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肺康复锻炼的效果分析

2020-09-02 09:11吴瑞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21期

吴瑞娟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早期肺康复锻炼的作用效果。方法 以86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7年2月~2019年9月,按照随机数据表法将以上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以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入早期肺康复锻炼,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氧合指数以及并发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差异不显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状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对照组为16.3%。结论 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早期实施肺康复锻炼可改善呼吸状况,加快康复进程。

【关键词】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康复锻炼;氧合指数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1..0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疾病,以低血氧症以及呼吸窘迫为特征,病情变化较快,需要采取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相关研究显示[1],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和病死率成正相关,而早期肺康复锻炼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根据以上情况本次笔者重点分析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早期肺康复锻炼的作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86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收治时间为2017年2月~2019年9月。样本纳入标准:起病时间<5 d;胸片显示双肺广泛浸润影;患者家属同意本次干预措施。排除标准:已经接受过肺康复锻炼;深度昏迷患者;胸背部出现活动性出血等患者。按照随机数据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48.2±1.2)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龄(47.5±2.0)岁,分析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常规干预,比如机械通气治疗、药物干预等,观察组则加入早期肺康复锻炼,具体干预模式如下:患者PaO2/FiO2水平值低于100 mmHg时进行俯卧位的通气,潮气量选择3.5~5.5 mL/kg。然后进行高频率低时长肺复张锻炼,每日开展12次,每次1min,之后帮助患者做肢体被动运动,每次30 min左右,每天开展6次,此外给予患者辅助排痰。当患者PaO2/FiO2水平值低于200 mmHg时采用高坐位通气,潮气量选择5.5~7.5 mL/kg。进行稍高频率稍高时长肺复张锻炼,每次5 min,每日开展6次。患者上肢做自主活动,叮嘱将四肢抬高,每日进行4次。并进行辅助排痰。当患者PaO2/FiO2水平值高于200 mmHg时在床边进行带机活动,间断使用呼吸机,并采取自主排痰,间断进行辅助排痰,采取吹气球、深呼吸等方式进行呼吸锻炼。

1.3 观察项目

1.3.1 氧合指数

记录两组住院时、治疗第1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的情况。

1.3.2 并发症

并发症可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压疮等。

1.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 20.0,t分析以及x2分析分别计算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P<0.05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时间氧合指数

接受干预后,观察组的不同时间点氧合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2.2 并发症

对照组43例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例,压疮2例,谵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3%;观察组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压疮,并发症发生率为4.7%,结果差异显著(x2=7.18,P=0.011)。

3 讨 论

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重症,临床数据显示其病死率可达到40%,而主要治疗措施为机械通气治疗,但该种治疗本身的气压伤等会对肺部造成二次损害。肺康复训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康复训练模式,主要针对于肺部疾病患者。本次对于观察组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在早期采取肺康复训练,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阶段性康复措施,从而改善患者肺通气以及呼吸功能。早期肺康复训练可通过肺复张锻炼改善血氧饱和度,因此本次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氧合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在护理中需要变换体位,不仅可明显减少压疮几率发生,还能促进痰液排出。因此本次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提示该种措施模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减低患者负担,研究结果与前人报道基本一致。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结合前人報道笔者认为: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早期实施肺康复锻炼可改善呼吸状况,加快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 叶燕飞.分阶段肺康复锻炼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12):1588-1590.