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李芳村彝族民宿设计研究★

2020-08-31 07:23
山西建筑 2020年17期
关键词:芳村彝族民宿

牟 旭 郭 晶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1 李芳村概况

李芳村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坐落于白竹山腹地,背枕青山,西面有著名的“锣笙湖”水库。2013年,李芳村被批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名单。该地村民为彝族罗婺支系,有着纯朴且底蕴深厚的彝族文化,是“三笙”之一“铜锣笙”的发源地。 “三笙”文化属于罗婺彝族文化,包括“老虎笙”“龙笙”“铜锣笙”,其“笙”的含义是“舞蹈”的寓意,铜锣笙则是罗婺彝族部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祭祀兼娱乐的原始图腾舞蹈,李芳村至今仍保留着铜锣笙这样的原始舞蹈和祭祀活动。由于彝族人对火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在远古时代,彝族就开始对火神产生崇拜,火犹如彝族人民的生命一样重要,李芳村彝族人对火一直有着的崇拜之心与热情,促成了该民族火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

李芳村山地高耸且地形多变,加之冬季受冷空气和山风的影响,该地区的气温较低,当地居民为抵御严寒,民居建筑的形式主要以“瓦片房”为主,墙体的材料以当地泥土、山石等为建筑主材,且墙体修筑较厚,能有效发挥防寒保暖的功能。“瓦片房”的建筑结构主要用木柱支撑房屋,屋顶采用中国传统民居的双斜面结构模式,倾斜的屋顶有利于雨水的排泄,避免雨水渗入屋内。民居建筑居住空间主要以大堂为核心,厨房和卧室呈两边分散布局,入户大门多为一面墙的形式,平面布局属于传统的一颗印合院形式。建筑楼层有两层,首层为大堂和两间卧室,卧室面向院子,单独开间(见图1);二层为储物室,供居民存放农耕工具和生产作物(见图2)。厨房布置于建筑的北面,厨房内设置有火塘,但有的建筑因结构不同,火塘也设置在大堂,火塘具有烧菜做饭的功能,也具有取暖和照明的功能。李芳村的居民住房内部仅有洗浴空间,没有如厕空间,如厕功能设置在村庄的公共区域,相邻的几户居民共用一个卫生间,造成居民的生活极其不便。

2 李芳村现存问题

李芳村作为一个古老的彝家山寨,将秀美的山川、水库和村子融合在一起,错落有致的瓦片房造就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仍处于发展落后的状态。目前,李芳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村落衰退,传统彝族民居建筑风貌荡然无存

李芳村是一个传统的彝族村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现代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村民认为,老旧的房子是贫困落后的象征,当村民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后便开始向往“高楼大厦”“洋房建筑”的居住环境,忽略了传统村落的文化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李芳村民居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盲目的拆建和改造,效仿城市住宅建筑模式,导致李芳村建筑格局和历史风貌失去了昔日画卷般的自然美景,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也越演越烈。

2.2 建筑的形式缺乏彝族特色,建筑功能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李芳村的建筑以“瓦片房”为主,“瓦片房”是李芳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汉族文化交融的产物。这类房屋构造简单,经济成本低,以土坯、木材和瓦片为主,造型及装饰简洁,缺乏彝族本土文化元素的修饰,导致建筑的彝族特色不明显,缺乏李芳村彝族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此外,建筑的构造及内部功能不完善,室内设计与建筑外观的风格不统一,且门窗小,墙体厚,室内缺乏光照,通风不佳,居住的舒适性较差,功能上也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李芳村的民居建筑不管是形式还是功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2.3 旅游业与民宿业有发展潜力,但民宿经营的条件不足

李芳村是“三笙”文化之一“铜锣笙”的发祥地,也是当地著名的文化村落。每年彝族火把节来临之际,游客纷纷来到李芳村体验铜锣笙舞蹈,因此,李芳村的旅游开发是非常具有潜力的。李芳村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只要有游客到访,村民都会热情接待,邀请到家中做客。然而,随着李芳村越来越受欢迎,村民本身的住所已经不能容纳更多的游客,部分村民已觉察到潜在的商机,在自己家中搭建了临时性的旅客住所,但室内设施落后,住宿条件较差,不能满足游客们的旅居需求。此外,大量的青壮年村民长期在外务工,村里只剩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动力的不足必然阻碍了李芳村旅游业与民宿业的发展。

3 李芳村民宿设计策略

1)继承发扬彝族文化的原真性,维护有机共生的彝族传统建筑风貌。

彝族文化是李芳村开展旅游业的一个基本属性,其旅游规划模式应以彝族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彝族文化旅游主题,开发彝族村寨旅游产品,创建彝族村寨的原真性,从而促进李芳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李芳村建设的目的是让从游客感受彝族村寨的风土人情,也就是要保留李芳村传统彝族村落最原始的地域文化,保留整体的空间格局及建筑形态,拒绝村民私自建造和改造。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强村落的环境治理,居民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民居建筑的更新建造要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李芳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民居建筑与村落环境有机共生的方式才是李芳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在民宿发展引入创新技术的同时,要从人文的角度,建造民宿空间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形态,从空间的布局规划、人文环境、民族文化来探索民宿的共生模式。

2)注重建筑空间布局到功能配置的整合设计,创造游客体验当地民俗民风的空间。

建筑的功能及空间布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乡村民宿的建造应该考虑村民和游客两个主体人群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需求。对于村民来说,民宿的空间功能要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所需,对于游客来说,应该满足游客的体验感及舒适感。民宿功能的改造更新设计,并不只局限于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而是要注重从空间布局到功能配置的一系列整合设计。建筑是地方文化展示的窗口,建筑功能在满足衣、食、住的基本功能上,还需赋予空间多元的体验方式,给游客带来新奇的独特体验。在全民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民宿的建造还应整合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优化空间布局,将聊天、聚会、品茶、吃饭、游戏等休闲娱乐空间设计为较为开敞的空间,营造游客与当地人交流的环境,使游客不只是简单的入住民宿,还为顾客创造了体验当地民俗民风的空间。

3)塑造文化品牌良好的民宿,给予游客特色鲜明的入住体验。

民宿品牌形象的树立,不仅可以规范民宿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还可以将主题民宿打造更好地发扬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首先,民宿管理者需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优质民宿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从而获得适合李芳村民宿发展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塑造李芳村民宿的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李芳村民宿的品牌价值。其次,民宿的建造要与“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布局,创建建设生态宜居的彝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传承楚雄李芳村彝族文化体系。再次,李芳村民宿更新设计要深入了解传统的民族生活文化习俗,凸显彝族特色元素,保留文化特征、生产特征、地域特征,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来把控民宿空间设计,增加良好的体验感。只有将民宿打造为有文化品牌的入住空间,才能给予游客安全、安心、舒适的入住体验。

4 楚雄李芳村“阿里的宿”设计解析

4.1 设计背景

李芳村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和审美情操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彝族文化村寨。李芳村较为典型的民居建筑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彝族瓦房,双坡青瓦屋顶,二层为粮仓,三房一院,院落为砖土铺地,部分墙体粉刷,整体风格简单质朴。然而,由于盲目进行建造和改造,李芳村已经缺乏了昔日的历史风貌。李芳村现有的建筑群落曾进行“穿衣戴帽”式的简单改造,在建筑外观上能体现少许彝族特色文化,但室内设计与建筑外观设计不够和谐统一,室内设计也缺乏民族元素的融入,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且自然采光不充足。

李芳村共有52户人家,共计150人左右,但该村村民的文化认知水平较低,民宿经营意识薄弱,为民宿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民宿的角度来看,目前李芳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宿,整个李芳村仅有一个“农家乐”供游客借宿。在彝族火把节来临之际,李芳村会吸引有很多游客前来体验,但李芳村仅有的农家乐仅能提供给5人~8人住宿。因此,住宿条件落后成为阻碍李芳村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因素。

4.2 方案构思

楚雄李芳村“阿里的宿”设计主题来源于彝族音乐人木伍合的一首歌,歌词中写道:我家住在彝族山寨,那是生我养我的,美丽的故乡那里山山相连,那里莽莽苍苍。连名字都有,彝族血统,叫“阿里的”。“阿里的”是当地彝族语言,意为美丽的角落。“阿里的宿”可理解为在楚雄李芳村的美丽角落处有一处集山川、河流、炊烟以及浓厚乡愁为一体的民宿。

在李芳村的整体设计上,依托李芳村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地域文化传统。在建筑建造、室内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流线安排等方面,通过对李芳村现有的建筑形式及内部空间进行分析,从美学角度探究李芳村传统建筑的艺术空间形态,并融入到“阿里的宿”设计之中,有效发挥了李芳村的地域特色、地形优势,将建筑外观做到了建新如旧、修旧如旧的古村落风貌,构建出集旅游、商业、文化娱乐、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旅游示范区。同时,将彝族民族元素进行提炼,创新地融入民宿室内设计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为该地区打造了具有云南滇西地区民族特色的乡村民宿。

在建筑设计上,保留其原来的青瓦房外观以及院落形式,以土坯、自然木、石材作为青瓦房的建筑材料,将现有的建筑形式进行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改造与更新设计。在墙体外围用牛粪和土坯在建筑外墙不断加固,牛粪可以避免墙体因阳光的照射而开裂,土坯可以抵挡山区地区冬季形成的寒风。在室内设计上,以天然竹材、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彝族特色纹样作为装饰元素,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整体风格上依托建筑特色来统一室内装饰风格,形成室内环境与建筑共生互融的形态。同时,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窗户来保证充足的采光,解决因窗户小而造成通风不畅的缺陷,提高居住者的住房舒适度。

4.3 方案设计

在楚雄李芳村“阿里的宿”设计实践中,将建筑外观设计内化到室内空间设计,达到了内外风格统一,不仅保留李芳村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及民居建筑的传统结构,还对建筑及室内空间的居住功能进行优化,在设计细节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楚雄李芳村“阿里的宿”方案中,以李芳村民宿作为设计对象,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设计了4个户型(见图3)。户型一的宅基地面积为110 m2,总建筑面积140 m2,适宜3人~4人居住,建筑设计保留原有框架不变,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添加开窗数量,增大采光面积,并结合李芳村民族特色提取设计元素,赋予整个建筑民族感和功能性;户型二的宅基地面积为140 m2,总建筑面积为170 m2,适宜4人~5人居住,根据当地彝族习俗,建筑中间为入口大堂,左右两边为卧室,室内色彩提取彝族的服饰色彩,运用极具彝族民族特色的土黄色和红色进行搭配,强化当地彝族的色彩文化;户型三的宅基地面积为170 m2,总建筑面积为240 m2,适宜5人~6人居住,此户型为双层拼接的建筑,两栋建筑通过楼道平台进行拼接,使空间形成一个独立而又联系紧密的建筑体;户型四的宅基地面积为220 m2,总建筑面积为280 m2,适宜6人~9人居住,是4个户型中容纳人口最多的户型,空间灵活多变,功能齐全,门窗扩大处理,弥补光照和通风不足,同时增加建筑美感。

在室内空间上,采用彝族文化元素作为陈设设计内容,运用天然石材、木材、竹材作为陈设设计的主要材料,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宾客在舒适惬意的空间里修身养性,感受彝族民宿的古朴与自然;将原有的传统建筑室内空间中,空间功能划分不明确、窗户小、通风较差、采光不足、基础家居设施不完善等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问题进行解决,把整个空间合理规划布局,结合当地的民族元素与现代装饰的手法进行民宿设计;在室内空间的装饰上,采用了当地彝族的马缨花、火、植物图腾等装饰纹样,保留彝族建筑独特的扇架结构为顶面装饰,营造了一个彝族特色鲜明的客房空间(见图4)。

5 结语

民宿设计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设计师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专业的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民宿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应熟悉该地区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充分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传承价值,挖掘并提炼出独特的设计元素,并结合现代技术对民宿的空间规划、空间构造、工艺技术、材料等内容进行创新设计。研究表明:李芳村彝族民宿设计应继承发扬彝族文化的原真性,维护有机共生的彝族传统建筑风貌;注重建筑空间布局到功能配置的整合设计,创造游客体验当地民俗民风的空间;塑造文化品牌良好的民宿,给予游客特色鲜明的入住体验。云南有许多百年积累下来的美丽少数民族建筑,只需要导入适当的现代机能和生活方式,就能成为最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因此,系统地、持续地不断挖掘少数民族村落和建筑中蕴藏的优秀基因,既是少数民族村落和建筑保护的重要目标,也是所有民族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中最根本的因素。希望设计师们能够传承民族建筑的特色与精髓,使民族建筑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百花齐放、各展异彩。

猜你喜欢
芳村彝族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东胡林民宿
彝族海菜腔
在芳村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你是民宿达人吗
广州鲜切花市场最新价格
广州鲜切花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