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冠疫情”的儿童哲学的学习活动

2020-08-31 09:42盛道新
西部论丛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新冠疫情疫情

盛道新

摘 要:本文基于“新冠疫情”的背景,在实践中开展“儿童哲学”学习活动,辩论、反诘、追问、推论、假想、思考、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实现了认识的升华。

关键词:疫情;儿童哲学;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外部(刺激)影响都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而被接受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来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其过程是否触及内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认同感”。基于“新冠疫情”“儿童哲学”的学习活动,就是追求能触发学生“认同感”的学习活动,引领孩子深度思考感受现象背后的本质,能够使学生深度思考感受德育内涵的学习方法,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

一、“自由组合式”辩论

“自由组合式”辩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问题,独立思考,自由组合选择组成阵营,小组讨论后,各阵营阐述观点,同一阵营之间互相补充,不同阵营之间质疑反驳,在辩论中各自澄清观点背后的理由,辨别是非,识别美丑,判断真伪,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如话题:如果只有一台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现在有老人、儿童、市长、快递员、企业家、警察、医生、演员8个“新冠病毒”危重病人,该给谁使用呢?理由是什么?同学们表明立场,选择阵营,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第一次辩论。在学生辩论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出第2个深入辩论的话题:一个人存在的价值的大小,你认为重点思考看现在时,还是将来时?组织进行第2次辩论。

二、“苏格拉底式”反诘

“苏格拉底式”反诘方法,或能帮助学生发现观点中荒谬的地方,或能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或能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普遍的规律,最终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学生自认为正确的德育概念。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这些苏格拉底式提问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讨论: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谁要问……?为什么你那样认为……?你的理由是……?你有……证据?你能举出个例子/反例……?还有另一种观点……?要是有人提出……会怎么样? 假如不同意你的意见的人说……会怎样?你对你说……能进一步解释吗?……的结果是什么?刚才说的/那个问题怎样帮助我们……?我们对……的回答/解决方法更好吗?

三、“层层推进式”追问

世界所有的学问,都始于追问。“层层推进式”的追问,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追问,在追问过程中,孩子们不断思考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思考事物背后的规律、现象背后的本质。

比如,许老师执教《可爱的动物》时,“你喜欢动物吗?”的问题出发,结合新冠疫情,层层推进式追问,“如果动物身上有新冠病毒,你还会喜欢吗?”“如果,动物身上有病毒,我们应该保护它吗?”……最后思考“我们该怎样对待动物?”,思维深度由浅入深,由思考表面问题逐渐深入本质问题,最后自然而然形成对动物的正确态度。

四、“追因究果式”推论

课堂上,引领学生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抓住结果追溯原因,探索本质、发现规律;二是根据现象预料结果,增强预见,发现后果,转变看法。

比如,菜场门口设卡点合情吗?合理吗?课堂上设计了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追因究果”进行“思想实验”式的推论:第一步:想原寻前因——疫情管控期间,社区管理人员为什么要在菜场门口设置卡口呢?第二步:猜可能后果——疫情管控期间,如果菜场新门口不设置卡口,你猜想一下,会出现后果?

五、“角色换位式”假想

“角色换位式”假想,创设一个虚拟的环境,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不同人物的思维考量。

以课例《留学生回国OR不回》为例,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当前,国外疫情的爆发,而国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了,这时候,不少留学生想回国避难?你认为他们是应该回国,还是留在国外?

课堂上,孩子们分成了“回国与不回国”两个阵营,双方唇枪舌剑,辩论两方争持不下。于是,课堂上老师采用了“角色换位式”假想法,引领学生讨论两个问题:假如你就是在国外的留学生,或是他们的亲人,你是怎么选择的?引领学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多角度看问题更全面。

六、“问题工具箱”思考

课堂上当孩子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时候,需要将孩子们的思想认识引向深入,在思考、对话中,让孩子们自已发现一些想法的荒谬性、肤浅性。课堂上,笔者学校经过实践,形成了“问题工具箱”的“八问”方法,让学习小组在准备交流过程中,自我思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能举个反例来证明你的观点吗?假如观点是真理,会得出什么结果?别人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他们会有什么理由?该怎样驳他们?

七、“可视化思维”导图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课堂中学生思维的火花星星点点,学生在团体探究中,各抒己见,相互学习,但往往是零散的一点一点。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自己的想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补充新获得的想法。在讨论结束时,学生便可以看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成果,于是对问题的认识便具有了全面性和对比性。

八、“拓展应用型”迁移

兒童哲学通过层层对话和深入思考,学生发现了一个新的生活哲理,掌握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获得了一个新的道德认知,而最终想转化为道德行为,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那就是“拓展应用型”迁移。

以《我要去医院吗》为例,课堂上孩子们讨论话题:疫情期间我感冒发烧了,假如去医院,不仅要做核算检测、CT检测,还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这时我该不该去医院检查呢?经过对话、价值澄清和唯物辩证思辨引导,孩子们得出了处理问题的方法:区分矛盾的主次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理性看待生病。之后,老师安排了“拓展应用”的迁移环节:生活中,我们遇到哪些事,也要思考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出合理的选择。

儿童哲学,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以情境触动孩子心灵,以讨论拨开思想迷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孩子心灵扎根。

参考文献

[1] 高振宇.儿童哲学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新冠疫情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