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域海派文化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承重要性的研究

2020-08-31 09:42陆纯纯
西部论丛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摘 要:一部近代上海发展史即是一部中国人民抗击外侮,实现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的奋斗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上海不仅是商业经济十分发达的魔力之都,也是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上海全市分布着各类红色文化遗迹,这为高校红色文化传给予了丰富多样的教育素材。新时代,只有大力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当今身处上海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独立,追求进步和创新,但他们也面临诸多思想困惑与现实问题,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渗透与撞击,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陷入无所适从无所归依的境地;信息的多元化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如何利用海派文化背景下高校传承上海丰厚的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引导他们在人生之路上学习先輩们敢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高校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点。

关键词: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传承;高校思政教育

一、海派文化形成的历史以及背景

1、“海派文化”词语的由来

中国《辞海》给“文化”的定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艺、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海派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风向星座,它既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文化也没有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一种融汇中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后自成一派的文化,在老上海的很多文献中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但从上海人的生活习惯中又能看出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很难再找到能像海派文化这样兼容中西文化的新型文化模式。就如同你能早上吃着具有上海风味的大饼油条下午喝着纯真的英式下午茶;可以看见现代化的城市里坐落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寺庙也可以找到代表西方建筑理念的万国建筑群。

2、海派文化形成的背景

文化的灿烂程度决定着城市的地位,每座城市的文化背景是由文明素养和道德观念来体现的,当每一位市民都将这种观念扎根在思想中并为之付出的时候,这才能算地域文化正式形成。每一座城市的形成都是建立在群居的基础上,所以每座城市都有其固定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念,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其特有的城市文化。地域文化也是居住在这个城市中人们的价值观、逻辑思维和行为表现的另一种概括。

在中国近代这个纷繁杂乱的社会背景下,海派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政治和人文因素。独特的地理优势使近代上海成为了中外人心目中的“摩登”代名词,民国时期的上海局势一直处于动荡不安,大量的难民不断涌入,渐渐上海成为了“冒险家的乐园”、苦难民众的“避难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理念,这时的上海不得不接纳、吸收、融合着这些文化,渐渐成就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国际形象。海派文化身上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从当时的闭关锁国到成为重要通商口岸,从单纯的“拿来主义”到振兴中华设计,这才是近代“海派文化”真正存在的意义。很多人觉得海派文化就是大杂烩没有其个性与特点,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虽然其展现着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孕育它的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海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并产生自己设计特性的一种文化转型,但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还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任何文化的侵入与融合都是由一个过程的,人们在接触到陌生文化的第一反应就是去了解、学习与模仿,这个阶段称之为被动学习。对这个文化产生一定的认知后才能慢慢开始加入自己的创新思维,这就进入了下一个融合创新的阶段。近百年的吸收与创新,海派文化背景下的红色文化传承追求的是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直在追寻。

二、高校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1、上海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对于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革命精神也有其身后的文化价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红色文化,上海地域海派文化背景影响下的红色文化更有其地域特色,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有着一定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上海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许多最初党中央的重要会议、文件修订、战役等都在上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随处可见的名人故居、会址、纪念馆,静静的诉说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发展。因为上海有着600多处革命遗址,有着一定的分散性和独立性,这就需要高校在传承上海红色文化近一步将信息挖掘与凝练,从而能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其独有的育人功能是其他载体所不能代替的。在校大学生在对上海红色文化的考察学习与熏陶过程中,不仅会受到革命先辈们伟大精神的感染,更能是当代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着先烈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 高校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及意义

红色文化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海派文化是城市红色特质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依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是全国红色文化建设排头兵,建成了不少有上海特色的红色文化基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受信息全球化影响,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取信息,信息传播快、涵盖面广,多角度的信息传输,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于城市文化与历史的认识越来越多样化,对红色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在说话,每一处红色遗址背后都要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懈斗争的民族精神,真实的历史人物与革命故事诉说着先辈们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为高校传承红色文化提供的客观、坚实的理论基础。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集大成的表现,其中,既有城市工业发展中孕育的工人阶级,又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知识分子。红色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高校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在结合海派文化这一特殊背景下主动跟上文化发展的步伐,贯穿于现代上海的发展全过程。红色文化表现为精神、物质、行为的立体维度,永远处在实践中。

三、红色文化传承对高校思政教育重要性分析

1、上海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感召力

上海地域的海派文化是一个开放、自由、多元的环境,上海大学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也已有属于他们对于城市文化有的认知,所以在红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能过于照本宣章而是需要更多的认同感与感召力。红色文化的感召力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与人物故事诉说着先烈们崇高的理想,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上海红色文化的形成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向人们展示出更多的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增强海派文化背景下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感召力需要高校思政教师主动凝练,出去最原始的参观考察红色基地外还要讲故事更生动的融入进课堂教学,才能建设处充满活力的红色文化氛围,提高地域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及凝聚力。

2、当代大学生对于上海红色文化传承认同度的提升

上海地域海派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开始互相碰撞与融合,国外各种文化思潮级价值观念让大学生认识不一样的世界的同时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将上海红色文化传承认同度提升能有效的塑造当代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其地域的特点和历史的积淀,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劳动人民顽强抵抗外敌到逐步将国家建设的繁荣复兴的过程。有学生认为现在已是和平年代,红色文化传承是过时的、没有必要的。但恰恰相反,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是很有必要的,红色文化不单单代表着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红色文化不应被误解被排斥,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和希望,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继承先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上海地域海派文化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涵,再加上红色文化给予的坚实基础,是高校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动力来源,上海身为面向国际的大都市有义务肩负起传承将这一宝贵的资源的义务,在传承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创新的宣传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文化入脑、入心。使大学生有更高的理想信念,做到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升竞争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渠长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语境下的红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2.

[2] 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之一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陆沪根.热土上的红色记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4] 中共上海市党委史研究室,上海市文物局编.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5] 李水弟.红色文化传承[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6]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红色印痕:上海遗址百处[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蔡燕萍.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闽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簡介:陆纯纯(1992.6~),女,上海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反思与探索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性研究
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探索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e教育: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