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种植业绿色高质高效模式考察综述与转型发展对策思考

2020-09-02 07:06闵思桂倪艳云郭万胜
北方水稻 2020年4期
关键词:效益绿色

庄 静,闵思桂,倪艳云,郭万胜*

(1 扬州市邗江区农业农村局,江苏 扬州 225009;2 高邮市农业农村局,江苏 扬州225600)

高邮市地处里下河地区, 江苏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全国、全省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高邮市委市政府也下达了三年(2018~2020 年)结构性调整战略要求,积极推进农业发展, 尤其是种植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态势稳健, 紧紧围绕种植业结构性战略性调整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安排各种农作物及其品种的种植比例和面积,加快农业转型发展,生产出充足的绿色高质高效农产品, 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1]。

1 不同纬度种植模式“三效”对比与高质高效潜力分析

1.1 不同纬度种植模式“三效”对比分析

1.1.1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高邮市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起步早,但发展不快。 2017 年全市养殖面积仅266.7 hm2左右,2018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推动下,发展迅速,全市养殖面积达到1 233.3 hm2左右。

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除了除草用工偏高外,其肥药使用均明显减少,从效益上来看, 稻田综合种养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种植模式,其中稻虾综合种养效益最高,最高效益可达5 145.6 元/667 m2,其次是有机栽培的稻鸭共作效益1 581 元/667 m2, 比常规稻麦分别高3.7 倍、45.4%。 因此,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稻田综合种养。 并以此促进稻、渔、田的绿色、高效、生态发展,较好地破解国家“要粮”、农民“要钱”、生态“要绿”的矛盾[2]。

表1 不同种植模式效益对比 单位:元/667 m2

1.1.2 粮豆轮作种植模式 作为全国优质黑大豆的重要生产区域, 黑大豆规模化种植面积稳定在0.367 万hm2左右。近10 年来,黑大豆市场价格在5.6~10.8 元/kg,效益在600~1 530 元/667 m2。 从效益来看,黑大豆种植中用工量4.5 个工,主要用于播种和收获,总体用工量与水稻相比偏高。粮豆轮作不仅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减氮减药、改善人类膳食结构。

表2 近5 年水稻和黑大豆的效益比较 单位:元/667 m2

1.1.3 设施蔬菜绿色栽培模式 高邮市蔬菜播种面积与产量稳中有升,2017 年蔬菜播种面积1.67万hm2, 产量60 万t, 常年蔬菜基地面积0.67 万hm2, 其中设施栽培面积0.167 万hm2, 建立蔬菜“三品”基地面积0.12 万hm2。 蔬菜栽培种类以叶菜类、茄果类为主,占65%。 目前,拥有省级蔬菜标准园1 家,并有多家正在积极创建,5 家蔬菜生产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0 个蔬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注册13 个蔬菜商标。目前,有扬州朝晖公司、高邮市田农家庭农场、高邮市丰盛果蔬合作社等蔬菜生产企业20 多家,基本形成卸甲千亩叶菜生产、甘垛千亩叶菜、临泽千亩娃娃菜、界首百亩芦笋、 卸甲虎头百亩花菜等特色蔬菜生产基地。 通过设施栽培生产反季节蔬菜, 效益十分可观,平均效益4 000~5 000 元/667 m2,是粮油等大宗作物生产效益的4~5 倍。

1.2 不同层次高质高效潜力分析

1.2.1 模式创新潜力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要优于传统种植模式, 其中稻虾综合种养效益最高, 一稻三虾模式最高效益可达5 145.6 元/667 m2, 比传统种植模式要高4 058.1 元/667 m2,增幅373.2%;二是有机栽培的稻鸭共作效益1 581元/667 m2,比传统种植模式高493.5 元/667 m2,增幅45.4%。

1.2.2 品牌创建潜力 品牌力量增效巨大。 盱眙小龙虾每公斤一般比高邮市小龙虾高30%~50%。其中高峰期盱眙龙虾在价格达120~140 元/kg,而高邮市小龙虾价格仅70~80 元/kg。 从高邮市主要米业公司调查来看, 知名品牌效益高于普通小品牌;与常规品牌稻米相比,知名品牌稻米价格一般高40%左右,可增效700 元/667 m2左右。 再从“朝晖”牌绿色娃娃看,销售实绩反映,其价格比同期上市的同品种高80%~100%,品牌价值增效明显。

1.2.3 融合发展潜力 稻米链式开发与品牌创建融合增效。例如临泽镇、甘垛镇是高邮市首先荣获江苏省“味道小镇”称号,两镇的优质食味稻米实施订单种植, 收购价平均要高0.2 元/kg 左右,效益要高130 元/667 m2左右; 加工后的稻米产品比其他区域同质产品高1.0 元/kg。

1.2.4 技术创新潜力 以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为指导的稻麦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稻麦周年单产达1 200 kg/667 m2以上, 比大面积增产20%以上,增效30%以上,品质提高一个等级;单项突破性技术就缓控释肥技术来说, 在肥料量减少20%~30%情况下,缓控释肥仍获得与常规施肥同等产量或增产,并能减少施肥次数,起到省工节本作用。侧深施肥同样具有省工节本优点, 肥料利用率由32%~35%提高到50%~60%,单产增加10%左右。

1.2.5 提质增效潜力 优质食味稻米的品质调优栽培技术推广面积已占30%以上,稻谷每公斤收购比常规粳稻增0.2 元左右,增效130 元/667 m2以上,全市1.67 万hm2优质食味稻可产16.25 万t粮,增效3 250 万元,若全面推广,全市水稻将增效1.1 亿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1.2.6 品种调优潜力 高邮市以南粳9108 为主的超级稻面积占水稻面积一半以上, 南粳44、南粳49、南粳9108、南粳5055、南粳52 等超级稻均在高邮市顺利通过实产验收。 800 kg/667 m2以上小面积攻关频频重演, 比大面积增30%以上,小麦600 kg/667 m2以上的超高产也是屡屡出现,693.2 kg/667 m2的产量纪录仍是我国淮南地区最高水平。高邮市大面积黑大豆单产水平稳定在180 kg/667 m2左右,而高产栽培水平可以达到220 kg/667 m2以上,且产量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2.7 平衡增产潜力 稻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攻关田、核心区、示范方,667 m2产量、效益分别为1 373.7 kg、1 714.2 元,1 234.9 kg、1448.0元,1 173.3 kg、1312.7 元, 分 别 比 大 面 积 增 产370.5 kg、231.7 kg、170.1 kg, 增 效775.6 元、509.4 元、374.1 元。

1.2.8 省工节本潜力 实施精确定量栽培、 病虫害绿色精准防控技术、简化施肥精确施肥技术等,可以节省种子、农药、化肥、用工等2~3 成。

1.2.9 规模经营潜力 近三年大面积稻麦生产及规模种植的成本与效益调查, 规模种植的成本明显低于大面积生产成本, 主要是农资等以批发价或出厂价购买, 价格低; 随着规模种植面积的增加, 产量与效益均有所降低,20 hm2左右适度规模经营且标准化生产的效益最高, 达386.4 元/667 m2;平均收入11.59 万/年,普通农户平均收入仅0.5 万元左右,差距较大。

1.2.10 防灾减灾潜力 常规生产上,病害、渍害、草害、虫害、病害、倒伏、早衰等隐患威胁,如不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会造成单产下降1~2 成,严重年景、重发田块达3~4 成,特别是可防不可治的稻麦穗期病害重发流行,不仅产量大幅下降,而且严重影响品质。

表3 不同等级品牌稻米价格与普通稻米价格对比

表4 不同产地不同时期小龙虾价格

分析认为,挖掘绿色高质高效潜力,不仅要做“加法”,更要做“减法”;不仅要做“乘法”,更要做“除法”。 通过模式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潜力、提质增效潜力、品种调优潜力、平衡增产潜力、规模经营潜力做“加法”;通过省工节本潜力做“减法”;通过品牌创建潜力、融合发展潜力做“乘法”;通过防灾减灾潜力做“除法”。 规模经营、融合发展、品种调优、提质增效的“四引领”是有力支撑。 平衡增产、防灾减灾、省工节本“三到位”是基础保障。

2 不同层次瓶颈制约因素梳理剖析

2.1 资源瓶颈

①耕地现状堪忧。表现为耕作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结构破坏,板结严重;土壤趋酸化、次生盐渍化,N、P、K 比例失调;微量元素严重缺乏,有益微生物活性与种群降低,污染点增多。②规模养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双低”与化肥农药使用总量与强度的“双高”。 ③防病治虫多依赖化学农药,大剂量、大配方、猛用药,既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农药利用率低,通过径流、渗漏、漂移,污染土壤和水环境。 ④稻麦迟播迟栽粗放式生产,使周年温光资源利用及产量品质下降。 ⑤自然灾害及生物灾害频繁发生。

2.2 技术瓶颈

①稻麦生产:一是区域与品种布局不优,湖西籼粳比8:2,新一轮品种多、乱、杂、混,中筋与弱筋小麦品种混合种植, 超级稻与优质食味稻品种覆盖率低; 二是农民自发采取迟播迟栽粗放型生产方式, 耕整与播栽质量下降, 大田群体起点不合理, 缺乏适应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稻麦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优质丰产增效技术体系; 三是农户生产目标选择及品种类型、稻作方式、技术路线取舍步入误区(双短,短生育期、短生育型);四是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普及率到位率下降。 ②稻田养虾存在六大突出问题。 即种孬:盲目引种,长期小群体自繁自育;沟小:沟窄、沟浅、坡度小、外埂小;草少:水草品种少、数量少、没层次;水糟:灌排不分、水质差、有污染;虾闹:抓大放小,三代同堂、虾茬不清;人燥:想挣钱、技术不清、仓促上马。 ③设施蔬菜困境。 一是产品结构不优。 优的不多,多的不优,低端化同质化,上市集中,茬口布局不合理,结构性、季节性紧缺或过剩。二是设施构型优化与机械化生产不够。三是科技创新后劲不足。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连作障碍防控等)和高新技术少(商品后处理技术等),增产技术多,提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④植保土肥难题。一是新技术集成度不高, 集中在单个病虫害的单项技术,集中在粮食作物的单项施肥技术。二是技术普及率不高,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落地不够,侧深机械施肥、缓控释肥针对不同作物应用、果蔬肥水一体化技术、病虫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推广不够。

2.3 效益瓶颈

粮价下跌,土地租金、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位面积效益下降;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低、产业链条较短,产业综合效益不高。2006~2015 年小麦、 粳稻生产成本分别由407.4 元、638.7 元/667 m2上涨到819.8 元和1 210.2 元/667 m2,其中种子、化肥、农药和机械作业费在内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最高,其次是人工费用,增100%以上。 蔬菜生产信息不对称、产销不衔接,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菜农增收空间有限,分配利润所占比例最低[3]。

2.4 人力制约

种植业生产缺乏采用“四新”的积极性和运用“四新”能力,缺少积极性是担心比较效益低,缺乏能力是因为从业人员素质急剧下降。①劳动者:离农化、老龄化、妇女化、兼业化倾向明显,务农主力军是“3860”部队,新农智农等新型职业、专业农民群体小且处于弱势地位,新型经营主体占比不高,且适度规模经营服务型滞后于土地集中型发展。劳动力已成为设施蔬菜发展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成本已占生产成本的60%以上。 ②服务者:与其他职业群体相比较, 农业科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下降,职业倦怠程度偏重,特别是高学历、年轻的与高层次、 身担重任、 年老的农业科技人员出现5~6 年与长期倦怠现象。

3 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转型方向选择与对策方案思考

3.1 总体思路

现阶段高邮市种植业在“三量齐增”、“两板挤压”的市场背景下,面临着粮价下跌、成本提高、效益下降的困境,面临着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供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 主要反映为供给侧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从而使农业的发展空间、市场空间、效益空间、增收空间受限。

为此,高邮市种植业生产当前及今后阶段,必须针对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突破关键环节瓶颈,在挑战中抓机遇,在差距中挖潜力。 具体坚持“五个导向”,实施“五大行动”,实现“五项目标”。 即: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结合县城资源禀赋、产业要求、消费特点,科学确定种植业转型优化升级方向[4]。 坚持效益优先导向,倒逼实行高质量发展,提升产品品质,落实优质优价,向质量要效益;发展综合种养、立体或多元复合经营等高效技术模式,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多元投入,向粮田要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价值链,向产业化要效益。 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模式, 积极改善产地生态环境, 强化绿色高质高效创建, 推进减肥增效,减药控害,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种植业发展全过程。 坚持创新驱动导向,做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步推进,创建节本降耗、绿色增产、提质增效和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 建立全产业链的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加快体制机制、经营方式和模式创新,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坚持融合发展导向,打破产业界限,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入农业,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加工业带动“接二连三”,以互联网带动“加二连三”,培育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品牌,拓展增值和市场空间。 围绕“五个导向”高邮市种植业重点开展“五大行动”,即绿色技术模式示范行动,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示范推广绿色生态环保技术;围绕生产效能提升,示范推广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互联网+”等新技术;区域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围绕绿色增产,周年高产,平衡增产,提质增效,重点解决绿色生态、茬口布局、品种搭配、农机农业融合等关键环节的制约因素,突破资源瓶颈、技术瓶颈、效益瓶颈;口粮作物品质提升行动,聚焦稻麦两大口粮的优质食味、 优质专用品种的推广, 搞好农企对接,探索合同式、订制式生产,促进优质优价;特色产品提质增效行动,突出标准化生产、突出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区域、品质、功效等特色鲜明的杂粮杂豆、特色蔬菜、珍稀菌菇、水生蔬菜等产品,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农业功能拓展增收行动,拓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外沿,赋予新功能、创造新价值,发展综合种养、拓展农业多功能,把农场变工厂,把田园建设成公园,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一田多用”。进而通过实施“五大行动”,实现“种植模式高效化,增长方式绿色化,产品品质优质化,产业开发融合化,市场营销品牌化”五项目标。

3.2 对策方案

(1) 对接重点功能区保护区布局,加快建立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种植业布局。 总的目标是按照县域有特色,乡村有特点原则,调整优化大宗农作物生产布局,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扩面,实现大宗产品高效化,特色产品规模化,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发展。调整方向是“一稳三扩一促”,即稳水稻生产,扩种养复合、扩特粮特经、扩特色园艺,促质效提升。 具体调整重点:一是划优划足“两区”[5]。划足划优5.53 万hm2水稻、4.93 万hm2小麦粮食生产功能区和0.3 万hm2大豆、0.53 万hm2油菜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二是做强优质米业。在优质食味稻米品种开发与推广上下功夫, 实施县域精准化品种布局,提高南粳9108 等优良品种覆盖率和品质调优栽培技术推广度, 推进优质稻米生产技术标准化、服务专业化、产销订单化,建成产前、产中、 产后全产业链一体化链式开发的“先锋旅”、“示范团”,培育一批“邮”字头优质粮食区域公用品牌和著名品牌。 三是优化种养模式。 充分挖掘“稻田+”、“稻米+”提质增效潜力,因地制宜研究推广纯效益2 000~4000 元/667 m2的稻虾、稻鸭共作等综合种养模式, 使之成为高邮市种养模式创新的标志性、突破性、方向性的典型。同时,大力推广稻菜、稻豆、稻瓜等“水稻+N”及高效粮经轮作模式。 针对养殖业面源污染问题, 围绕农牧结合,探索不同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粮”等一批农牧结合模式。 四是调精绿色果蔬。围绕差异发展、错峰上市、错位竞争,突出产能建设和产销对接, 突破越冬栽培、 越夏栽培、长季节栽培等瓶颈,推进茄果类、精细、绿叶、水生等蔬菜、设施瓜果、应时鲜果、珍稀菌菇产业区域集群发展。五是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高邮市大豆产业品质优、功能全、需求旺、基地化生产优势, 把特粮特经与大宗粮食作物轮作间套融入减肥减药,用地养地大格局,服务耕作质量提升工程;把特色小杂粮产品融入保健养生产业,服务城乡居民菜蓝子工程。

(2) 遵循绿色发展原理,加快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种植业产业体系。 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 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种植业生产全过程,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路。一是大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以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非均衡化、地力贫瘠化等问题为导向,综合施策采取“改、培、保、控、建”等措施; 集成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 秸秆生物腐熟还田、绿肥种植、酸化土壤改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连作障碍土壤调理等技术,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 二是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综合采取“精、调、改、替、轮”五大措施,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继续普及的同时, 突出机械侧深施肥、 缓控释肥应用、 水溶性肥料与水肥一体化推广,集成一批有机与无机、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农艺与农机、形态与功能高度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实现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目标。 三是大力推进减药控害,综合采取:“控、替、精、统”四项措施,实现“药、械、人”三要素协调提升,重点示范推广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形成粮食作物“种苗处理+生态调控+科学用药”和蔬菜鲜果“清园控害+综合诱杀+生化调控”技术模式,对因草相精准防控节药技术、 药剂对靶高效沉积技术与规模化机械施药配套减量技术, 稻麦穗期关键病害现有化控技术优选、 稻麦两熟植保溯源管理模式进行联合集成攻关。四是大力推进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 推进秸秆能源化、 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推广使用高标准农膜和可降解农膜地膜, 开展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及农膜回收处理试点。

(3)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立绿色高质高效协调提升的生产技术体系。 面对种植业生产普遍存在的产量高而不稳、 产量高而质不优以及增产不增收突出问题,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结合的要求,集成整地、播种、管理与收获中栽培、土肥、植保、农机“全环节”绿色节本高效技术,形成“最适”种植规模、“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综合效益绿色高效技术模式。 引领种植业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导向。 一是集成创新产业科技。 粮食生产上,重点推广基于“五因”的量质协调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稻麦周年平衡增产优质增效规模化栽培技术、稻麦机械化精准播栽与壮苗早发技术, 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高效耕整技术等八项重大技术。 蔬菜生产上, 重点推广设施蔬菜构型优化与集约高效反季节超时令集成技术, 夏秋叶菜安全抗逆栽培集成技术,瓜类蔬菜长季节栽培集成技术,叶菜优质安全快速高效周年生产集成等十三项重大技术。二是创新发展设施设备。稻麦上重点示范应用分层切削深耕埋茬整地复式作业机, 反转灭茬旋耕机,防缠绕条带免耕开沟宽幅施肥播种机,双轴旋耕匀混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小麦均匀摆播机,麦田镇压器,育秧智能化多功能精量播种机,稻田开沟机,高速乘坐式侧深施肥插秧机,撒肥机,高地隙植保机具,全喂式联合收割机,稻麦粮食烘干仓储模式。设施蔬菜上,重点围绕增强全天候特别是越冬越夏设施和贮运保鲜设施的生产能力,实施老旧棚室改造与设施构型优化计划, 加强以抗低温冷害为主的保温设施和遮光、降温、调湿、防暴雨的高效抗灾设施的应用,提倡建设8 m 以上钢架大棚、连栋大棚和日光温室,适应机械生产需要。加快播种、耕整地、移栽、水肥一体化、植保、收获采摘等新机具的应用,推广“两网一灌”与“四诱”设施设备,加快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设备的建设配置。

(4) 强化经营与服务主体培育,加快建立小农户与现代种植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经营与服务机制。 着力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农业规模经营新路径,引导土地、主体、服务向规模经营集聚[6]。 一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6.7~20 hm2的规模适度家庭农场,推进家庭农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 进而成立行业协会与产业联盟, 推进信息共享、 标准统一和产销衔接。二是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代耕代种代收、联耕联种、大田托管、集中育秧、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努力解决技术难度高,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成、办起来不合算难题,把更多小农引入现代种植业生产轨道,大力推进“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布局、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三是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按“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示范基地”的组织模式,构建“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体化的“两地两站两联盟”链条式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示范户培育方式, 落实包村联户责任农技员推广制度,构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市场化服务组织、 农业乡土人才等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管理技术在种植业的应用。

(5) 推进品牌创建与融合发展,加快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 一是开展品牌创建。 要形成知名品牌就是著名品种品牌的发展意识; 要通过全程质量控制种出高品质、 种出好味道、 变成好产品, 以质量安全体现品牌的良好口碑; 要通过现有品牌资源整合, 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要组建产业联盟,联促创新、联创品牌、联拓市场、联合维权,推进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策略相同和行业自律;要突出生鲜农产品分拣分级包装标识等商品化处理, 争创知名品牌。 农产品和普通商品的区别就在于采摘后的几道粗加工程序,预冷可保持蔬菜良好的品质,延长货架期,降低物流损耗;分拣分级可将外观规格一致的产品区分开来; 包装则有助于品牌标识和提升价值。突出把品牌创建与绿色防控、减量施肥、有机肥替代有机结合,讲好绿色防控与环保施肥产品品牌的故事, 成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新卖点。以品牌建设带动示范区建设,以示范区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要加强品牌推介。应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行业协会组织作用,政府公共服务推进作用,广泛参加品牌评比推介、展示展销活动,并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展示销售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知名度。二是推进全产链开发。以加工业带动“接二连三”,以互联网带动“加二连三”,以文化创意带动“隔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在培育一批产业开发经营主体和打造一批产业开发基地,积极探索以素质高、带动强、效益好的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导的开发模式;以服务优、能力强、口碑好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以实力强、品牌大、有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开发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下中下游一体的全产业链再造[7]。

猜你喜欢
效益绿色
节俭绿色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绿色低碳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错季土豆 种出好效益
绿色环保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陕汽向价值营销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