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足行行以父之名

2020-09-02 06:30马骏
中国收藏 2020年7期
关键词:西泠治河张氏

马骏

7月底8月初,西泠印社2020年春季拍卖会将如约而至。本次拍卖将汇集中国书画、古籍善本、古董珍玩、文房瓷杂、明清家具、油画雕塑、珠宝首饰等诸多门类,目前各大板块仍在征集中。7月28日至30日,此次拍卖将开启预展,拍卖时间为7月31日至8月3日,而展拍地点均在杭州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而在目前确定的各类精品中,作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篆刻作品的现身,对于金石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黄易,清中期金石学大家。其交往的重要对象大致有三:一是乾嘉学派重要学者,二是学术型高官,三是独立艺术家。三者身份互有重合,多因雅嗜金石结缘。其为他人治印的情况也如此,印主可考者有翁方纲、蒋仁、奚冈、姚立德等。

除此三类交往对象之外,黄易心中有一家特别的存在,就是徐州张氏。本文介绍的“繭(茧)园老人”印,为2020年西泠春拍拍品。其上边款信息丰足,时间、地点人物俱全。黄易对受印人以父执辈事之,因此是蒙恩之作。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易41岁,精力最为充沛,可见是盛年之作,此印被收录于《丁黄印存合册》。黄易与张氏同出河防世家,张氏已交还官职回乡,建造茧园。黄易正在外出差,仍抽时间作印,或是赶着为张老伯六秩华诞赠物表念。

茧园源自张氏一梦,堪称一位河道官褪去一生事业后的咏叹调。张氏称病致仕,源于一场险及身名的职场风波。以同僚的身份,黄易茧足奔波之余,听闻此番际遇,心头何种滋味?此印情切心切,更添自况意味,由是,看作一方特殊的“自用印”也未尝不可。

治河官的艰辛

唐代韩愈有诗《泷吏》,小吏长驻急流边,奋力以保行舟安全。自唐以后,“ 泷吏”就成为文人描写宦海浮沉的公用话语。治河官就更艰辛了,张符升《苏门山人诗钞》中有“岸南岸北景模糊”“出门十日九日风”的句子。而黄易《秋盦诗稿》中也有非常相似的文字,可以说他们有同样的感受。

据清人潘庭筠《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塘黄君墓志铭》记载,“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两遇南巡回銮经运河,办差无误,晋秩别驾”,刻“茧园老人”那年,乾隆帝第六次南巡回京,又经运河,黄易第二次参与接待,事情处理得不错,因而官职得到升迁。可到了八月,河南睢州黄河决口,皇帝命将近7 0岁的大学士阿桂“ 督河南睢州堤工,三阅月工竣”。据“茧园老人”印的边款,四十九年九月,黄易身在睢州行馆,应当与阿桂莅临睢州有关。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五月,张符升被河道总督姚立德以在工年久、熟谙河防为因挽留,破例以知府衔留任治河。两个月后,却因为议河事,被大学士阿桂以所需秸料数目不符为由上书参奏,请旨将其革职枷号。虽然之后事情得解,但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也就是刻“茧园老人”印三年前,他在负责的河工完成后即称病致仕。

茧园老人尝感梦而哭:“触拨从前事,终宵涕泪纷。官况随流水,闲情是倦云。百年甚局促,小别更何云。”黄小松也哭:“廿年我独受知深,日暮河梁泪不禁。也欲歸田归未得,片帆南去最惊心。”乾隆时期,黄河在河南、江苏一带共决口20次,淹没河南、安徽数十州县。黄易《秋盦诗稿》有“润壤资农乂,浮船责我曹。民生兼国计,临履敢辞劳”20字,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也是做一份工的职责和尊严。张符升老伯退休当年,其长子张爱鼎以监生出任曹考通判,开始了新一代的治河生涯。张爱鼎和黄易又成为同僚,延续了其父与黄易之间的交情,二人关系亲如兄弟。

41岁的黄易精力最为充沛,从细节能看出其“大胆奏刀”的气势。

情切三代

张符升较黄易年长19岁,入贡后保举州同,任河南归德府商虞通判,会黄河决口,由于善于治河,荐任开封府下北河同知,专事治河。

黄易15岁就离开杭州,与张符升结识在职业生涯初期,张自然成为其替代性的父亲角色。无怪乎黄易说:“廿年来承老伯与六弟骨肉相待,解衣推食,无所不至。”因故,对其以父执辈事之。按照彭城张氏族谱记载,“六弟”即张符升六子张爱鼎。

近年随着对黄易尺牍的整理和考证,黄易研究被推向深入,也带出了与其关系紧密人物的生平行年、交游行迹。黄易尺牍以故宫博物院为收藏大宗,其中就包括黄易致张爱鼎五札。此批信札为后人有意集存,后附五印印蜕,除此方“茧园老人”外,还有“太平之印”“苏门”“苏门所藏”“张爱鼎印”。“苏门”是张符升的号。

关于张氏家族已有系列研究文章,总体信息概括起来大致如下:“茧园老人”张符升、张爱鼎父子与黄易是同事,又喜好收藏。黄易在3 4 岁时,通过张符升介绍结识其老家叔父张太平。张太平喜好金石,名盛徐淮地区,开创龙城画派。70岁的张太平,受邀在黄易非常珍视的《汉熹平石经残石拓本》卷首恭敬地写下“小松先生教正”,并题诗二首,与翁方纲、阮元题咏并置,此所谓黄易与张氏“情切三代”。

故宫博物院藏《黄易致张爱鼎信札册》,附“茧园老人”印蜕。

乾嘉首席学术“爬虫”

黄易好似一个行走的托管服务器,时时刻刻等待学友发来请求。所有人在通讯录上备注“惟兄能慰我饥渴”。

黄易笔下绘述不少文人书斋,比如翁方纲的诗境轩、虚谷的小石山房,他自己的小蓬莱阁等。茧园同样是这一层累的文化符号。刻印当年,张符升正好60岁,《苏门山人诗钞》录《茧园杂诗》八首,自述“今年六十强,生还偶然遂”。

张符升嗜好收藏,萧县茧园贮存了其所藏书画古籍。藏品应该说是丰富的,还包括了一批黄易作品。黄易在给张符升所作的“苏门收藏”印的边款也有记述。《苏门山人诗钞》云:“爰卜先人祠,其旁得隙地。纵横一亩余,瓦砾众所弃。”对奔波行走的河道官来说,茧园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一亩田,是他们奔波归来自由呼吸的精神家园。

“心思吐尽比春蚕,客路情怀我最谙。”通过访碑精拓,将原典爬取到本地再传播开去,黄易给学友们提供了精准的前期研究基础,助成了乾嘉金石考证的大成就,他本人也成为浙派印风向北方传播的纽带。

黄易很忙,对时间的管理也是短刀碎切。刻“茧园老人”那一年除夕,黄易就是在差旅中度过的。夜过德州,回想“浪游二十六年前……爆竹声中过五更”。他虽是捐官却是实职,工作强度大,周边科举出来的人又给予他无形的身份压力,只有通过金石完善理想自我。虽然说完整自足的自我并不存在,无论再多无奈,也要超越自我。这种超越性的自我,唯有安置在类似“茧园”的一处圣地。

“近来繁与窘……惟愿早得枝栖为妙,如果归去亦妙。总之,事有定数,非人力能强也……”从一些信札看,黄易与上司关系处理得不好。幸好他能从金石學中发现自我。这种突然的自我一如其艺术风格,于端庄和威仪中充满了野性和诡奇。靠耐力和后劲积累起来的思想深度,给予他无限能量。41岁的黄易,从60岁的张符升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了吗,他会对60岁的自己许下什么愿望呢?

回应开篇印外求“人”。黄易刻下“茧园老人”当年,陈豫钟与陈曼生定交,曼生公尚年轻未拔贡,未知未来河防、江防、海防一路干到底。孤冷寡言的西泠八家大师兄蒋仁,在快雪洪醉中刻下“真水无香”,带三百款字,追忆“交黄小松,窥松石先生枕秘”等,情文并茂。两年后,黄易完成了生平两大善举。六月,首倡天下好古之士醵资于紫云山旧地重修武氏祠。同年冬,浙江粮艘十余帮阻冻于山东七级闸,舵下水手乏食,黄易力请借帑,活万余人性命。

身在西泠,含沧海心。这是我们对西泠“人”的理解。

此印出版、著录颇多,其背后蕴藏的学术与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西泠治河张氏
安徽省图书馆藏傅增湘未刊手稿《西泠诗草》考略
匆匆离别添新愁
屋乌之爱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清代钦差大臣巡视治河工程原因探析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乾隆年间扬州市河、护城河及东关运河的治理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