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及发展趋势

2020-09-01 10:29陶倩倩康燕茹李苗苗张瑜妍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成因发展趋势

陶倩倩 康燕茹 李苗苗 张瑜妍 雷婷

本文为咸阳师范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 编号:S201910722021) 部分成果

【摘 要】 文章分析了中国式英语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探讨中国式英语的发展趋势:中国式英语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中国式英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但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式英语会逐渐减少。

【关键词】 中国式英语;成因;发展趋势

中国式英语(Chinese-English简称Chinglish)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用英语表达思想时,由于受母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自觉或无意地产生于口头或笔头上的不地道或错误的英语用法。中国式英语的存在伴随着中英两种语言交流而日渐壮大,中国式英语正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

一、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中国式英语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根据汉语的表达和思维方式在使用英语时生搬硬套、拼造出来的不符合英语思维和表达习惯的畸形语言,是一种客觀存在,它的形成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首先,主客体相互作用。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识是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认识事物的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客体之间不存在什么差别,主体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也会出现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或者不完全的认识。学习是认识的一种形式,所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究学习外语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小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已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了解了部分中国文化。英语学习开始时,主客体相互作用,小学生们会按照汉语的规则去理解英语,会找出和汉语相似或相同的音后用汉语拼音或汉字去给英语单词注音;英语学习者在说或者写英语句子时,常用汉语中熟悉的语法结构生搬硬套。当英语和汉语句子结构相同时,母语对英语学习起着促进作用,是“正迁移”;但当结构存在差异时,转码就会遇到困难,导致“母语负迁移”。这种现象在英语初学者中非常普遍,甚至得到了有些教师的支持。短时间内,这一做法可能并无大碍,但久而久之,采用这种方法学习英语的学生就会形成汉语固化思维,严重制约英语思维的发展,导致中国式英语产生。

其次,学习动机。外语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是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但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就是必修课程,中小学英语是升学考试的主要科目,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要通过专业四、八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要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这种重视应试能力而非应用能力的教学也是导致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二)客观因素

首先,思维方式差异。语言与精神相互影响,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和最终的决定作用,因此,想要研究语言就要先了解其思维活动的方式。中西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中式思维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直觉洞察和领悟,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而英式思维则强调逻辑推论,注重个体思维。感性思维在汉语遣词造句时常采用意合法,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因为汉语重意会,英语重形合。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它将会借助某一特定的语言系统进行展现,这就是中国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次,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是文化本质的部分反映。语言就是一面镜子,将中西方差异完全展现出来。因此,当我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这种文化差异就非常直接地显现在生成的目标语中,这是中国式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

地域差异,审美观念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历史、文学典故差异等都会造成中国式英语的产生。英国是一个岛国,很多词语或表达方式都同水、海洋和渔业有关;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很多词汇都与农业密不可分。因此,在汉语中,能喝水常用“牛饮”这个词,而英语却是“drink like a fish”。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常用人作为句子的主语;而西方传统思维却热衷于对客体事物的研究,常以物或抽象的概念作为句子的主语。汉语讲究对称美,语言讲求工整对仗,但在转换为英语时常会出现一些词汇和概念反复的错误。如:We should make a series of plans to ensure that…中,名词series多余。此外,宗教信仰的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特别是习语中表现明显,中国人常说“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而西方人由于信仰基督教,视圣经为其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所以许多习语来自圣经。众所周知,汉语中有许多成语都是出于历史典故或古时传说等,而在英语中,这样的词也不少。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不能就字面意思理解和翻译。例如,汉语 中存在“愚公移山”、“叶公好龙”等。英语有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最后,语言变迁的内在规律。语言是一种稳定的变动体,稳定是相对的,变动是绝对的。这样的特点使得语言更具辩证化。一方面,稳定有利于人们交流的便利,促进情感的联系,加快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变动会带来不同程度上的破坏。语言是社会客观存在的重要部分,故亦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英语来到中国和本土文化融合再生就形成了中国式英语,方便了沟通和交流。根据我国学者的最新统计,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有近2000个。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新闻报刊上出现的,未被收录进词典的汉语借词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Kachru指出:“本土化是语言充满活力的表现,是语言创新的结果。它体现了外来语言的地方性功能、新语境下的会话文化和交际策略,以及来自地方语言的迁移。”Warschauer甚至相信未来国际化英语的标准会更多地以非本族语者使用的英语为参照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公园有这样温馨的提示:“Little grass has life, please watch your step”(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再比如:英语母语者不会把“litter”当动词用,因而在公园等地方的告示牌上,他们会用“The dropping of litter is prohibited”,而中国则用“Do not litter”,这是因为在汉语文化中,后者显得更直接有力。

二、中国式英语的发展趋势

历史语言学指出,在语言接触中大体有三个阶段:语言接触——语言影响——语言变化。英语在中国传播,势必会带来一些英语本土化问题,但英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语言,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中国式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变体,因此应该秉持客观的态度,大胆接受,并使之日臻完善。

(一)中国式英语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成就是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显示更重要的地位和话语权,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就成了一项划时代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带着中国本土特色的英语对国际英语产生了极大地冲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向世界推广汉语文化的力度,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汉语文化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使中国人和外国人交流沟通更加频繁、深入,使得掺杂着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中国式英语逐渐被世界理解和接受。Long time no see, lose face, add oil都是中国式英语,可现在却被纳入世界最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从广义上讲,英语也完成了对自身的一次升级,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和普及性。

(二)中国式英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人口的增加及“出国热”,汉文化的推广和孔院的建立,都促成中国式英语获得更大区域范围内的普及和接受。中国式英语是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必然产物,英语只有一种,可是各国的英语却各不相同,美式英语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中国式英语可存在的必要性。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主流媒体曾對中国式英语曾做过报道,它们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式英语的产生是中西文化相撞的火花,是中国文化话语权得到提高的表现,与此同时,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并将更多的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中国式英语的存在代表了一种文化认同,它向世界各国打开了一道通往中国语言魅力的大门,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式英语说到底还是英语,像英国英语、美国英语以及世界上其他所有规范和不规范的英语一样。虽然都是英语,但每一种又难以代表英语。语言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不规范语言到规范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但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教学环境和设施的不断优化,大量优质MOOC的上线分享,中国式英语会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 洪堡特,威廉.冯.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周方珠.论翻译与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49-53.

[4] 朱文娟.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11):165-167.

【作者简介】

陶倩倩,女,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8级学生.

康燕茹(1977—)女,陕西长安人,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论及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成因发展趋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