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佉二体钱负载双重含义

2020-09-02 06:30柴帅兴朱安祥
中国收藏 2020年7期
关键词:和田地区铭文钱币

柴帅兴 朱安祥

汉佉二体钱,收藏界俗称“和田马钱”,因发现于我国新疆和田地区,且正面大多铸有马纹图案而得名。1962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经过细致研究后提出:“和田马钱”上的图案并非全部都是马纹,也有少量铸有骆驼纹饰的钱币存世,故将此类铜币统称为“马钱”并不能概括其全部特征。“和田马钱”一面为汉文,另一面为佉卢文,因此命名为“汉佉二体钱”(BilingualSino-KharosthiCoins),更加科学、客观。此后,我国学者大多采用“汉佉二体钱”这一称谓。

大型汉佉二体钱,正面为右侧走马,外圈佉卢文大意是“大王、王中之王、于阗王、矩拉戈牟奥”。

发现经过与存世数量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在中国逐步扩张,不仅极力蚕食我国领土,而且疯狂地掠夺珍贵文物。在此背景下,各种探险队和所谓的“学者”来到新疆探险考察,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1874年,英国政府派遣了一位在印度旁遮普任职的官员道格拉斯·福赛斯爵士来到新疆,试图与阿古柏政权建立联系,并在其途中收集大量文物。两年后,福赛斯在皇家地理学会上公布了这批文物,其中便包括两枚汉佉二体钱,但当时却被误认为是铁钱,这是首次面世的汉佉二体钱。

此后,汉佉二体钱陆续在和田地区被发现。1892年,法国杜特雷依考察队在和田地区发现四枚;1901年,英国鲁道尔夫·赫恩雷发表了大约12 0枚汉佉二体钱,现藏于大英博物馆,部分收藏于印度政府图书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彼得洛夫斯基和俄国科学院院士、探险队队长奥登堡收集到21枚,现藏于列宁格勒艾尔米塔什博物馆;1902年至1914年,日本西本愿寺长老大谷光瑞收集到11枚漢佉二体钱,现藏于旅顺博物馆。1900年至1916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三次到新疆地区探险考察,共收集到187 枚汉佉二体钱,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29年,我国学者黄文弼参加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到达和田地区时,又采集到一枚汉佉二体钱,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89年,王炳华等人随“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考古课题组考察南道安迪尔河夏羊塔格遗址时,于遗址地表一处流沙丘凹地发现一枚汉佉二体钱。截至目前,已公布的汉佉二体钱总计有353枚,其中13枚在我国,大部分则流失海外。

该钱背面中央标志系族徽,中间汉文为“重廿四铢铜钱”。

幸运的是,2012年4月的一天,一家维吾尔族老乡在位于喀什通往阿富汗的古道遗址上深挖地基、翻盖房屋,不经意间发现了埋藏地下的3000余枚汉佉二体钱,其中包括二十四铢、六铢骆驼钱30余枚,是十分罕见的版别。此次发现意义重大,不仅丰富了汉佉二体钱的版别资料,而且弥补了我国保存实物数量较少的遗憾。

斯坦因(1862年至1943年),英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图案与类型特征

汉佉二体钱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材质均为铜质,近似圆形,无孔、无郭,系手工打制而成。正面为马或骆驼图案,四周环绕佉卢文,背面为汉文铭文。从目前已发现的汉佉二体钱来看,正面图案以马纹居多,根据姿势不同可划分为右侧向立马和右侧向走马,骆驼纹图案为右侧向立驼和右侧向走驼。钱币图案采用马和骆驼,反映出古代于阗人作为游牧民族,马和骆驼在其文化、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大型汉佉二体钱的汉字铭文为六个字,多为顺时针读、个别逆时针,铭文或读“重廿四铢铜钱”,或读“铜钱重廿四铢”。铭文说明钱是铜制,重二十四铢即一两。钱币中间有一个形戳记。关于此符号,有学者认为它是“叶状形”,也有学者提出这是一个“贝”字;英国学者克力勃认为此符号很可能是一个族徽,印度帕提亚和贵霜诸王就使用了一些符号作为部落或者个人的徽记。

小型汉佉二体钱的汉字铭文为“六铢钱”三字,“六”字的写法有多种风格,字迹清晰,容易辨认,其铭文内容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公认。钱币中间有一符号,现钱币学界一般认为是“兀”字,可通“元”使用。

小型汉佉二体钱,正面为右侧立马,外圈佉卢文为“大王、于阗王”。

小型汉佉二体钱背面汉文“六铢钱”。

小型汉佉二体钱 骆驼图案摹本

“佉卢”源自于梵文的“佉卢虱吒”,译名和简称均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佛经译本。“佉卢虱吒”梵文原名为Kharostha,在印度语中的意思为“驴唇”,指印度的创始神话驴唇仙人。佉卢文属阿拉美文字,约有35个字母,书写方式是由右向左横书,字母不连写,字与字之间无间隔、无标点符号。“佉卢文”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可以书写多种语言,而并不存在一种“佉卢语”。这种文字在古代曾使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以及我国新疆昆仑山北麓的古于阗、鄯善一带。目前发现的佉卢文资料,最早者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最晚者约为公元4至5世纪。5世纪以后,这种文字便被人们遗忘。18世纪,考古工作者在印度河流域重新发现,经过古文字学家的研究才能解读,佉卢文得以重见天日。

钱币上的佉卢文前半部是制主的称号,经译写为maharaja(sa)Juthabiraja(yiti-raja)rajatiraja(sa),第一个词是“大王”,第三个词是“王中之王”,这两个词目前已经被学界公认。对于第二个词,目前学者众说纷纭,有“大地之主”“于阗之王”等多种观点。制主称号后面的文字系制主的姓名。

汉佉二体钱是以两种货币单位发行的。大钱是中国衡制一两,小钱是大钱的四分之一,大钱与小钱之间的比率为1:4。通过称量汉佉二体钱,大钱约重13.66克,小钱约重3.06克。我国学者夏鼐与英国学者克力勃皆认为汉佉二体钱所采用的是减重的阿提克标准,每德拉克马约重3.264克,4德拉克马约重为13.05克。采用此种铸币标准,目的是为了方便本地钱币同五铢钱之间,甚至是与以德拉克马为铸币标准的贵霜钱币的兑换。五个六铢钱可以换六个五铢钱,一个二十四铢钱加上一个六铢钱,也可以换成六个五铢钱。

汉佉二体钱的铸造年代,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但由于古于阗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资料,使得汉佉二体钱的铸造年代有了各种各样的推测。现在一般认为汉佉二体钱的铸造年代应在公元三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之间,是古代丝绸之路中所通行的一种货币。

貴霜伽腻色迦一世铜币正面系站立的国王像。

反映出丝路繁兴与融合

公元前138年,为了解决匈奴对汉朝的侵略问题,年轻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人共同对抗匈奴。然而月氏人另找到远离匈奴的游牧地,并不想再与匈奴作战。历经13年艰辛寻找的张骞并没有完成汉武帝所交代的使命,却意外地把所发现的西域诸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等信息报告给汉武帝,让汉武帝认识到了西域的重要性。于是,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为逐步打通西域商道做准备。匈奴元气大伤后,西域诸国均愿与汉朝交往通商。张骞通西域标志着以官方为主导的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在汉代,陆上丝绸之路有多条支路,丝绸南路便是其中的一条。从阳关出发,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过鄯善、于阗、莎车等便可到达葱岭。在这条丝绸之路上,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愈加密切。

世界古代货币体系分为东方货币体系与西方货币体系两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货币体系,钱币质地多为铜,混有铁、铅等材质,金银为补充;钱币圆形方孔,象征着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制造方式多为铸造,打制石质或陶制钱范,浇注铜汁;钱币铭文多标明币重和发行帝王的年号,并留下了我国书法的演变痕迹。西方货币体系的钱币多采用金银为原料、圆形无孔,制造方法多为打制,钱币表面多采用人物和动植物图案,铭文多为发行钱币的统治者的姓名。于阗国模仿贵霜钱币打制出汉佉二体钱,材质铜质、圆形无孔,正面为马纹或骆驼纹图案和佉卢文,背面为汉字篆文,是东西方货币体系融合的产物。

汉佉二体钱的出现,包含着政治和经济双重含义。在政治上,部分钱币上的佉卢文前缀含义为“大王”和“众王之王”。这些称谓在印度希腊王朝时便已经出现,并被贵霜帝国君主所继承。“众王之王”原本是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王衔,用于称呼最高统治者。于阗国王在钱币上称谓自己是“众王之王”,预示了于阗国在当时与贵霜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在经济上,汉佉二体钱采用以德拉克马为铸币标准的贵霜钱币,五个六铢钱可以换六个五铢钱,一个二十四铢钱加上一个六铢钱,也可以换成六个五铢钱,这大大方便了于阗国与汉朝和贵霜的商业交换,加深了于阗国与汉朝和贵霜的密切联系。

汉代五铢钱

汉佉二体钱的造币工艺繁杂,造币成本高昂,铸造量并不大,目前也仅在和田地区有发现,流通区域过小,并没有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钱币。但钱币上的马纹和骆驼纹,是古于阗人在丝绸之路上生活、劳动的重要见证,显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钱币上的佉卢文和篆文是古于阗人吸收中西方文明精华的实物。透过汉佉二体钱,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两千年后的今天,汉佉二体钱的发现也将预示着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

(注:本文作者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和田地区铭文钱币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左脑风暴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