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朝铸:见证历史瞬间的红墙翻译

2020-08-28 11:25廉综
领导文萃 2020年16期
关键词:尼克松邓小平外交部

廉综

今年4月底,91岁的中国前驻英国大使、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冀朝铸在北京逝世。冀朝铸生于山西省汾阳县,早年留学美国,是中国著名外交家,也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

从“洋娃娃”到“红墙第一翻译”    

周恩来常说冀朝铸是个“洋娃娃”。

从冀朝铸的履历来看,他的确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1929年,冀朝铸出生在太原上马街,9岁时就随全家赴美。他在美国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回国时,已是21岁的成人。

冀朝铸的言谈举止更像是一个美国人。从小在美国生活,冀朝铸能说一口漂亮的美式英语。“冀朝铸是外交部翻译圈的标杆和榜样。”曾担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出任过中国驻新西兰和比利时大使的张援远说,当时外交部存在英音和美音之争,自己是学英音出身,深受冀朝铸影响,便跟着说了一辈子的美音。

因为中文底子差,冀朝铸还出过大洋相。1956年,周恩来的英文翻译浦寿昌已年过40岁,冀朝铸被外交部选为接班人。这年9月,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为尼泊尔首相阿查利亚举行国宴,这是冀朝铸首次以“周恩来译员”的身份露面。他本来坐第50桌,突然被礼宾司安排到首桌为周恩来的祝酒讲话做翻译。致欢迎词时,周恩来即兴脱稿增加了一大段内容,而冀朝铸仍按原稿译出,周恩来立即发现了,回过头来很严肃地对冀朝铸说:“不对,不对,小冀你太紧张了,换一个翻译吧。”就这样,冀朝铸又被从第一桌换到最后一桌。

冀朝铸羞愧得无地自容。没想到第二天,周总理仍提出要他当翻译。冀朝铸更没想到,自己为周恩来一当翻译就是17年,并能够见证诸多历史性的“名场面”。正如联合国的刊物所說,冀朝铸是“了解中国过去四十年发生的大事”的人。作为一名翻译官,他的身影曾出现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美建交和谈、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当中,堪称“红墙第一翻译”。

1972年,尼克松访华,冀朝铸近距离见证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松走下专机,向周恩来伸出手。周恩来迎了上去,冀朝铸也马上跟了上去。此前,周总理特地要求,“小冀近一点,每句话都得准确地听清楚,准确地翻译”。于是,冀朝铸替尼克松翻译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尼克松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当我们握手的时候,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争做第一,忠于祖国

自冀朝铸记事起,父亲就一直给他“灌输”争做第一的思想。

冀朝铸的父亲常对他说,在争取第一的时候,一个人至少应为祖国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因此,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之下,冀朝铸始终怀揣着炙热的爱国之心。

到美国后,冀朝铸的父亲和大哥朝鼎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同朝鼎的两位朋友、中共地下党员徐永瑛和唐明照在唐人街创办了《美洲华侨日报》。办报的目的是号召海外的华人社团联合起来,并且同美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起抵抗日本的侵略。该报一直延续至今,报道来自中国的消息,现在叫《侨报》。

受他们影响,从十三四岁开始,冀朝铸就大量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和其他的中共领导人都是年少时期冀朝铸心目中的英雄。朝鲜战争爆发后,出于对祖国深厚的感情,他放弃哈佛大学的学业,回到国内。

1952年,冀朝铸奔赴朝鲜开城,进入志愿军代表团谈判组工作。谈判期间,中美双方代表言辞激烈,有时甚至破口大骂。现场发言需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会议时可以用同样的方式骂回去。当时中方缺乏会英文速记的人才,便指派冀朝铸和其余三人学美国速记法。冀朝铸英文基础本就扎实,通过快速自学,他可以每分钟记165个单词,足以跟上美方在谈判桌上骂人的速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英文速记员”的美誉由此而来。

对于参与谈判的经历,冀朝铸这样回忆:“有时在谈判无法突破时,一发美国炮弹就会落到非军事区我方一边,板门店附近,甚至开城。”有一次,一枚美国炸弹落在弹坑里,没有引爆。冀朝铸跳到弹坑里把炸弹上的所有文字和记号都记下来才爬出弹坑。当时在板门店主持谈判工作、后来的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曾对冀朝铸的大哥说:“你弟弟非常勇敢,不怕死,敢跳进没有引爆的弹坑里。”

1954年1月31日,为了表彰为停战谈判作出贡献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授予冀朝铸三等功。冀朝铸曾提到,“我把三等功勋章挂在胸前的时刻是我一生最自豪的时刻之一。”

1972 年袁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袁冀朝铸(左四)担任周总理翻译遥

冀朝铸这一生与周恩来的缘分也与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密不可分。“对我们来说,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具体体现。他的名字‘恩来二字就是‘与恩俱来的意思。”事实证明,冀朝铸不负这份恩情。他曾随周恩来于1963年12月至1964年3月出访亚非14国,取得圆满成功。周恩来在回国后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报告时,特地提到了翻译的功劳:“这次访问如果没有齐宗华(时任法文翻译)和冀朝铸二人当翻译,就很困难。”

“离不开的冀先生”

冀朝铸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1975年春天,冀朝铸从中国驻美联络处回到国内,被任命为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可惜好景不长,两个月后,冀朝铸便被派到外交部在北京郊区的五七干校干农活。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我失去了一位长期教导我、关心我的恩人,中国人民也失去了一位卓越的领袖。”冀朝铸悲痛不已,在干校种地、喂猪的同时,思索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往何处去。

后来,中美达成协议,要建立外交关系,从1979年1月1日生效。邓小平要亲自出访美国,外交部要为邓小平找一个合适的翻译。当时冀朝铸已经49岁,不符合周总理规定的“40岁以上不再当一线口译”,但外交部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因此,翻译仍由冀朝铸担任。

访美期间,美方对邓小平的接待极为热情,《时代》周刊史无前例地在一年之内两次把邓小平选为封面人物,各大报纸纷纷发表社论称赞邓小平。

冀朝铸也受到美国各大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冀朝铸的文章,称他是“离不开的冀先生”,感叹“美国缺少这样的人才”。对此,冀朝铸曾谈到,“我的情况跟所有译员都不同,我虽然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但我是在美国长大,在美国接受的教育,而后又常年在中国工作,我不仅能用两种语言听、说,还能用两种语言思考。”

邓小平成功访美回国后,冀朝铸从国际司调到美大司任副司长,主管中美关系。此后,他还经常被派去给邓小平和华国锋当翻译。由于年逾半百,加上美大司工作繁重,冀朝铸逐渐从口译和笔译的工作中撤下来。

1982年,冀朝铸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使馆调研室主任。此后,他担任过驻斐济岛大使、驻英国大使。

1991年,冀朝铸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96年3月15日,冀朝铸正式卸任回国,结束了44年的外交生涯。

后来,在谈起当外交官的体会时,冀朝铸说:“关键的关键,是要忠于自己的国家。”

(摘自《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尼克松邓小平外交部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非典型”外交辞令及其翻译——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
1976:尼克松为何给江青“差评”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