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漩潮涌都市奇观
——杭州钱塘江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

2020-08-28 10:19陈诺朱培栋陈伟
安徽建筑 2020年8期
关键词:海塘钱塘江博物馆

陈诺,朱培栋,陈伟

(1.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2.gad·line+studio,浙江 杭州 310009;3.杭州钱塘江博物馆(筹),浙江 杭州 310013)

1 工程概述

本项目地处杭州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和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汇流处。两大水系文明交汇此地,是杭州“水”文化象征当之无愧的代表性坐标。建筑地块为不规格的三角形,在设计时充分结合了地块形态,采用了三边围绕采光大厅为基本结构,将入口设计在博物馆的西面,与文体中心遥相呼应,进一步凸显了博物馆与文体中心之间的联系。建筑整体造型舒展,拥有向外悬挑的大尺度坡道。地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结构体系采用钢结构框架,楼板采用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主体结构通过工业化建筑手段进行装配,满足建筑形体变化的需求。外墙材料采用钛锌板幕墙。在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建筑本身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并采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符号。

2 公共空间

设计时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是广受关注的城市区位,另一方面则是苛刻的规划条件。3386㎡的基地面积,24m规划限高以及多样化的展陈需求。面对项目的敏感性和复杂度,首先将场馆2/3的体量置于地下,以平衡展厅高度要求、规划限高和建设规模之间的冲突。并结合钱塘江游步道和项目地形的高差,区分了观展入口流线和服务入口流线。其次,在杭州两大滨水公共空间,运河游步道和滨江步行道交汇处建设博物馆这一公共属性强烈的城市场所的行为,促使建筑师产生进一步强化其公共属性的想法。

图1 钱塘江博物馆区位图

图2 钱塘江畔,杭州“水”文化之坐标

设计的灵感是多种元素的交汇导向了江河汇流时的漩涡意向,从而得到本建筑盘旋交织、下小上大的建筑造型。在为底层留出更多公共空间的同时也营造了极具水文化的形象识别性。为积极回应城市的诉求,设计提出了“公共空间返还率”的概念。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新型的全时段公共空间,博物馆不仅在白天发挥它的职能,晚上闭馆后也能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分和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使其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多重利用而衍生出更多的价值。

图3 室外观景廊道

设计通过周边场地游步道的延展和建筑自身形体的处理,将或在此交汇的四股人流——博物馆的观展人群、江河汇商业客群、运河游步道人群、钱江新城江滨步道的公众,通过螺旋上升的步道,最终交汇在钱塘江博物馆的屋顶。大尺度的悬挑观景台则成为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无限延展的一个象征,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图4 登屋顶悬挑平台

3 空间叙事

钱塘江博物馆内外空间设计中暗含着独特的叙事语言。建筑师以建筑手法构筑空间叙事的推进方式,组织参观者游观体验,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对钱塘江所承载的历史传承的感受共鸣。由一层通过楼梯到达二层,二层包含有教育区和常设展厅,三层为常设展厅,四层为博物馆办公层并设有屋顶庭院,局部空间为下凹式设备平台,用于隐藏博物馆空调室外设备。一至三层之间均通过馆内开敞楼梯连接。观众也可通过电梯直接到达屋顶平台,在参观钱塘江的人文历史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可直接俯瞰钱塘江江景。

作为滨江步道与运河绿廊的交汇与延伸,建筑师在低于堤岸高度的场地上,以人流流向为节点,试图对城市景观做出指导性调整,以融合的态度将场地以草坡的形态自然抬升,形成连接江岸与建筑之间的新路径。

室外,交错的建筑外部廊道构成螺旋上升的路径,拾级而上进而体验屋顶花园的全景观江平台。室内,在有限的用地和容积率要求下,部分展陈空间置于地下,展览流线由地下一层盘旋攀升至三层屋顶,从钱塘江迂回的历史及至可期的未来。

图5 入口空间

图6 内部空间剖透视图

博物馆内部观展与外部游览的人流,在博物馆休息停留,视线交汇的瞬间,富有戏剧性的场景在此展开,参观者本身也与博物馆一起成为钱塘江历史沿革的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立面语言

钱塘江博物馆的区位兼具地理区位和历史意义上的重要性与敏感性。面对项目的限高和有限体量,建筑师跳出传统的以造型和体量为手段的建筑设计方式,而以更具时代特征的“体验”和“传播”作为本项目设计的核心策略,营造一处极具话题传播性的当代“都市奇观”。

建筑造型中的螺旋廊道直接反映设计理念的真实逻辑,而立面语言则从钱塘江古海塘五纵五横的模块化筑塘法中得到启示。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想在建筑造型、色彩、空间造型和材料运用方面有所立异,但苦于考虑在实践施工中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施工办法和材料能够实现这一目的。考虑到钛锌金属板在天然的阳光下呈吸引人的浅灰或浅灰-蓝色彩,运用在建筑屋面上,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并由于它是金属,屋面作用具有金属特有的质感,十分契合现代人对现代建筑的审美需求。正因为钛锌板具有优异的技能功能和不污染环境的环保特性,所以被运用到标志性建筑和别墅上。在外部造型设计方面,具有极为强烈的独特性,内部空间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功能性,可以很好地满足博物馆的功能性需求。

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以单元式钛锌板幕墙交错“砌筑”,不同尺寸的外凸、内凹或平板的钛锌板单元幕墙环绕于建筑表面,形成一系列立面肌理的变化,并在不同的光环境下呈现出波光粼粼有如水波般的图像,这一形式为建筑访客、普通游客、北侧商业地块的顾客和周边居民等不同的公众群体都能提供空间的介入方式,建筑造型与向心的流线形式向呼应。建筑形态设计从自然环境出发,尊重周边自然景观,以融合的态度将场地以草坡的形态自然抬升。试图通过生态、自然的处理,将人流引导到各个标高展开活动。

钱塘江博物馆建筑外立面主要采用钛锌板,拼缝元素从钱塘江古海塘的堆砌形式中提炼出来,构成立面上的韵律,增强建筑本身与历史的对话关系。基座则使用毛面石材作为饰材,与上部细腻的金属材质形成对比,并朝向广场方向以开放的姿态采用幕墙玻璃,形成体块至虚至实之间的鲜明反差。亦恰好映射了王安石“波者,水之皮也”的字意解读。设计师通过立面、幕墙、灯光一体化的设计,对幕墙单元进行了深度的控制,通过单元与单元间的微小的错动,在有效隐藏了夜景灯具的同时,形成了多层次的视觉肌理。夜晚幕墙上泛起微波光影,在宏大的沿江尺度下,洒下柔静的光辉,使之有机会成为钱塘江畔大运河口的全新城市公共坐标。

5 工业化与人文特质

钱塘江博物馆建筑设计对于外部装饰与地域风格的要求强烈。建筑师采用了钢结构与全玻璃外观,成为工业化建筑的时代性标杆。钱塘江博物馆造型奇异、结构新颖,并且大量使用了钢结构、玻璃与钛锌板等材料,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博物馆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建筑风格,并且通过建筑外表的不规则双曲面,充分赋予了建筑风格的流动性特质。

图7 表皮肌理

钛锌板适合于工业化加工,能够塑造任何造型,如弯弧、椭圆、坡顶、多种特异形的组合、球形、卵形、凹形、穹顶等。又具有天然漂亮的色彩环保型产品,在天然大气环境下,钛锌表面会渐渐构成一层碳酸锌保护膜,阻挠了外界对金属的进一步腐蚀,确保钛锌长时间寿数。由于它优胜的拉伸功能,在施工时,能够将钛锌板折叠、改变,使其在转角、边际、立边等方位不必将钛锌板剪断,起到良好的结构性防水、排水作用。

同时整栋建筑是“水漩潮涌”的形状,犹如钱塘江与大运河两股强大水流交汇后螺旋上升的形态。漩涡的外形又像是一个留声机,作为钱塘江文化乃至杭州文化的传播放大器,在展示钱塘江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向全社会展示钱塘江的全新未来。博物馆的设计外立面则以古海塘为造型来源,结合杭州“诗意人文”的向心性、辐射性等特点,归纳出“千古海塘”“人文钱江”的设计理念,让博物馆成为传播古海塘文化与精神的空间载体。

6 结语

博物馆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融合其周边环境因素,藉由对周边环境的充分认知与了解,有效利用环境因素,进而体现博物馆建筑自身的环境协调性。事实上,这种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海塘故地,人文钱江,作为护佑钱江百姓的“捍海长城”,钱塘江古海塘遗址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因此博物馆的设计外立面以古海塘为造型来源。整个建筑以“钱江潮”为形象,既代表了钱塘江潮水的奔流不息,也蕴含着“弄潮儿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设计师结合杭州“诗意人文”的向心性、辐射性等特点,归纳出“千古海塘”“人文钱江”的设计理念,让钱塘江博物馆成为传播海塘文化和潮文化的精神空间载体。

猜你喜欢
海塘钱塘江博物馆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钱塘江观潮
沉默的北海塘
博物馆
全国首个海塘遗址 博物馆杭州开馆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露天博物馆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