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不是选美,但也拼时尚

2020-08-28 11:25知史
领导文萃 2020年16期
关键词:朝服佛珠赏赐

知史

大家或许知道清代的皇帝们喜欢佩挂佛珠,这种嗜好使满朝文武都戴佛珠。但可别以为官场中就只有佛珠,官员们五花八门的配饰展示出来,恐怕一大桌子都摆不下。

清代官场中的佩饰种类繁复,举例来说,最常见的就有朝珠、腰带、荷包,这些都是当时最流行的饰物,大家喜欢佩戴并以此体现自己的身份。

朝  珠

大家经常讨论的皇帝佩戴的佛珠,正式名称为朝珠。从清代帝后们的朝服像可以发现,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均佩戴佛珠。其实在后金兴起的时候佛教就已经传播至关外,佛珠作为法器之一,又便于携带,自然深得当时满族人的喜爱。努尔哈赤、皇太极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渐渐地,佛珠也成为进贡礼品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满族入关后注重礼制,即便是简单的佛珠也成为辨识阶级的一部分。由于朝珠有其礼制上的含义,所以皇帝有很多颜色的朝珠,以配合不同场合。穿吉服时,四季祭祀时,举行大典时,都有不同的朝珠可供佩戴。可以说,朝珠是当时皇帝拥有的款式最多的佩饰。

不过这并不代表朝珠只有皇帝能佩戴,其实后妃、亲王、五品文官及以上、四品武官及以上,均可佩挂朝珠。每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都会制造数百颗朝珠以供皇帝赏赐予人,各地地方官员也会进贡朝珠给皇帝。而不同等级的官员所佩戴的朝珠,最主要的分别就是体现在材质上,主要分为珠石、木质和角牙质等。一些较为珍贵的原料如青金石、蜜蜡、珊瑚、东珠、蓝晶石、翡翠、玛瑙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使用。普通官员就只能使用杂色珠宝,或香木之類作为朝珠。

朝  带

朝带,类似于今天男士所用的皮带,是一种利用丝带串联四块金属板的腰带。但不要以为这种朝带功能就是和皮带一样,用以束腰,其实这种腰带是配合朝服而存在的装饰,也是用以辨别等级的饰物。

清代的朝带是仿照前代的玉带而来,而玉带则是在中国古代官场流传已久的佩饰。最初的构思的确只是在腰间系上一条用皮革做成的带子,以便固定衣服,或挂上佩饰。后来从战国时期开始,这种普通的腰带就加上了玉石作为装饰,渐渐由功能性转为装饰性。后来朝带成为配合朝服一起使用的配饰,并渐渐脱离了束腰的实际作用。由于这也是属于辨识等级的装饰,所以不同品阶的官员需要使用不同材质制作的朝带。

清代的朝带仿照前代的玉带,但材质上有了变化。清代的朝带主要有四块金属板,以不同颜色的丝带串联,反映着身份。天子用明黄色,宗室用金黄色,觉罗用红色,驸马用蓝色。同时金属板上会有不同的宝石作为装饰,例如皇帝用的就会“饰红蓝宝石或绿松石,每具衔东珠五,围珍珠二十”,如果要配合祭祀所使用的朝带,还会有不同的宝石作为配搭。

荷  包

满族入主中原之后,接受了不少中原文化,但对于满族本身的习俗他们还是十分尊重的。在佩饰方面,满族人最喜欢的就是荷包了。荷包,满族人又称其为“法都”,是游猎民族很喜欢的一种佩饰。满族的先民是女真族,他们是游猎民族,为了狩猎、出征时能随时有食物充饥,或者能够随身带点小工具,他们往往会用鹿皮缝制一个小口袋,将东西放进去,以便随手能够拿到所需要的东西。

入关后,他们仍不忘这个传统,只是所使用的材料变成了绫罗绸缎这些上好的丝织品。而“法都”在形式上也开始仿制中原地区的荷包,渐渐地,这个随身的小袋子和中原的荷包成为一体。荷包佩带的方式也与满族先民有所不同,本来满族男女都会将“法都”佩戴在腰侧,满族男性皇室成员维持了这个传统,将荷包佩挂在腰侧,但女性为了突显不同荷包的款式,就将其挂在领襟的纽扣上。同时荷包当中的物品也变成了一些零嘴、香草、小镜子等。

当时皇室对于荷包的需求量很大,据清宫《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记载,每年皇室衣库最起码造两百个荷包和五十个大荷包呈给皇上。不但皇室衣库,后宫不少的嫔妃、宫女都会缝制荷包。每到年底,皇上就会到处赏赐荷包给不同的诸王大臣,以表示皇帝的恩泽。而这些赏赐的荷包,大臣们接到的时候需要挂在胸前,以示尊重。

《清史稿·舆服志》中记载了相当多的关于穿着的规定,朝服、朝冠、朝珠、朝带、花翎等都要按照不同的官职来穿戴,乃至官员的妻子怎样穿戴也有规定。而饰物作为服装的一部分,自然也有明章等级的作用。所以虽然清代的官员有很多配饰,但是带什么、用什么就由不得他们随意选择。想要用上人人称羡的朝珠朝带?那就要努力向上爬,成为朝廷主干大臣,如此就有机会得到皇帝赏赐的华贵饰物了。

(摘自《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朝服佛珠赏赐
论北齐朝服制度的汉化与革新
穿反了朝服的官
浅谈故宫藏嘎巴拉佛珠
故宫博物院藏《玄烨朝服像》的再探讨
西夏朝服的冠饰研究
老和尚的佛珠
西夏赏赐制度述略——以律令为中心
趣味知识
北宋赐茶初探
一串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