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2020-08-31 09:42姚珊珊
西部论丛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姚珊珊

摘 要:中华民族在漫漫五千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而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传承人的基本情况,接着分析了传承人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创新保护传承人的几种途径,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助上一臂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

一、非遗传承人的历史价值

人们一般认为,创造历史的是那些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发明家、文化巨人等等。不错,那些伟大的人物是在各自时代对于历史的进程做出了的伟大贡献,但是人类的历史也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史。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大的历史价值。各个时代无数的文化传承人不停地把文化创造、文化赓续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例如,曾侯乙编钟、民族史诗、莫高窟的壁画、古琴以及古琴弹奏出来的《高山流水》、《广陵散》等等,无数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成果,都是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的财富。而在伟大文化成果的背后都是前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智慧、才艺和精神的展现。为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历史价值,我国启动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措施,这充分肯定了整个传承人群体的价值所在。

二、非遗传承人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纵观目前我国非遗传承人年龄现状,60岁以上的占大多数,80岁以上的也不在少数,老龄化日益成为困扰非遗传承人保护的突出问题。据统计,在我国现已认定的五个批次的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中,第一批226人,60岁以上的占到90%以上;第二批551人,60岁以上的占到70%以上;第三批711人,60岁以上的占到78%以上;第四批498人,60岁以上的占到75%以上;第五批1082人,60岁以上的占到5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非遗传承人大多数年事已高,培养年轻非遗传承人已刻不容缓。

(二)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由人创造的,也是依靠人来承载和传递的。非遗项目要實现有效承接,就需要培养接班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非遗传承人,需要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探索。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投入产出比”成为人们谋职的衡量标准和出发点。若要成为非遗传承人,想在短时间内系统掌握某一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工艺制作流程,并顺利出师获得经济效益是很难做到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即如果搞非遗不能很好地产生经济效益,还不如做其他生意来钱快。面对这无奈的现实,选择从事非遗传承的年轻人将越来越少,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三)国家对传承人的补助偏低

从2016年起,国家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补助经费提高到了每人每年2万元,西部地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补助经费每人每年一般只有5000元,而市县级的非遗传承人根本就没有开展传习活动的补助经费。国家对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补助普遍偏低或者没有,且政府对于传承人的补助使用条件限制很多,这对于传承人,特别是非体制内、专职从事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的生活与工作来说并不能进行有效保障。吃饭都成问题,谁还有心思去搞非遗传承呢,面对巨大经济压力,不少传承人只能忍痛割爱古老技艺,非遗传承令人堪忧。

三、非遗传承人保护对策

(一)多层次培养非遗传承人

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传递,改变传承人队伍老龄化及后继乏人问题,就必须多层次培养非遗传承人,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为此,我们应大力探索分级培养非遗后继人才的模式。

首先,非遗传承人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年轻一代参与保护非遗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遗未来的命运,为此,我们培养非遗传承人必须从娃娃抓起。例如,英国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从娃娃抓起”的,有关组织及学校经常组织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学生去参观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以启发他们的兴趣;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则要求选学一至两门与非遗有关的技艺,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非遗项目的爱好和欣赏力。以此为借鉴,我们要大力促进优秀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

其次,非遗传承人培养培养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依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打造成为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此,应大力鼓励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开设更多的非遗及相关专业。同时,聘请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为兼职教授,大力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非遗专业人才。此外,探索建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非遗专业助学金、奖学金制度,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奔非遗专业而来,从而壮大传承人队伍。

再次,建立和健全非遗传承人进修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民间艺人进行再教育,提升民间艺人自身的文化素养。鼓励教育机构与文化行政部门合作开展传承人培养计划,并对传习者提供适当补助。通过建立和健全这样的定期进修制度,提升传承人的文化素养, 使每一个传统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都能在保留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添每一代传承人的智慧光芒。

(二)加大非遗传承人经济保障力度

非遗产传承人担负着为国家、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政府应该通过生活补贴、传习资助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在社会养老、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对非遗传承人倾斜。对于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非遗项目,可以引导、帮助非遗传承人成立小微企业,从事市场化运作,以能自食其力。另外,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也不能一毛不拔,应参照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逐步建立市、区县两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来吸引年轻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队伍中来。

(三)建立非遗传承人表彰激励制度

作为政府层面, 除经济方面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扶持外,还应该建立非遗传承人表彰激励制度,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进行表彰激励,通过表彰激励来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同时,对一些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传承人,可以让他们进入各级人大或政协参政议政,这不仅能为他们提供一个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声的平台,还可以有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人队伍中来,这将有利于改变我国当前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乏人、传承能力下降等问题。

四、结语

当前,我国社会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已经越来越重视, 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制度还不甚完善。因而,建立和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历史价值[N].贵州民族报,2016-11-28,A03.

[2] 尹爱民.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6).

[3] 雒庆娇.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9(1).

[4] 刘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9).

[5] 王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的现状及完善[J].武夷学院学报,2019(8).

猜你喜欢
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