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与应对策略分析

2020-08-31 17:41唐加
西部论丛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就业大学生

摘 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调查,发现了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的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出现就业信心不足、求职标准功利化、职位意义认识不足等问题,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可以通过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帮扶体系、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开拓特色化、个性化就业工作模式等策略,应对如上所述的就业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现已由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并逐步朝良好態势发展巩固,即便如此,疫情对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仍造成了一定影响。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的“六保”任务。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放在了首要位置,由此足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于疫情之下就业工作的重视。对于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机会变少、工作待遇降低、找工作变难,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了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而由此引发的就业目标不清晰、就业态度不积极、职业价值观不明确、就业心理素质不高等问题越发凸显。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形式,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主,对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之下在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基本信息;二是学生的就业准备,包括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就业途径等;三是学生的职业期待,包括择业影响因素、理想职业、择业地域、专业认同性等;四是学生的自我认知,包括乐观品质、成就体验、受挫能力就业价值观等。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因采取网上作答的形式,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100%,并对部分同学进行了线上个别访谈。在此基础上,从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入手,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应对策略,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势下,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

一、就业心理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发现,在目前的形势下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就业自信心受挫

疫情影响下的经济下行、长期居家以及正常学习生活节奏被打乱等客观因素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让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即不能再求职过程中正确评价和认知自我,认为自己在生理、心理或者能力上不如别人,无法达到求职公司的要求等等。调查显示,65.0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目前的就业心态一般,19.05%的被调查者持悲观态度,13.49%的被调查者持乐观态度。在对“你认为目前的状况下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和“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形势很不好”三个选项占比位列前三。在求职过程中,信心受挫的大学生往往没有十足的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并且往往不能适当的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就业与择业。

(二)求职标准过于功利化

调查显示,60.32%的大学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严峻,比较担忧;15.08%的大学生认为前景乐观,但找工作很难。与此同时,在对待是否愿意去到西部计划或其他基层工作的问题上,72.2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考虑”和“看条件,可以考虑”,26.98%和0.79%的被调查者分别选择了“愿意”和“非常愿意”。在调查“你认为什么是理想的职业”时,41.2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经济收入高的职业”,35.71%认为是“能够继续深造并且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职业”,11.11%认为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职业”,11.91%认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以及“其他”。调查显示,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摆脱了以往“80后”大学生迷茫、理想主义的狂人,价值目标和求职标准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并且追求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影响力较高的职业,更愿意去到发展前景好的大中型城市地区,不愿去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在就业压力巨大、形势极为严峻的今天,过多的追求福利待遇好、生活环境舒适的工作,可能会丧失另一些更符合个人职业发展和国家社会需要的岗位的机会。

(三)职位意义认识不足

职业作为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进而生存于社会的基础,不仅能提供经济收入,使人们获得发展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职业寻找到个人成就与社会价值,以实现人与社会的正向链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择业,考虑最多的因素依次是:(1)工作薪酬和福利;(2)工作单位性质和发展前景;(3)符合个人兴趣爱好;(4)自我价值的实现;(5)地域因素;(6)专业对口;(7)社会需要;(8)家庭原因;(9)社会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职业与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没有找到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实际能力、综合素养等与个人职业的结合点,极大一部分学生是从工资待遇和工作单位性质和发展来进行工作岗位的筛选和甄别,把工作当做一种谋生手段。如此一来,由于对自我认知和职位意认识不清晰,会导致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极易形成消极、负面的工作态度,陷入期望值与现实情况不匹配的困境,从而影响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就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进行分析时,需要一方面关注当前客观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所处的宏观体系中,多角度多维度地进行分析。

在当前客观环境变化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中,对应届毕业生消化最大的中小型企业大多遭受了严重打击,企业纷纷实行缩减业务规模、暂停招聘、调岗调薪等措施以降低企业成本。加之为避免人口大幅度流动和聚集,常规的现场招聘会被大规模取消,线上招聘面试大多只是初试,企业根据市场恢复情况才会确定复试时间,大大影响了招聘流程与进度,甚至影响到了非应届生的实习生招聘计划。目前,受国际疫情形势影响,部分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只能暂时放弃留学事宜,转向国内的就业市场。

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所处的宏观体系方面来看,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进行剖析和理解。社会层面: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舆论、社会角色模式等。学校层面:主修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同学朋友的相互影响、老师的引导等。家庭层面: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期待、家庭所在地區、父母教育的方式、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以及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等。学生自身层面:与求职有关的能力、兴趣、性格、自我分析和自我意识等因素。

三、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帮扶体系,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多方合作开拓创新就业渠道;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教师协助学校按照用人单位对岗位需求,调整更新人才培养方式与课程内容,建立时间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等;辅导员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就业心理、专业学习、实践需求情况,反馈学生意见,确保学生就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质量。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如重点解读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进行求职技能的相关培训等,帮助学生合理选取目前形势下的职业目标,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转变观念,认清就业形势,走出就业误区

疫情期间,除了一些特殊的新兴行业外,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要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择业的心态,精准定位、重点发力,并认清个人就业、事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标准,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紧密结合,走出职业需求不明确、职业标准功利化、职位攀比、职位意义认识不到位等就业误区,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三)积极开拓特色化、个性化就业工作模式,注重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精准摸排,详细掌握学生就业心理情况,针对性地展开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意识不清晰,就业目标不明确的学生要达到一对一帮扶;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学生线上求职就业能力,将校园招聘、就业指导等工作由线下往线上转移,搭建供需平台,充分发挥校园招聘的主渠道地位作用,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服务;重视就业心理服务,通过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丰富课外活动的积极体验、发挥朋辈优势团队辅导、关注个体生涯咨询等,塑造学生积极的认知,培养乐观的就业心态,调动大学生自己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丁静,刘宁,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1)

[2] 张国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 ,2004

[3] 易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作者简介:唐加(1989—),女,四川资阳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就业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