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山区传统石砌民居建造技艺传承

2020-08-28 13:51陈淑飞林瑞枫
艺海 2020年7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

陈淑飞 林瑞枫

〔摘 要〕传统石砌民居建造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章针对泰安市二奇村这一特定地区条件下的民居建筑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分析其建筑形式特点与营造工序,保护传统石砌民居在当今社会的独特性与历史价值,并为今后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 二奇村;传统石砌民居;建造技艺;保护与传承

传统民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生命体。2014年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以保护文化遗产为首要任务,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注重村落空间的完整性,避免混建和新旧村不协调。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保护传统村落风貌与传承建造技艺。

一、二奇村概况

二奇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2014年被纳入高庄社区,成为该社区所辖的5个行政村之一,2019年被录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作为典型的石砌村落,二奇村民居建筑形式独具特色、地域文化浓厚,具有鲁中山南区传统石砌民居的普遍性与代表性,在历史和美学方面都积淀着丰富、深刻、独特的价值。

二、二奇村石砌民居建造技艺

1.材料选取 二奇村仰仗当地矿石资源充足、种类繁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材料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墙体、承重以及外墙所需的石材,开采后并根据建筑不同构建的需要对石材进行加工处理;二是门窗、过梁、屋顶以及屋顶内部的构架所需要的木材。当地民居建筑中还用到茅草、竹笆、麦秸等,这些都是山区随处可见的植物草材,用于屋面望板层的建造,编制后可用作门帘等作为装饰材料,也可以与粘土拌合制成草泥。

2.建筑基础营造技艺 二奇村建筑台基一般会根据地处地质状况来确定,其类型多为石砌基础,并根据石材种类可分为毛石基础、片石基础。毛石基础材料为开采后未曾加工、自然形态的石块,由于体块较大、表面粗糙,更多用于直接垒砌;片石基础材料为刚开采出来的小石片,是经开采选择形状不规则的、更接近于平面的石块。毛石与片石在外形上虽有差别,但在台基建造中的作用是一样的。其建造技艺是在砌筑时,先根据土质的状况确定基槽深度,再挖基槽。基槽底部必须夯实找平,再用石料进行砌筑,灰浆填缝,一直垒到超过室内地面的高度,基石与上面的墙体齐平且互相咬合,交接过渡极其自然。

地面铺设分别为面层和基层,面层为房屋地面的石材铺设;基层为地面下的构建部分。在民居建筑中會根据不同需求来确定面层的铺设,而基层的构建大体一致。其建造技法是先在水平地面下的底部铺设碎石来作为地面的结构层部分,这些碎石的堆积可通过其间的缝隙达到防潮保温的作用,上面再用土找平,可直接作为房屋、院内的地面直接进行使用。有些如需考虑美观性,再在覆土上铺设打磨较光滑规整的石板来作为地面铺装。而房屋外庭院及村落港街的地面铺设则不需要这么辛苦辗转,居民会根据当地的地势情况直接使用。裸露的山体可进行加工磨平;不规整的岩层可用土或碎石铺设找平后,再将体积较大的片石进行铺设。

3.屋构架建造技艺 二奇村民居建筑木构架为抬梁式,其中梁、椽条、檩条均为水平受力构件,各个构件形状以杆件为主,但较小的开间则无横梁。随着工匠技术的不断改进,屋顶构架慢慢形成一种木构桁架的结构形式,形状呈钝角等腰三角形。在这三角形木桁架中,通过桁架杆件的首、末端支撑主梁与椽条,来减小屋顶的重力荷载,使负荷直接转向墙体。其结构技法为:将木主梁直接架于石砌墙体上,架梁端头并不裸露出外墙,而是被包裹在墙体内。主梁与两品椽条成稳固的三角形,中间再由桁架杆件作为支撑。椽条的坡度与山墙平行,因此两侧山墙处无须屋架。椽条相交处以最简单的榫卯形式交接,在椽条上方架檩条处钉入楔子以防檩条下滑,最后将檩条架在山墙留好的孔洞上,中间以橡子固定,即为最简单的木构桁架。

4.墙体建造技艺 二奇村民居建筑墙体以纯石砌墙为主要类型,且石材大致分为毛石、片石与块石。类型分为块石砌筑和片石干垒两种方式。 块石即石材较厚且方正,这样的块石最适合砌墙体。 砌筑方式为干砌灌浆,具体技法为:石料下层不做铺设灰层,后延需薄层片石垫稳;在砌筑的同时,石材背部砌一土坯墙,随砌随贴,完成后在石墙外打点勾缝,灌浆,使整个外墙显得平整光滑。片石干垒,即以石片干砌,是以不灌浆为主的建造方式。片石干垒且直接裸露在外,仅在石片间隔较大处用黄泥填充。因片这种技法建造的墙体较为宽厚,内部则不需要砌土坯墙,而是用黄泥或石灰直接打磨平整。

5.屋顶建造技艺 二奇村民居建筑屋顶均为硬山顶,其檩条搭在山墙上,并不悬挑于山墙外,再在檩条上铺设屋面。屋面类型为草屋面和瓦屋面两种类型。草屋面建造技法为:梁架檩条上先铺苇笆,然后再铺设草泥,草泥上铺设麦秆、麦秸。瓦屋面其构造层次自下而上依次为:承重层、苫背垫层、苫背层、粘合泥层、瓦面层。先由檩子作为承重,檩子长度依照屋顶檩条之间的步架距离而定。接着在檩子上面铺设竹笆、苇箔等材料,再在苫背垫层上涂抹一层防水保暖材料,以搅碎的麦秸泥为主。最后用黄土、石灰打一陇泥,铺一陇瓦。

三、保护与传承

1.保护传统村落整体风貌 村落的房屋老化、周边设施不健全等问题随之而来,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会做出两种选择。一是对老建筑及周边设施进行修补与完善;二是直接闲置、废弃或是被改作杂物间、牛棚。然而在完善修补的过程中定会出现新建筑与老建筑的结合,由于在重建过程中对原建造技术不了解,造成建筑特色、历史文化价值的缺失。所以在后期建设修补过程中,建造工艺、新材料的运用一定要与原建筑相符,不能改变其原建筑特点,使之在风格与功能上与古建筑统一,达到新农村建设与老村落改造之间相互融合、和谐共存。

2. 传承建造技艺与匠人精神 在现代化建筑的时代中,传统石砌建造技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建造方式,同时也正融合于一些现代建筑当中。其营造工艺更是匠人精神的文化遗留,是几辈人不断传承的智慧的结晶。从解析传统石砌民居建造技艺的过程中能看到这是一种对一件事情严谨、认真、敬畏的精神。传承优秀的建造技艺,并将其与现代相结合,取其精华,面向未来。传承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沿用这项优秀的建造技艺,保留其具有历史意义的部分,还原当地人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石砌民居建造技艺的材料、工序做进一步理解,在传统建造的基础上对现代的建造技术进行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建造技艺的套用,而是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理解对这门传统建造技艺的继承与创造。

总 结

如今现代化建设、经济化建设的同时,重塑传统民居文化应得到社会广大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传统民居建造技艺是这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应重视对其保护与传承,研究其工序,发展保护新路径,避免失传。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梁思成. 清式营造则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陆元鼎,杨新平.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勇 . 和谐栖居——齐鲁民居户牖 [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01.

[5]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

[6]田永复.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数字化时代江西红色经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