工作面约600m,从209工作面回风巷向实体煤帮安装钻孔应力计6部,钻孔深度分别为9m、14m(各3组),间距5m。

3)测站3超前于209工作面约600m,从209工作面主运巷向实体煤帮安装钻孔应力计4部,钻孔深度分别为9m、14m(各2组),间距5m。

2.2.2 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长期监测,采动应力分布特征见表1。分析表1可知,2-2煤工作面超前应力影响范围27.6~50.7m,平均40.8m,应力峰值在工作面前方6m,应力集中系数1.23。结合煤体承载性能与应力分布特征[16],超前应力可分为3个区域:①工作面前方0~6m,属于应力降低区;②工作面前方6~40.8m,属于应力升高区;③工作面前方40.8m以远,属于初始应力区。其中,测站1受侧向间距30m的209工作面和上覆间距54m的102工作面双重采动影响;由测站3典型钻孔应力曲线可知,采动应力曲线全过程基本保持恒定,即上覆1-1煤工作面回采对2-2煤工作面的影响不明显。

表1 各测站采动应力变化特征

3 上下煤层协调开采安全间距确定

上下煤层同采的安全间距确定由3部分组成:2-2煤工作面超前影响距离l1、一定的安全距离l2、1-1煤开采对2-2煤工作面的滞后影响距离l3。根据钻孔应力计及CT探测实测结果,并结合理论计算,综合确定上下煤层协调开采安全间距L。

3.1 钻孔应力计实测确定安全间距

1)209工作面回风巷超前应力影响范围27.6~50.7m,209主运巷超前应力影响范围37~43m,取大值50.7m。

2)一定的安全距离,取1.5~2.0倍周期来压步距,1-1煤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平均15.7m,安全距离取大值31.4m。

3)209工作面及上覆102工作面双重采动影响下,211工作面应力基本不发生变化,因此,1-1煤开采对2-2煤工作面的滞后影响距离取0。

从钻孔应力实测角度,隆德煤矿上下煤层同采安全间距L≥50.7+31.4+0=82.1m。

3.2 CT探测确定安全间距

根据CT探测结果,第1测区209工作面超前应力范围l1≤59.5m,第2测区1-1煤层开采对2-2煤工作面滞后影响距离l3≥47.5m,考虑一定的安全距离l2=31.4m,则从CT探测角度,隆德煤矿上下煤层同采安全间距L≥59.5+31.4+47.5=138.4m。

3.3 理论分析确定安全间距

根据隆德煤矿地表移动规律测试分析,2-2煤层工作面超前影响角为68.9°,按1-1煤与2-2煤层间距54.16m计算,得出2-2煤开采对1-1煤的水平影响距离为20.9m,如图4所示,同样考虑安全距离l2=31.4m,则从理论分析角度,隆德煤矿上下煤层同采安全间距L≥20.9+31.4=52.4m。

图4 2-2煤工作面开采岩层移动示意图

综合以上3种方法,为提高隆德煤矿上下煤层同采的安全性,合理安全间距取为138.4m。

4 上下煤层协调开采验证

由于隆德煤矿当前尚不具备现场实测验证条件,因此,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确定的协调开采安全间距进行验证。以209工作面切眼附近的BK4钻孔揭示的煤岩层为建模参数依据,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平面模型,分析不同开采间距对2-2煤工作面覆岩应力的影响特征。模型岩层岩性及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建立的平面模型尺寸:长×高=200m×113m,上覆厚度160m的基岩层和表土层采用均布载荷形式加载在模型上表面。模拟方案为先从左侧50m开始,开采上部1-1煤层,开挖长度400m;再从左侧50m开始,开采下部2-2煤层,分别开挖150m、200m、250m、300m、350m、400m,即滞后1-1煤工作面水平距离分别为250m、200m、150m、100m、50m、0m,分析对应的顶板应力变化特征。

表2 数值模拟岩层岩性及主要物理力学参数

滞后距离250m、200m、150m、100m、50m、0m所对应的顶板应力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通常顶板以弯拉破坏为主,本次以拉应力区表征顶板破坏发育范围。由图5可知,2-2煤工作面与1-1煤工作面水平间距由250m缩小至0m过程中,拉应力区在垂直方向上呈逐渐扩大趋势。水平间距250m至100m过程中,拉应力区没有发生贯通;水平间距50m至0m,拉应力区基本整体贯通2-2煤与1-1煤之间的岩层。2-2煤顶板拉应力发育高度如图6所示。水平间距250m至0m过程中,拉应力区发育长度在顶板垂直方向上有波动,但整体呈增大趋势,直至间距50m扩展至整个层间距。可见,为了2-2煤层安全开采,其工作面滞后1-1煤层工作面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上述确定的安全间距138.4m满足要求,且有较大的安全富余量。

图5 不同水平间距对应的顶板拉应力区

图6 顶板拉应力区高度统计

5 结 论

1)采用2种现场测试方法,研究了1-1煤与2-2煤开采相互影响关系,即CT探测得出了2-2煤工作面超前应力影响范围不大于59.5m,1-1煤推采47.5m采空区顶板开始垮落对2-2煤工作面应力产生影响;钻孔应力计实测得出了2-2煤工作面超前应力范围平均40.8m,应力峰值位于工作面前方6m,应力集中系数1.23,且2-2煤层回采基本不受间隔煤柱宽度20m的相邻工作面以及间隔顶板岩层厚度54m的1-1煤工作面开采影响。

2)通过CT探测、钻孔应力计实测以及理论计算3种方法,确定了隆德煤矿上下煤层协调开采合理安全间距为138.4m。

3)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安全间距下顶板拉应力区演化特征,得出了安全间距50m以内拉应力贯穿整个层间距,验证了隆德煤矿上下煤层协调开采安全间距138.4m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隆德采动测站
GNSS钟差估计中的两种测站选取策略分析
缓倾层状结构高陡采动斜坡变形特征研究
WiFi室内定位测站布设优化的DOP数值分析
福海水文站气象要素对比分析
康巴土司家族书写的历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为中心的考察
采动影响下浅埋输气管道与土体耦合作用机理
世界名校
中了美人计的海军陆战队队员
采动岩体渗流力学研究进展
采动影响下地面井煤层气抽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