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深度教学实践
——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教学为例

2020-09-01 09:24夏成志
辽宁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西气东调配区域

夏成志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深度教学强调了教与学的相融性和一致性,关注点在于如何通过不断拓展教学思维的广度,提升教学思想的高度,高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地理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入剖析并依据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发展规律,设计有效的深度教学策略,才能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达成。笔者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教学为例,从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角度探索渐进式深度教学的实践。

一、区域认知水平与深度教学的关系

(一)深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提升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可以分为区域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以及迁移能力。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区域认识能力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深度教学能够深入挖掘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意义,关注地理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协作、会话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和深层次理解地理知识,对学生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的知识体系有促进作用。问题导向学习是深度教学的三种核心策略之一,以问题式教学为实施途径进行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深度教学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更多重视和探索的方面”。

(二)区域认知水平发展规律是实施深度教学的依据

在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问题情境的设置,即以什么形式呈现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区域认知能力水平的发展规律,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问题和困惑时要进行自主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知识积累、问题分析,完成知识评价和迁移,构建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发现隐藏在符号背后的地理知识的深层含义,逐步实现自身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

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教学为例,笔者以建构主义和情景教学理论为依据,以材料分析、问题探究为实施手段,组织学生探究了不同区域间资源的差异,归纳总结出资源调配的一般思维模式,形成了资源调配区域分析的系统化知识结构。整个教学过程以“如何输—为何输—输后影响”为逻辑思路,符合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见图1)

图1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途径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从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角度,依据区域认知能力水平的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图文材料,设置探究性强、符合学情、基于生活和蕴含地理视角的问题链。教师基于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分组合作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图文资料,从区域视角等角度,进行区域要素特征归纳、差异分析、区域地方综合和区域评价,挖掘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意义。经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升。

二、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深度教学策略

(一)把握课标,钻研教材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以某两个相关的区域为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区、输入区和途经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包含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因此要求学生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此类问题。

从知识掌握情况来看,通过前四章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我国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状况有一定的理论认识;高中生思维活跃,创造力较强,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对“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资源调配案例有一定了解;但对如何利用区域的策略,分析、评价类似案例缺乏系统性的认知。

笔者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即“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和“西气东输产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供图片素材,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将特定的事物和地理现象用区域的思维来逐层深入剖析问题。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根据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环境紧密结合。因此,在课程导入中,我以《厉害了,我的国》电影片段为切入点,为学生播放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视频资料,讲述我国的超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让学生对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直观的认识。随后,我提出“为什么要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怎样进行资源调配”“调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这样创设的学习情境真实可信,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欲望。通过进阶式问题,学生在深入探究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和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方法,形成高阶思维。

(三)问题引领,以生为主

在深度教学中,教师应在情境中呈现知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认知的案例材料,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创设真实的、可探讨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还应以问题引导作为深度教学的实施手段,遵循逻辑规律,合理展开。在问题链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在情境中获取体验,对问题进行分析,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切实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

三、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深度教学实践

(一)培养区域概括能力

材料展示:“中国自然资源(煤炭、天然气、石油、水能)空间分布图”和“中国人口、经济分布图”(图略)

教师要求:1.结合图片,归纳中国的资源、人口、经济的分布状况;2.这些现状在区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区域分布的特点谈一谈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素材进行观察和对比,归纳图中我国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提取信息,运用区域地理的知识、原理来分析资源空间分布的原理,归纳资源空间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的规律(区域分布不均且不具有流动性;经济发展水平为东部相对发达西部相对落后)。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需求量和赋存量不匹配),从资源的区域流动方向,使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有初步的认识。最后,教师引导指出:“因为资源的分布与消费之间不协调,为了实现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非常必要的。”

本情境的创设旨在促进学生建立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念,从区域的角度出发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选择的图片材料结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鼓励学生通过递进式的问题系统地重建已有知识结构,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自主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以便顺利进入西气东输案例的学习。

(二)提升区域分析评价能力

【主题一】梳理区位条件,解释“如何输”

在阅读教材的文字之后,教师提问:1.西气东输工程的基础、目标市场、主要线路各是什么?2.西气东输一线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

教师介绍西气东输工程,指出一线工程是国内的跨区域调配,二、三线工程是国际的跨区域调配,引导学生进行区位条件分析,通过区域认知可以将地理学习过程具体化、形象化。随后,教师对本部分知识逻辑进行简要梳理,引导学生画出西气东输“如何输”的思维导图(见图2),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逻辑概念。

图2西气东输“如何输”思维导图

【主题二】对比区域差异,解释“为何输”

材料展示:1.我国能源(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和消费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占比图;2.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交通带来影响的图片资料;3.我国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图,概括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图略)

教师提要求:1.结合材料1,概括分析我国东部、西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差异;2.结合材料2,分析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交通带来的影响,对比煤炭和天然气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3.结合材料3,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的现状。

在本情境中,教师从区域关联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学情,设置问题链,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材料具体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三个原因。根据材料1,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地理事物和现象放到特定空间,筛选区域突出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概括出东、西部地区在经济水平、能源需求量和能源储量之间的差异,得到西气东输的关键因素之一。(见表1)

表1 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能源之间的关系

整个设计在分析总结材料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西气东输的必要性;结合材料2,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图片,将特定的地理事物落在区域范围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链,对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进行优缺点对比,为分析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材料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现状,展示“用区域的方式解读应用地理原理规律”的区域学习视角和方法,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引出我国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从不同层面上,解释“为何输”。

【主题三】角色扮演,辩证思维,分析“输后影响”

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三组并设置不同角色。角色一,西部地区;角色二,东部地区;角色三,中央政府。三个角色依次代表了输出区、输入区和协调区域发展,为每种角色提供学习情境和图文素材,鼓励每个小组代表不同地区领导人,分析西气东输对每个地区的影响。

例如,为角色一提供素材:1.2007—2013年新疆生产总值及其增速的图片资料。2.家住新疆喀什老城区的迪丽拜尔,祖祖辈辈都靠砍伐胡杨、红柳为生,西气东输工程使她第一次用上了天然气。如今,塔克拉玛干周边地区都用上了廉价的天然气。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烧柴引发的污染问题,同时为每户居民每年节省近千元的开支。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应引导学生从西部、东部和中央区域资源调配的角度,归纳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角色扮演者要把视角放到西部、东部和中央区域领导人的高度,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开发利用进行总结,并对资源调配策略提出评价和建议。教师还可以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引导学生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

(三)达成区域迁移能力

纵观本节课教学,可以综合归纳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思维导图(见图3)。在“西气东输”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跨区域资源调配的类似案例,组织学生寻找素材并分析讨论,通过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图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思维导图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的教学实践,遵循了区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通过结合教学重难点设置逐层深入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系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最终实现了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西气东调配区域
养猪饲料巧调配
分割区域
赤枣子.西气东输
大气调配师
区域发展篇
张馨予调配
西气东输泗阳站阀室放空安全分析
MARK VIe控制系统在西气东输管道上的应用与维护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