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精神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2020-09-02 06:48张华
理论观察 2020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关键词:地域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育人;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65 — 03

习近平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1〕。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高校是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承担着用先进精神文明成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地域文化的环境中,大学总会带有一些地域文化的烙印,在精神气质方面受到地域精神的浸润,作为特定地区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精髓,地域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内容上存在逻辑共契。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汲取地域精神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教育使命和时代精神,将其转化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

一、 地域精神的教育功能

地域精神是“某一区域内建立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理论体系、行为规范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 〔2〕,在地域内是公认的价值理念,也是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它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给予本地区人民以引导、关怀和激励,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对人们的思想塑造、行为选择和精神生活具有极强的关照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精神激励功能

地域精神的形成以地缘为纽带,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区域和同一文化空间内,人们形成了相近或相似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情感共鸣,容易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对本区域产生归属感,形成区域内部的凝聚力。因此,作为价值化的精神力量,地域精神可唤醒乡土感情,催生情感认同,在本地区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精神层面,它“对一个地区起着灵魂支柱作用、旗帜引领作用、动力源泉作用” 〔3〕,是区域凝聚力形成的精神纽带。

(二)行为规范功能

地域精神凝聚着某一区域内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本地人群体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本区域整体的精神与意志,构成了本地区主流的价值环境。在理念上,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和文化熏陶,内化为当地人自觉的自我控制标准,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规范、指导和约束本地区人们的行为。因此,长期受其熏陶的人民群众,对其在观念上形成崇尚与遵守的自然心理,自觉追求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取向与地区整体的一致性,对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有一种无形的引导作用和规范力量。

(三)人文教化功能

人生活在现实的此岸世界,却时刻向往和追求更为美好和理想的彼岸世界。这种向往和追求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激励人追求理想信念、追问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地域精神的人文教化功能源于地域精神中包含的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关怀意识。人文精神是地域精神的灵魂,地域精神体现了特定区域的人民对终极价值、人生意义和理想人格的诠释,闪烁着强烈的人性光辉和人文光芒。地域精神包含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张,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类总体命运的关怀精神,对高尚而完满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对自由和幸福的理想生存状态的追寻,有助于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带有终极性的、超越性的、彼岸性的人生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价值。

二、地域精神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一)地域精神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文化场域

文化场域是由单个或多个具体的文化形态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空间,体现了文化的空间结构和在社会意识层面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文化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为人们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图式,从而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 〔4〕。生活在不同地域和国度的人都是通过一定文化场域所形成的文化范式来认识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5〕,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遵循,即必须关照群众的感性生活,立足人民群众赖以生活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场域。地域精神作为地区内共同认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内核,为地区内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奠定了文化基调,意蕴形成了本地区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场域,具有极强的情感熏陶、行为渐染和价值引领功能。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他们思想观念形成和精神世界的培养时刻会受到外部文化氛围和身处之地文化精神的影响和浸染,将地域精神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得良好的文化心理支撑。

(二)地域精神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认同基础

不同地域的人民有着不同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思想教化只有契合当地人民的文化心理特点,才能引起情感共鸣,具备说服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气韵,需要我们予以宣传、灌输和引导。然而,生硬、空洞、缺乏共鸣的传输方式是无法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化效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掌握”群众,首先要获得群众的心理认同。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不同地区的文化气韵,与其特定的文化精神相对接,密切结合不同地区民众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传统,而不能浮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空间中自说自话。地域精神是在当地人民的生存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更贴近人民生产、生活和心理需要,在本地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易于被人们所悦纳与内化。与地域精神相融合,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具体、丰富、生动、亲切的表现形式,从而引起人民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

(三)地域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鲜活质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的意识形态话语层次,不能实现具体化和直观化,是难以起到教育作用的。因此,必须依托现实的精神资源,将其化虚为实,才能发挥实效。地域精神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可以为表达和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一方面,地域精神内在的价值底蕴生动地诠释和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真谛和本质要求,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伦理规范、行为准则等精神内核承载着深刻的价值意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另一方面,地域精神具有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社会历史事件、先进人物事迹以及物质文化设施和场所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都是地域精神的载体,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浑然天成的教育题材,为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实施体验式教育活动提供了有条件。

三、依托地域精神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一)以地域精神为资源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平台和有力依托。地域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核,外化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现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高校应结合本地区的情况,积极推动地域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融合,制定出将地域精神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资源、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此外,还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地域精神渗透的研究与探索。地域精神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梳理和发掘地域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人、事、物等资源蕴含的价值教育意义,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当前社会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找准地域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适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对教学内容的诠释、渲染和强化作用,不仅能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还能加强大学生对地域精神的认知与体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具体化。

(二)以地域精神为载体构建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内化为他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延伸功能和巩固作用,积极探索依托地域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实践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地域精神物质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整合地域精神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反映和承载地域精神的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和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领悟地域精神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专门以地域精神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如以充分发挥反映和代表地域精神的典型事迹、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开展以宣传和弘扬他们所蕴含的先进精神为主题的学习、研讨活动,或者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地域精神的整理、维护和传承等社会公益文化活动。通过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加深他们对地域精神的体会和理解,另一方面使他们在身体力行和切身体验中受到地域精神的价值引领和熏陶。

(三)以地域精神为引领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高等学校所特有的有形物质环境和无形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能够作为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影响”。〔6〕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进行精神教育提供了整体性和立体化的教育场域,高校应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地域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首先,在大学精神中嵌入地域精神,实现精神育人。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从根本上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态,发挥地域精神的精神教化功能,应将其渗入学校文化精神培育、校风建设以及校训的宣传和教育之中,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其次,在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地域精神,实现环境育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精神的“物化”和外在表现,是校园文化的最直观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生精神培养具有启示作用。将地域精神蕴含的精神内核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可以将体现地域精神的精彩语句、先进人物的推介、典型事迹的宣传融入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文体活动场馆等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设计和装饰之中,也可以将其物化为具体的校园景观和文化设施,从而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处处受到地域精神的熏陶和启迪。再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文化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网络的文化传播功能和舆论引导作用,加大对地域精神及与其相关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推介和宣传,讲好地域精神蕴含的教育故事,营造舆论育人的文化氛围。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2〕陆俊,郭建民.践行区域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人民论坛,2014,(08):206.

〔3〕赵绍敏.“地域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塑造” 〔N〕.云南日报,2012-06-18.

〔4〕孙芳.文化濡化与场域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9,(04):83.

〔5〕习近平. 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N〕.光明日报,2014-10-14.

〔6〕 张华.论北大荒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08):5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