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导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课上教师的精心点拨

2020-08-28 02:37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张玲玲
数学大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辅助线逆向线段

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 张玲玲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千万不能忽视,尤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担当学生自主探究的领路人——主导者的角色,想学生所思,解学生所惑,不断强化点拨指导,让学生在深层次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轻松找到解题的捷径。

一、巧妙设疑问——诱“敌”深入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他们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后就心不在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有巧妙设置一些小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

习题1:如图1 所示,在△ABC 中,AB 和BC 的长度分别是8 cm、16 cm,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B 点以2 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4 cm/s 的速度移动,假如P、Q 分别从A、B 同时出发,多少秒后△PBQ 与△ABC 相似?

解题分析:由于不少学生被移动的表象迷惑了,分不清楚文字表达与相似符号的差别,因此,他们往往只能求得一个答案。为此,笔者在学生解答此题时就作了如下点拨:大家觉得△PBQ 与△ABC相似和△PBQ ∽△ABC 表述的意义一样吗?大部分学生感到模棱两可,心中忐忑不安:上面两种表述好像差不多,但又认为有一定的差别。于是,我继续提出系列性小问题:从语言表述的表象角度而言,两者有何异同?前者无“∽”记号,后者用了“∽”。那用了“∽”符号代表什么意义?A 与P、C 与Q 都是对应关系,在前者缺了“∽”符号的前提下,P 与Q 分别与什么对应呢?由于问题中的条件没有明确对应,因此务必周密斟酌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此类习题应该拥有两个答案,要考虑两种情况:一是△PBQ ∽△CBA,二是△PBQ ∽△ABC。在本堂课的反馈总结时刻,笔者要求学生围绕“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们掌握了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而且培养了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巧添辅助线——柳暗花明

“巧几何,笨代数”的俗语说明了解答几何题必须讲究一个“巧”字,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巧”就是指完成几何题时灵活添加相应的辅助线,这是学生准确解答几何类习题的重要环节。

习题2:如图2 所示,已知在△ABC 中,EM 是AD 的中垂线,交BC 延长线于E,AD 平分∠BAC ,求证:DE2=BE·CE。

解题分析:由于DE、BE、CE 都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无法构成三角形。为此,只有让学生想办法转化其中的某条线段,才能构建出两个有关联的三角形。此时,笔者要求学生充分思考如下条件:EM 是AD 的中垂线,即EM 是线段AD 的垂直平分线。至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到底属于什么性质,大部分学生分析后会得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ED=EA,并且连接AE 是本题添加辅助线的最佳途径。因此,只需要让学生证明出EA2=BE·CE,就能同步构建两个三角形。同时,学生在解答几何题时只有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添加辅助线,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借助逆向推理——稳操胜券

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是解答数学习题的前提条件,同时,在审题时,应围绕所求事项进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称为创造性思维,其本质就是善于从相反的方向、互逆的路线和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已知的知识往前推理,最终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

解题分析:大部分学生在应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能够顺利证明△ABC ∽△ADE,但常常不能找到证明△CBF ∽△DEF 的思路。为此,笔者积极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找到证明△CBF ∽△DEF 的门径,当证明完DE ∥BC,还必须证明DE ∥BC。因此,只要证明∠ADE=∠ABC 就迎刃而解了。于是,笔者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立即挥笔做题,他们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顺利完成了证明的全过程。可见,逆向思维是打开问题之锁的“钥匙”,利于学生从相应的条件出发进行推理,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彩的点拨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愿大家更新教学理念,勇于担当起高级指导者的角色,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精心点拨,促使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翅膀,发现解决具体问题的奥秘。

猜你喜欢
辅助线逆向线段
逆向而行
例谈初中数学几何图形求证中辅助线的添加与使用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逆向思维天地宽
怎样画线段图
数线段
常用辅助线在圆中的运用
特殊四边形中添辅助线的常用方法
观察
Have Fun with M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