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0-08-30 03:00刘晓艳
云南农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景东高原农产品

刘晓艳

(景东县植保植检站,云南景东 676200)

景东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2012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近年来,景东县积极探索和谋划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通过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但还存在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特色农产品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等制约因素。如何更好地依托资源优势,克服短板及制约因素,进一步推动景东县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面前的重大问题。

一、概 况

景东县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最北端,辖13个乡(镇)166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236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62万人,农业人口29.02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6.78万人。全县国土总面积4532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95.5%,坝区占4.5%。全县有耕地面积33 373 hm2,有热区耕地面积21 666 hm2。是普洱市的粮食、烤烟、蚕桑、核桃、茶叶、蔗糖、畜牧业主产区之一。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不到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保存了全国1/3的物种,是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最高海拔3376 m,最低海拔795 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31 h,年平均气温18.3 ℃,年平均降雨量1087 mm,年平均相对空气湿度77%,无明显冬季,寒潮影响微弱,无霜期长达328 d,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优越的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为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现状

(一)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景东把夯实高原粮仓放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长抓不懈,2019年全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万hm2,实现总产量19.01万t,实现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二)特色经济作物得到发展

以冬马铃薯、冬早青豌豆、青蚕豆、秋冬大豆为主的冬农开发独具特色。2019年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面积1.17万hm2,总产量28万t,实现产值8.4亿元;以杧果、柑橘、火龙果、车厘子、樱桃、软籽石榴等为主的特色水果快速发展,完成种植面积3800 hm2,实现产值1.83亿元;新兴花卉园艺种植面积37.84 hm2,实现花卉产业综合总产值2127.8万元。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稳固提升,蚕桑、烤烟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完成甘蔗种植面积2753 hm2,产量达19.87万t,实现农业总产值1.074亿元,工业总产8766万元;蚕桑种植面积2546 hm2,养蚕6万张,产鲜茧2300 t,总产值1.064亿元;烤烟面积8000 hm2,总产量30.5万担,实现烟农收入4.2亿元;茶叶面积15 453 hm2,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达8840 hm2,茶叶产量1.1万t,实现茶叶产值8亿元;核桃面积38 346 hm2,产量1.16万t,核桃总产值4亿元。

(三)山地牧业快速推进

景东县丰富的山地草场为发展山地牧业提供了条件,畜禽存出栏快速增长。2019年全县生猪存栏42万头,牛存栏12.6万头,羊存栏17.3万只,家禽存栏273万羽;肉猪出栏43万头,牛出栏4.8万头,肉羊出栏9.8万只,家禽出栏460万羽;肉蛋总产5.3万t,肉类总产5万t,完成畜牧业生产总值15亿元。

(四)淡水渔业快速发展

主要发展池塘、坝塘、水库、稻田养鱼、网箱养鱼,完成水产养殖面积543 hm2,完成水产品产量12 942 t,全年完成渔业经济总产值3.68亿元,实现渔业经济增加值9845.9万元。

(五)开放农业逐步形成

结合景东县农业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建成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新机制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和示范区。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开放农业逐步形成。

(六)林业规模不断扩大

紧紧围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不断探索和发挥林业效益。咖啡、核桃、生物药业等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林下种养殖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森林苗木产业快速发展。

三、 发展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薄弱

景东县属山区农业县,境内坡耕地多,耕地质量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田间排灌沟渠、道路、生产用电等设施不配套,靠天吃饭的现象突出,农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弱。

(二)农村劳动力匮乏

农村大量有知识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推进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既缺乏劳动力,更缺乏人才。

(三)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农业产业化竞争力不强

产业区域布局不够优化,农业产业零、散、小、杂、弱现象突出。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不强,名、优、新、特产品少,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致使产品质量提高缓慢,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五)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

龙头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还不够强。

四、发展对策

(一)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主的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整合中低产田地改造、国土整治、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涉农项目,加快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抓好中、小型水库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与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相配套,切实改善山区、半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全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增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后劲

加强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农村发展带头人。

(三)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重点扶持一批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产业,发展一批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和农户之间,建立农业原料和深加工产品的价格联动、适当返还利润等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户参与定价的权利,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真正的协作型关系。

(四)坚持特色引领,加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以典型引路,重点建设核桃、蚕桑、茶叶、烟草、甘蔗、特色养生蔬菜、晚熟杧果、名特优水产养殖等试验示范基地。以冬马铃薯、冬豌豆等冬早蔬菜为主,做强做大冬季农产品基地;以文井镇有机蔬菜庄园为示范,带动全县有机农业发展;以锦屏镇黄草岭生态产业村为示范,加快建设一批以种植业、养殖业、生物药业、生态旅游等为主的科技示范园和庄园经济;以锦屏镇景范村莲花塘和文井镇文华村两个高原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园为核心,引领示范辐射带动推进周边农户和全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五)做好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

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和农业庄园等形式,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加大普及储藏、保鲜、制干、分级、包装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精深加工配套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以茶叶、林产、咖啡、蚕桑、核桃、食用菌、生物药材、畜牧产品和水产品为重点的加工工业,着力打造一批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全力培育有机蔬菜、无量山乌骨鸡、景东火腿、景东黑山羊、优质米、野生养生蔬菜、晚熟杧果及其他果蔬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

(六)加强组织保障,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

认真研究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在用好用活原有扶持农业产业发展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参与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对高原特色农业的投入。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引进、研发、推广新农机具,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把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机制,形成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保障。

(七)完善农业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执法宣传和监管力度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种养环节农药、化肥、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做好有害生物、动植物检疫,保护好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申报认证力度,加大农业企业产品商标注册力度,确保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景东高原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景东县总工会: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进企业活动
逆风挥杆
云南景东欢庆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